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張卓云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經濟新常態下人才培養與就業工作新思路研究
張 偉 張卓云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經濟新常態下基于“互聯網+”思維的人才培養視角,綜合考察分析大學生就業工作目前的狀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這是本文關注的焦點。試圖在人才培養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系統觀念上作一些探討,挖掘它們的有可能的因果關聯以期對就業工作實踐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新思路。
經濟新常態;互聯網+;人才培養
經濟新常態主要特點是“經濟增速回落、產業結構優化、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不確定風險顯性化”。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減慢,產業和企業發展趨勢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提升,這將是大勢所趨。高等教育產業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基礎是高等教育行業,因此高等教育行業必須走向內涵提升的發展路徑,才能更好的服務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經過了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目前正進入速度放緩、結構調整、質量提升階段,也就是新常態階段。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帶來的新的教育理念,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尤其是人才培養,特別是地方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如何適應這一新的變化,成為地方高職高專發展中的嶄新課題。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相互結合,互聯網創新成果已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行各業中。基于互聯網技術對行業、產業帶來的深刻影響,在催生新興產業的同時,還將進一步推動傳統人才培養方式方法的轉型升級,具體包括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校企合作、職業技能、學生管理及學生就業產生巨大的變革。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大學不再能扮演全能的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學生需要緊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自己的成長過程,教師傳統的教學組織觀念也必須轉變。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需要通過建立教師課堂機制去實現。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位教師需要面對幾十、幾百名學生,學生很少有機會去選擇教師,很難實現與每位學生之間點對點的精準教學,不能做到按照每位學生自身特點的因材施教。去教師上課更多地扮演著教師個人的一種職業行為,只需要動動嘴皮,布置作業就可以。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而這樣的教師終究會被時代、被學生淘汰。鉆研教學資料、熟悉考試模式、總結實用高效的教學方法,熟練應用多種教學平臺等等教學方式,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選擇與喜愛。
在新的歷史環境下,人才培養如何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開新局面,是當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第一、適應新常態的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需注重理想信念引導。道德理念培養不足,是制約當前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重數量而不重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高校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出現。人才培養不注重理想信念的引導,終究會為個人及用人單位造成長遠的隱患。
第二、適應新常態的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需要多角度融合。在新常態下,經濟的結構正發生著全面而深刻的變革。經濟的結構決定了產業的結構、決定了人才的市場需求結構。習總書記還強調,我們要充分發揮高職高專人才薈萃、高職高專的學科齊全、思想活躍和基礎雄厚等等的優勢,面向民生建設大領域,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強化科學研究的工作,加強科技創新的力度,努力實現更多更優秀的創新成果。
第三、適應新常態的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需要模式創新。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力,人才往往因獨特性格的特質而被使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多注重對人才特性的關注,給予充分引導和發揮,這將對人才帶來良性的刺激。對大學生的培養,更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其進行多崗位的鍛煉和歷練,接觸多種類型層面的工作需求,形成多角度的培養和鍛煉,進而可以塑造更全面的發展型人才。
第四、在“互聯網+”理念逐步滲透進社會各方面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方式、以及他們的學習目的都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分工越來越強調開放、協作、分享、協作的互聯網思維,越來越個性化的社會需求要求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及學生就業理念的改變。各社會組織內部也同樣如此,大而全、等級分明的企業很難適應互聯網思維。社會對人才就業的需求,已經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員工與企業之間是一種商業交換和價值交換的合作關系,也是提供價值和支付酬勞的客戶與客戶的關系,已經脫離簡單勞動過程而只需要提供結果的結果關系,企業只為結果買單而員工靠結果生存。
依托與互聯網創新型企業的深度校企合作,把大學生置身于互聯網+的創業氛圍中,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及工作要求下,建立教師與大學生之間點對點培訓指導渠道,結合具體工作中的要求,運用互聯網工具充分調動大學生樂于創新的個性創造力,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互聯網的企業運作,培養出既能符合新常態下人才需求、又能充分發展個人的大學生人才。同時,還能提煉出新常態背景下,符合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型企業及二三線城市人才需求的大學生培養方法,從案例組織、教材編寫、校企合作、培訓工具、實踐環境、工作指導及就業跟蹤等環節,結合就業大數據分析,是當前社會需求環境的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辦法。把握經濟新常態下基于“互聯網+”思維人才培養的視角,考察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切實的對策和實施辦法。使用互聯網+新思維將人才培養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深刻關聯,在人才培養視域下,提出大學生就業工作新思路要實現就業理念的變革、就業指導的轉向、就業能力的重構,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理論和實踐提出新思路。突出“互聯網+”思維對行業分工、企業經營、職位要求及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革命性改變,其越來越顯著的跨學科特性,對于從業人員個人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復合型知識素養的要求逐步提高。
[1]侯永雄,余曉玲.創新人才培養視域下大學生就業工作新思路.煤炭高等教育,2016.03.
[2]田富俊,胡衛衛.促進“三維能力”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培養模式改革探析.高等農業教育,2016.02.
[3]喬瑞華.新時期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及其培養途徑.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9.
G
A
1006-0049-(2017)17-01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