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斌 顏麗娟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蘇州 215200
理工科院校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胡曉斌**顏麗娟*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蘇州 215200
中國的飛速發展需要大批能工巧匠,而這基礎就是培育人們的工匠精神。學校以育人為本,是學生吸收和形成工匠精神的主要場所,但如今中國的許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缺少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文就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進行了剖析,提出了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與癥結。
工匠;精神;理工科院校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作為2016年兩會熱詞之一,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毋庸置疑,工匠精神對于我國企業的轉型與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在理工科院校這類著重培養技術人員的高校中,培育并發揚工匠精神更是十分關鍵。
2016三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將“工匠精神”一詞放入政府報告中,顯示了中國當代中國領導人對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視。中國需要工匠精神,我們呼喚工匠精神,那么,所謂的工匠精神具體有什么內涵呢?
首先,在歷史維度上,工匠精神在工藝、技術方面強調“精益求精”。《論語·學而》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宋代學者朱熹為此作出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2]后用“精益求精”說明力求更加精工美好。清代大家趙翼在《甌北詩話·七言律》中提出:“蓋事之出於人為者,大概日趨於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風會使然。”[3]精益求精,通俗來講,比喻已經很好了,還要求更好,要求對某一事物達到更高的要求,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當代著名工匠身上體現得已是淋漓盡致,他們不斷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日日夜夜的加工,經過無數次的打磨、改造、升華,才有了我們看得到的一件件精致的藝術品或是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
其次,在主體維度上,工匠精神突出一絲不茍的態度。但在當代社會中,我們更常聽到人們將一絲不茍一詞與“治學態度”聯系起來,常聽到某某大家有著嚴謹而又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值得我們去學習、發揚。其實,一絲不茍不僅僅局限于治學態度。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有一絲不茍的態度,踏踏實實地做好一天里的每一件大大小小、瑣瑣碎碎的事情,不得過且過,這也是一絲不茍精神的體現。
第三,在時間維度上,工匠精神體現耐心、專注與堅持。人稱“航空”手藝人的胡雙錢,依靠35年的執著追求,用一雙手對飛機的零部件進行劃線、鉆孔、打磨,這個動作他堅持重復了36年,創造了三十五年沒有出過一件次品的驚人記錄。工匠們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證明著什么是堅持,什么是耐心,什么是追求。
最后,工匠精神包含專業、敬業的品質。專業,即所謂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只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人們在從事具體某一領域的工作時,才能從最初的適應階段逐漸走向成熟直到最后的熟能生巧。就像王新宇在《“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中提到:“專業課程教學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陣地。”專業素養的培養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又要求我們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或是專業能力,從而更深一層地去建立專業理想、形成專業自我。敬業,眾所周知,要求人們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崗位或是所學習的專業,而還要有勤勉的工作態度,腳踏實地,無怨無悔。唯有如此,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做事的過程中而不受外界干擾,達到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發展更需要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的工匠。所謂理工科(類)院校,是指以理工類專業為主要學科的院校,即主要研究理學和工學兩大學科門類的院校。理工,事實上是自然、科學和科技的融合,是一個廣大的領域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工程、天文、數學及前面六大類的各種運用與組合。理工科院校,應該注重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而不是試圖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和領軍人物。人才培養的供給結構性改革,當從工匠精神的培養做起。與文科類大學相比,理工科大學更注重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得知識經驗。然而當代許多理工類大學,事實上不僅僅只有理工類大學,都存在一些辦學缺點,疏于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就是其中很普遍的一點。
首先,對學生而言,大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較多,而且課外業余時間也很充裕,所以在當代理工科院校中有部分學生將大量時間花在做校外兼職、出國留學等方面,而不能踏踏實實坐下來多讀讀書,多專心研究科研等,疏忽了工匠精神的培養。其次,對學校而言,社會上彌漫的功利主義風氣并不利于培養工匠精神,作為培養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陣地,個別高校也已被功利主義深深浸潤。
高校,首先是學校,學校存在的意義就是教書育人,培養工匠精神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個別高校卻沒有把教學放在中心位置,而更多地抓住所謂“更容易出成績”的科研項目。而這個成績可能也并非純粹科學意義上的成績,而是摻雜了政績和個人名利的成績。這一點也讓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因此采取措施來應對這一現狀也是當前一些高校所必須做的事情。
[1]論語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
[2]論語集注.商務印書館,2015.10.
[3]甌北詩話.鳳凰出版社,2009.12.
[4]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職業教育研究,2016.18.
*常熟理工學院2016-2017年度項目(編號為JX10380)的階段性成果。
G
A
**作者簡介:胡曉斌(1996-),男,江蘇吳江人,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化;通訊作者:顏麗娟(1974-),女,江蘇常熟人,碩士研究生,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漢對比、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