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陽康 李 琦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紅色文化在大學生黨團活動中的應用研究
袁陽康 李 琦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包括像江西紅色文化、貴州紅色文化、陜北紅色文化等,這些均屬于我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革命文化資源。其中,江西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同時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新革命的開啟點。即便是在當前不斷變化發展的新時代、新社會,對于革命傳統、民族精神與文化同樣不可拋棄,因為它們是國家繁榮富強、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力量。其社會價值和教育功能非常深遠,特別是在高校大學生黨團活動中的應用及其功能。
江西;高校;紅色文化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會議上,進一步指出并明確了新時期社會重點建設內容,并將社會文化、革命精神傳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核心部分。其中,被譽為中國革命與人民軍隊搖籃的江西“紅色文化”,再次進入到社會大眾的視野,旨在實現對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對于紅色文化內涵的解讀,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當然,狹義紅色文化專指中國特色革命文化。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嚴格貫徹和落實各思想路線方針,將馬列主義中國化,科學可持續的融入到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設實際之中。縱觀近百年中國革命的發展史和社會的演變史,紅色文化突出呈現為三大特征:①歷史性和傳承性。“紅色”是革命的象征,而紅色文化則代表著我國近百年來的長期革命與奮斗實踐歷程,將國內外的共產主義思想科學的融合在一起,整合成真正適合我國社會發展實踐的新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態。正是基于歷史的階段性和過渡性,也直接決定了革命文化的傳承性。譬如,五四運動前的民主意識形態,發展到后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后期的社會主義建設。②科學性和先進性。中國共產主義反對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張客觀真理,倡導理論實踐的高度一致性。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例,它的出現是順應了時代社會的發展,代表著文化的進步性。③時代性與創新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即任何事物都是客觀發展變化著的,勇于面對矛盾、正視問題,才是發現問題和解決矛盾的前提。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建黨初期只有幾十人的小團體,成功壯大成為了數以億計為群眾服務的大黨派,原因就在于認清了一個大時代的跨越,認清了歷史發展的本質,始終將實現中華民族崛起與弘揚先進文化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
(一)現實意義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建設、國家發展的未來,而高校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簡單的傳教授業,更多的是在傳授學生以專業知識滿足社會發展的同時,真正意義上培養發展成為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才。特別是在當前多元思潮的新時代,各種享受主義和腐朽思想嚴重侵蝕著我們大學生的身心。盡管高校有專門黨支部和團支部不斷宣教和指引著大學生以正確方向,但現實依然嚴峻。
通過在高校大學生黨團組織建設中融入紅色文化,可以更好的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何為理想信念?即代表著大學生對未來的一種愿景和目標,始終督促著其自覺追求。其次,高校黨團組織建設融入紅色文化的教育與渲染,能夠為大學生黨員教育活動提供更多的資源。以本地的高校大學生為例,多組織一些課外實踐,包括像觀覽革命圣地、愛國教育基地等,讓更多的當代青年學生“親身”見證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方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革命先輩的偉大,并將其作為新時代的一個發展標簽。最后,黨團組織大力建設紅色文化,無形之中會顯著增強大學生黨團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江西省會南昌的幾所高校為例,先前很長一段時間在思政教育時,主要還是以黨課、團課為主,基本都是理論,且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差。對于95后的大學生來說,熱情、開放、活力、自由才是屬于他們的時代標簽,而這個新時代本身就屬于我們的青年學生。因而,思政教育的開展與黨團實踐活動的推進,必須要始終圍繞著大學生這一主體來進行。
(二)應用實踐
繼續以江西省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和黨團實踐的開展推進為例。眾所周知,江西是中國的革命圣地,紅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譬如,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方志敏精神等等。以上這些無論在任何時期都屬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明主題。基于此,針對高校大學生(這里特指江西地區)的黨團活動實踐應用與開展,筆者簡單提出一些針對性方略。
首先,加大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并充分發揮出地區優勢,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從小學、中學再到大學,青年學生可能在書本教材上、在網絡上了解過紅色文化、江西革命等,但并沒有親身經歷過,且大多數學生也沒有近距離接觸過一些革命遺跡、建筑等。基于此,江西省各高校在通過信息網絡大力宣傳紅色文化的同時,還可通過紅色網站為學生創設一條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的新實踐平臺。
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傳統灌輸、單一的黨課、團課很難再適應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在發展、時代在發展,民眾的思潮也在不斷改變。作為國家未來的青年學生,以及共青團的主力軍,多元思潮、開放自由、熱情活力才是他們的普遍個性。因此,黨團活動必須在把控大政方針不變的前提下,立足于時代發展趨向,尊崇青年學生的個性。因為高校大學生才是黨團活動的主體對象,通過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學習的興趣,才能發現和培養新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這些均是國家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新生力量群。在具體推進實施中,可開設一些紅色文化學術論壇、紅色大獎賽、紅色文化歌舞比賽等。總之,要千方百計以調動學生參與性、積極性為主。
[1]陳世潤,李根壽.論紅色文化教育的社會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4):15-17.
[2]于東,李林.紅色資源開發在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中的運用探研[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15-18.
[3]劉楊.高校學生理論社團建設與發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2.
[4]曾長秋.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提升與功能拓展[J].湖湘論壇,2016(6):56-61.
G
A
1006-0049-(2017)21-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