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玲
銅仁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全媒體時代95后在校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汪 玲*
銅仁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訊息傳播主體不單一不唯一,這既是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也是挑戰。當前的在校大學生多是95后,他們既是訊息的發布主體,又是訊息的接受方,同時,他們還是高校的主力軍,日后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踐行者。鑒于此,掌控全媒體時代的學生思想導向,搶抓機遇、直面挑戰,以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學生黨員為宗旨,對高校黨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媒體時代;95后大學生;黨員教育;機遇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提高黨的科學化建設水平提出了從嚴治黨的明確要求,這是對社會建設后備力量——學生黨員的成長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在當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錯融合,各地高校都在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潮流,爭搶學生黨員思想教育的制高點,這既是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機遇,也是挑戰。
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發生著顛覆性的改變,既有傳統媒體信息獲取的單向傳遞,又有新媒體信息獲取的雙向互動。對于所接受的資訊,身處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們不能完全區分是與非的情況時有發生,盲目跟風、信謠傳謠的事件也屢見不鮮。由此,樹立起學生黨員教育的正面旗幟,搶抓機遇,才能直面挑戰。
(一)全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機遇
首先,全媒體的運用增強了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效果。在新舊媒體相互交融的全媒體時代,豐富的訊息資源能更大限度的拓寬教育工作者的講授內容。比如,以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若發現傳統媒體發布內容符合本次課的主題,卻無法再次呈現給學生;而現在,通過網絡查詢就可以下載直觀的影像呈現給學生觀看。這無疑是傳統課堂教學與新媒體技術的有機融合,能為傳統教學加分添彩,極大提高了教學實效。
其次,全媒體的信息刺激能加速大學生思想的成長。當前社會,各種媒體都在進行著與其價值觀相匹配的資訊傳播,這些沒有過濾過的信息對大學生有著兩重性。從主觀能動性來說,滿足了大學生黨員的求知欲,開闊自身的視野,促進思想的成熟;從客觀現實性來說,讓大學生黨員身處紛繁復雜的資訊洪流中,更需要提高自己明是非、辯善惡的能力。為教學創造了空間,更刺激了大學生黨員自主學習的熱情,將加速其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同時,事物的發展多是利弊兼有,全媒體對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機遇也可能是挑戰。
(二)全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挑戰
一方面,全媒體信息較易動搖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觀。傳統的黨員教育在信息選取上,都經過了嚴格的過濾和篩選,凡有不正確或不恰當的信息都會刪除,否則,就作為警示教育的材料。全媒體信息的發布一定程度上存在良莠不齊,甚至一些充滿暴力、色情及反動思想的虛假信息,這還可能成為大學生自媒體傳播的頭條。這對正確價值觀形成不成熟、政治經驗又欠缺的大學生黨員而言,極不利于其成長成才,還可能會誤入歧途。同時,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賦予不法分子極大的操作空間,加大了學生黨員價值塑造的難度。[2]
另一方面,信息獲取的便利易形成大學生黨員道德弱化。信息獲取的便捷性,為一些大學生黨員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一條“捷徑”,較大部分大學生的入黨申請書、思想匯報的重復率偏高,而他們獲取的途徑如出一轍的都是“網上找的”。這既是對大學生信息技術掌握的肯定,又是對大學生網絡自律的擔憂。網絡媒體的制度制約、社會監督沒有傳統媒體的外部制約強,這常常使得大學生置身于沒有學校規章、黨員規范等約束的“真空環境”,忘掉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角色和責任,去做一些現實生活中不敢做、不道德的行為,而這樣的“真空環境”就更加體現了學生黨員的道德情操和自控能力。
第三,對傳統黨員教育工作者權威的挑戰。高校傳統的學生黨員教育多是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教師通過前期備課將嚴格篩選過的信息以單向灌輸的形式教授給學生,期間能有效的管控輿論;新時期,新媒體的融入加強了師生的互動,學生不再單一的接受,更多的是信息反饋,此時黨員教育工作者管控輿論的壓力就增大了很多。從師生比率上來說,教師少而學生多;從信息涉及面來說,教師不可能完全涉及學生關注的所有信息。如此一來,教師難免會失去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此時就更加需要教師在備好課的同時還得先備好學生,才能扭轉趨勢。
