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野
湖南工程學院經濟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價值反思*
曹云野**
湖南工程學院經濟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地位尷尬,法律性質模糊。其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以此為依據統計出的大學生就業率,既不真實,也不合理。建議退出歷史舞臺。
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法律性質;就業統計
《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以下簡稱“就業協議”),是由國家教育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就業主管部門統一印制的,由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和高校三方簽署的,關于確認畢業生就業意向和用人單位勞動需求的書面協議,俗稱“三方協議”。該協議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法律性質模糊,欠缺具體法律制度保障。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主體性質的多元化必然導致大學生就業途徑與方式的多元化,就業協議對于大學生就業權益的保護、大學生檔案戶口的轉移、派遣報到等事項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存在的價值亦可有可無,建議廢止。
1989年教育部頒布的政策性文件《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等改革方案》以及1997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是就業協議產生的具體依據。暫行規定第24條規定:“經供需見面和雙向選擇后,畢業生、用人單位和高等學校應當簽訂的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作為制定就業計劃和派遣的依據”。自此,《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走上歷史舞臺。
對于就業協議的法律性質,目前存在“勞動合同”說、“預約合同”說、“普通民事合同”說、“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勞動合同”說等等。我們認為,就業協議,實際上與普通民事合同、勞動合同、預約合同等都不太靠邊,其僅僅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一種行政干預措施,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存在對就業協議進行定性的法律土壤。
(一)就業協議不屬于勞動合同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等基本條款。同時,公民雖然年滿16周歲即取得了法律規定的“勞動者”資質與條件,但是大學生簽訂就業協議的時間是在大學生的畢業實習階段,是尚未取得畢業證、學位證的在校大學生,在時間上不具備勞動者的條件。所以就業協議因其欠缺勞動合同的必要條款,且在校大學生在時間上不具備勞動者的條件,既不是勞動合同,也不是附條件附期限的勞動合同。
(二)就業協議不屬于普通民事合同
我國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也就是說,我國合同法所調整的對象僅限于財產關系,而不包括人身關系。就業協議,是大學生與用人單位對勞動力雇傭的一種初步簡單的約定,標的是勞動力的給付,是一種對身份關系的約束。因此,就業協議也不是我國《合同法》上的合同,不屬于普通民事合同。
(三)就業協議不屬于預約合同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意向書、備忘錄等預約合同,約定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買賣合同,一方不履行訂立買賣合同的義務,對方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預約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一條規定被普遍認為是我國法律對預約合同的首次承認。眾所周知,預約合同相對于本約而存在,而該條對預約合同的司法解釋,其本約僅限于買賣合同,不包括其他合同。如果僅憑這條司法解釋就將大學生就業協議擴張解釋為預約合同,顯然是不嚴謹、不可取的。因此,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下,大學生就業協議也不是預約合同。雖然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有過將大學生就業協議作為普通民事協議看待的司法實踐,但大學生就業協議在我
國當前的法律體系下法律性質模糊、法律地位尷尬的局面是顯而易見的。
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價值分析,必須結合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幾種不同方式來進行。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分為派遣、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幾種方式。派遣適用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靈活就業適用于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自主創業適用于大學生自主創業。但不管是何種就業方式或何種用人單位,實際上都不需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存在。其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方便各級就業主管部門統計大學生就業率。
(一)畢業生派遣并不必須有就業協議
在以上用人單位中,需要辦理派遣的,只有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這是根據用人單位有無獨立接收畢業生檔案的資質為標準確定的。比如,畢業生通過公開招聘考試、面試被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所錄取,高等學校才會對該畢業生辦理派遣手續,發放畢業生的報到證且一并將檔案轉移到用人單位或用人單位的檔案管理單位。而高等學校辦理派遣的前提,就是畢業生持有以上用人單位的錄取通知書或工作接收函,而不是就業協議。至于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因其不具備單獨接收畢業生檔案的資質,高等學校不需要對到這些企業就業的畢業生辦理派遣工作。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就更加不需要辦理派遣。
(二)畢業生靈活就業不需要有就業協議
