王萁淇 李 健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志愿服務,從“志愿時代”到“服務時代”
王萁淇 李 健*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志愿服務事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志愿服務的看法也必須要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就志愿服務如何從“志愿時代”發展到“服務時代”進行探討,為志愿服務事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志愿服務;志愿時代;服務時代
“志愿服務寧波交流會暨第三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即將在寧波開展。志愿服務再次成為了社會的熱點,自成功舉辦“廣交會”、“重交會”后,志愿服務交流會已成為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每年的常態活動,讓全國各個地方的志愿者、志愿者組織有了思想交流、組織經驗交流的平臺。一大批全國優秀志愿者、優秀志愿服務集體、優秀志愿服務項目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近幾年,國家不斷號召全體公民要樂于奉獻,并在全社會倡導志愿服務精神。隨之各個年齡階層、各種職業的人都開始申請成為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務的行列中,社會進入了志愿服務的初級階段——“志愿時代”。然而隨著加入志愿者行列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問題也變得相當突出,除了一再出現志愿服務作秀情況外,活動形式無新意、死板、節日集中開展活動的問題也相當嚴重。六一兒童節看望孤兒院、五一勞動節打掃馬路衛生、重陽節看望養老院等等,重陽節為養老院同一位老人洗腳四五次的新聞屢見不鮮。這樣扎堆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對被幫助者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隨著近幾年志愿服務進入“志愿時代”,支教這項主要由大學生開展的活動成為各大高校的熱點,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以組織支教團的形式參與支教活動。這些支教團中有的走形式、走過場,將支教活動當成了畢業、升學、求職的種種便利條件,使支教活動與其初衷背道而馳。當然在各大高校中也有表現突出的支教團,正如去年入圍“第二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全國決賽的“海南大學愛心協會志愿服務隊”開展的“百里支教,讓愛心不再孤單”項目,成為支教活動的一個典型代表。但這些支教團中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正如去年報道的“塘房小學”大學生支教活動(《中國青年報》2015年8月9日04版報道)中存在的問題一樣,很多支教團違背了被支教方的教育教學秩序、活動形式單一沒有新意、對于被支教學校并沒有多大幫助等等問題逐漸突出。無論從組織者、參與者、被支教者來說支教活動都存在一定的問題,許多支教活動沒有達到既定目標,不僅沒有達到共贏的目的甚至造成一定互損的情況。
可以看得出來志愿服務活動中走形式、死板、無新意的問題已不再新鮮,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志愿服務活動嗎?
答案顯然是我們不需要這些走形式且無用的活動,我們需要的是切切實實能幫助到人的活動。看望養老院確實是我們需要做的,但是這些盲目的常規活動為什么不能求變呢?或許變化一下后的活動和創新的活動更能幫助人,并讓社會的志愿服務意識變得更強。“服務時代”對于各項志愿服務活動的要求更加科學規范,從活動內容、形式上講,要長期不要短期、要新穎不要守舊、要豐富不要呆板。例如共青團遵義市在市民較為集中的廣場、工業園區和風景區長期定點建立“微笑小屋”針對特定的群體(如:市民、游客、工業園區青年等等)開展各種形式的服務,在提供幫助的同時還宣傳了志愿服務精神。“微笑小屋”自建立之后每月都會收到大量市民申請成為志愿者的報名。這樣一種長期的、定點的、有效益的活動才是志愿服務活動能夠長期進行下去的生命力,也是“服務時代”的關鍵。依然是在遵義,遵義市第四中學海濟公益社也開展了支教一類的活動,但采用的并不是與學校合作,而是以“夏令營”形式與社區居委會合作開展服務活動。不僅幫助了留守兒童、進城務工子女,同時也將服務擴展到“暑期留守兒童”,不僅為家長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也幫助留守兒童、進城務工子女解決了暑假期間的孤獨問題、安全問題等。在社區的活動正因為能切實幫助到這些兒童,才能更加有效的在社區居民中宣傳志愿服務精神,這樣“零距離”的宣傳效果遠遠大于媒體上的宣傳。“走進社區”、“走進居民”這樣創新性的做法比起原有單純支教的方法將會更加有利于社會風氣的改變,更加能倡導志愿服務精神。
我們不能單純的只停留在“我要去當志愿者”的初級狀態,我們應該將志愿服務活動尤其是常規活動從短期變長期,從扎堆活動變有序活動,從墨守陳規變創新發展。志愿服務不能再停留在只求志愿者的服務時長與志愿服務組織的活動數量,不顧志愿服務效果的初級志愿服務階段。我們要去追求志愿服務的質量與其能否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來提高志愿服務的效果與水平,形成志愿服務的新時代——“服務時代”。
支教也好,常規活動也好,突破改變才是志愿服務活動的當務之急。如果志愿服務活動繼續盲目、無序的持續下去,損壞的不僅是各個志愿組織的發展前景,更是如今社會才樹立起來的志愿服務風氣。“志愿服務交流會”正是提供了一個給全國志愿服務集體和個人學習進步的平臺,并提醒、督促集體和個人進行志愿服務創新。相信這樣的志愿服務交流會,將會指引志愿服務活動從只有熱情的“志愿時代”走向有規劃、有創新并且更加理性的“服務時代”。
李健,西南大學,副教授。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