結合當前新舊媒體的手段,大學生黨員教育可以從思想理論學習、能力素質提升、行為塑造等三個方面來進行實踐,力求以提升黨性修養作為貫穿始末的核心指標,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終極目標。
(一)加強師資建設,提升理論學習實效
當前是訊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當代大學生每天使用網絡社交平臺遠遠高于傳統媒體,每天都會產生照片、視頻、郵件、音頻、文字等構成的各種信息,而這些信息恰恰是學生黨員實時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趨勢。因此,學生黨員教育工作者更加要提高自身網絡新媒體的運用能力和水平,掌握一定的社交媒體工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學習與學生平等對話,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拉近情感距離;學生黨員教育工作者還需要靈活運用大數據分類分析的優勢,在充分保障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將學生黨員以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等類別進行合理的分析并歸總,以利于對學生黨員進行個別的、有所針對的輔導。
(二)拓寬教學資源,提升能力素質
當前,微信、微博等以媒體工具用戶所發布信息為主的自媒體,日漸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共享信息、社會交往、職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因此,以學生黨員教育為主題的新媒體平臺是能對學生因勢利導的重要舉措。
“新媒體平臺”的開發使用,其形式上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官方微信微博、微黨課、論壇等,注重為學生傳播正能量;內容的篩選上不局限于黨史黨性教育的相關內容,也可以涉及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心理情感、職業訴求等;主體發布上不制約學生的主動性,話題的發布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將難題進行眾籌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素養的不斷提升。當然,新媒體的使用不意味舊媒體的拋棄,新舊媒體的充分融合才能更有益于學生黨員全面素養的提高。比如,開展一系列紅色電影賞析、紅色教育基地實踐等,由學生或直播分享感受,或課上交流都能有效的實現教學實效。
(三)健全監管制約體系,完善行為塑造
高校黨育工作可以從管理、互動、評價、反饋等四個方面建立對應的監管制約機制,對學生黨員進行從思想到行為上的良性塑造。首先,健全學校思政課網絡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管理機制。思政課教學始終是學生思想教育的第一陣地,高校第二課堂是培養大學生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臂膀,健全兩大系統的管理體制,就是要依托思政課教師進行思想理論的網絡教學,就是要發揮高校第二課堂的實踐作用,將高校宣傳部和學生工作部的工作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在高校黨委的統一部署下發揮齊抓共管的作用。其次,構建靈活生動的互動機制。高校黨育工作者應該對大學生可能遇到的社會場景有所預期,并在平臺上進行場景模擬供學生進行角色分析、感受分享,在雙向互動中內化理論正解,外化成道德行為。第三,健全評價體系。傳統學生黨員評價較多參考的是學科成績、導師評價、同學印象,評價成果的獲得都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情感因素影響。在傳統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融入網絡實名評價,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出統一的評價指標和標準,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得出大學生黨員獨具個體差異的教育方案。第四,啟動反饋機制。傳統教育方案以單向輸送為主,結合新媒體手段的融入能將信息反饋不局限于課堂接觸,還能延伸至課堂外的線下反饋。通過線下線上的信息反饋,能更好了解學生黨員的實際情況,以便于教育實施者能針對性的做出教育方案的修改和調整,才能促成大學生黨性修養的不斷提升。
全媒體手段的調動是當前高校培養大學生黨員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趨勢,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提高學生黨員思想素養和行為塑造的一種手段,全媒體的調動是一種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宋之帥.試析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教育的融合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3).
D
A
1006-0049-(2017)21-0035-02
*貴州省銅仁學院2016年黨建研究課題《大數據背景下創新90后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研究》(項目編號:DJ201630)結題成果。
汪玲,女,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生,銅仁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