所謂靈活就業,是指畢業生到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去工作,實際上就是我們俗稱的“打工”。靈活就業,都是畢業生在畢業實習階段,自己聯系到民營或三資企業去工作。雙方如果有就業、用工的合意,一般就簽訂就業協議。但實踐中,大部分企業都不愿意與畢業生簽訂《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原因在于對該就業協議的性質持懷疑態度,而且畢業生即使簽訂了這個就業協議以后又選擇不去這個企業,企業也沒什么辦法,因為該協議的約束力不強。所以實際上大部分畢業生,如果選擇靈活就業到這些企業去,都是通過經常保持聯系,并在自己拿到畢業證、學位證后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才算真正“搞定”。我們認為,從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同等保護的角度出發,雙方在畢業實習階段簽訂一個附條件(畢業生取得畢業證以及學位證)或者附期限(多久時間之內)的勞動合同,對雙方的保護都更為有力。
(三)畢業生自主創業不需要有就業協議。該點毋庸贅述。
(四)畢業生檔案、戶口、組織關系的轉移不需要就業協議。
根據我國目前的戶籍管理制度,戶籍轉移的依據是當地公安機關戶籍管理部門的接收函,而非《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也就是說就業協議對畢業生戶口轉移根本不起任何作用。而現實生活中,鑒于目前的戶籍管理制度,大部分的大學生前往高校就讀的時候,一般都不會將戶口轉移到高等學校去,即使轉移到了高等學校,在大學生畢業的時候,高校也是將其戶口轉移回生源地原籍,除非有就業地公安機關的戶籍接收函。
關于畢業生的檔案,高校有三種處理方式。如果畢業生考上了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或者國有企業,高校則憑借招考單位發給畢業生的錄取通知書或者工作接收函,將其檔案直接通過派遣的方式轉移到就業單位或者其檔案主管單位。如果畢業生是靈活就業到民營企業或者三資企業,或者選擇自主創業,高校或者建議畢業生將檔案轉移到某地人才中心進行人事代理,或者將其檔案轉移回畢業生生源地檔案管理部門。
關于畢業生的組織關系,高校一般是根據畢業生就業所在地或者生源地組織部門的接收函,將其組織關系進行轉接。可見,畢業生的戶口、檔案以及組織關系的轉移,都與畢業生就業協議無涉。
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每年都要求各高等學校按照專門的就業統計系統上報初次就業率和年終就業率,然后在一定的媒體上公布。這樣一來,各大高校為了不在就業統計上排名靠后,就千方百計地逼著畢業生去簽訂各種虛假的就業協議或者就業回執表,只要有用人單位的紅色公章即可。更有甚者,有的高校為了在短期內把就業率搞上去,干脆用網絡技術給畢業生的就業協議加蓋虛假的電子公章。
我們認為,這樣的就業統計毫無意義,純粹浪費高校的人力財力。
(一)以就業協議為依據統計的就業率完全不真實
首先,為完成初次就業率,各大高校大肆簽訂虛假就業協議,各級就業主管部門根本監管不了。目前就業主管部門的監管方式,就是每年暑假期間對畢業生或者用人單位進行電話核實。而這一點,高校完全可以和用人單位或者畢業生“串通”,甚至通過“買通”的方式,一旦接到有關詢問某某是否在貴單位工作的電話,一概回答“是”。
其次,即使畢業生通過就業協議到某企業工作,但在簽訂勞動合同之前,大部分畢業生又會另找其他企業,或者繼續尋找單位。因此根據畢業前提交的就業協議統計出來的就業率,實際上大部分都是不真實的。
(二)就業統計工作純粹浪費高校的人力財力
目前,省級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把大學生就業工作上升到“一把手工程”,高校校長對全校就業統計工作負總責。因此,各大高校每年都要安排大量的老師幫學生聯系用人單位并簽訂虛假就業協議,大批輔導員整個暑假都要加班加點完成就業統計工作(必須提交大學生就業協議的紙質文檔和拍照后的電子文檔,通過專門系統上傳,流程很繁瑣)。經過群策群力的努力,初次就業率一般都會人為做到95%-99%之間。為了這一個虛假的就業率,耗費高校這么多的人力財力,實在浪費。
我們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沒有對其進行定性的法律土壤,導致其法律性質模糊不清,法律地位尷尬。在實踐工作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而且僅以《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為依據來進行就業統計,既不真實不合理,也徒增高校負擔,甚至徒增大學生乃至家長、社會的反感。因此建議讓《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退出歷史舞臺,既行廢止。
[1]李孝保.勞動合同法視眼下的就業協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
[2]張冬梅.大學生就業協議書的法律性質及其完善[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
[3]胡建淼.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法律效力探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2009.
As a product of 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the employment agree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come into play with awkward Legal status and fuzzy legal nature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 role that it plays in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optional.The employment stat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agreement is neither true nor reasonable.It is recommended to withdraw from the history stage.
The employment agree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legal nature;The employment stat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D
A
1006-0049-(2017)21-0015-02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大中專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專項課題(課題編號:XJK014BJC017)。
**作者簡介:曹云野(1975-),男,湖南新化人,法學碩士,湖南工程學院法學,教師,講師,連續6年直接負責湖南工程學院大學生就業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