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輝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晚清時代背景對嚴復翻譯目的的影響
梁鵬輝*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嚴復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和翻譯家。在清末亡國滅種的時代背景下,嚴復大量翻譯外國作品,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并運用自身的社會關系以及擔任過的種種職位,來擴大其翻譯宗旨的影響力,努力影響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嚴復的翻譯目的在《天演論》、《原富》、《社會通詮》等諸多翻譯著作中得到了詮釋,即系統地向當時的國人傳達“自強保種”的政治號召,并且實現個人抱負。
時代背景;人際關系;譯書局;嚴復;翻譯目的
嚴復生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及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加劇著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嚴復翻譯西方著作散播先進思想,以求警示統治者,啟迪民眾。曾反復提出:“西人所孜孜勤求,近之可以保身治生,遠之可以經國利民。”“是以今日要政,統與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1]嚴復的譯書動機不是簡單的文學或者美學上的翻譯,而是借翻譯西方社會科學類書籍“向晚清統治者傳達‘自強保種’的政治口號”[2]。本文的寫作意義就在于討論和細化晚清時代背景對于嚴復翻譯目的的影響。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此時41歲的嚴復擔任北洋水師學堂總辦。在給兒子嚴璩的信中,嚴復說到這樣一句話:“事事岌岌,不堪設想…中國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學問之非,與士大夫心術之壞,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管、葛復生,亦不能為力也。”從中我們便可看出當時政府昏庸,世道分崩離析。第二年中國甲午海戰慘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危機,維新運動繼續高漲。國家遭此劫難,嚴復受到打擊,“至是年,和議始成,府君大受刺激,自是專致力于翻譯著述。”[4]《天演論》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內由嚴復翻譯完成,并且開始宣揚物競天擇的進化觀念。
嚴復翻譯這本書并不是純粹直譯。例如,“One year with another,an average population,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maintained itself.”嚴譯為:“憔悴孤虛,旋生旋滅。菀枯頃刻,莫可究詳。是離者亦各盡天能,以自存種族而已。數畝之內,戰事熾熱,強者后亡,弱者先絕。”原文本是寫的本地生物年復一年在競爭中求生存,并且沒有顯示出岌岌可危的語義。而嚴復不僅使用了工整、對偶的駢儷體來增強語勢,渲染了一種悲愴、宿命的語調。
德國翻譯研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Christiane Nord 認為:“在理想狀況下,委托人會盡可能多的提供一些信息:目的、接受者、時間、地點、場景以及交流的媒體和文本應具有的功能。”而嚴復的此段譯本大大地改變了語體,渲染語調的翻譯手法在嚴譯的其他作品中大量存在,由此嚴復的目的便在文章中大大地鮮明化。“翻譯風格是高級階段的翻譯,它需要譯者在深刻理解源語語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源語所涵蓋的文化歷史時代背景,并有目的地選擇使用語言表達手段,從而在作品中形成獨特的風格。”[6]嚴復抽取了原文中所表達的思想,一定程度地改變了原貌。“進步的文學作品,不但應當真實地反應社會的現實和時代的面貌…而且應當幫助人們認識現實,受到教育…”[7]借西方作品的譯作向統治者傳達“自強保種”的政治口號。由此來看,亡國滅種的時代背景對于嚴復的翻譯目的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嚴復作為一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和翻譯家,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和上海公學校長[8],必定有著復雜的人際關系社會網。
嚴譯書籍要出版,要有影響,要改善陳舊的思想,從客觀來講,這就不得不依靠運用自己的人脈。
嚴復一生的人際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層:一是師友,二是閩籍同鄉,三是上司。其中對嚴復有著重大影響、并且嚴復所看重的師友并不多,如吳汝綸,張元濟和夏曾佑等等。嚴復的諸多譯本,如《原富》、《社會通詮》以及《群學肆言》均在張元濟的幫助下由當時的商務印書局出版。
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在戊戌變法之前便與嚴復有所交往并且交情頗深。戊戌變法失敗后,張革職南下,任南洋公學總理之職,后又任商務印書館經理、監理、董事長之職。張在擔任南洋公學總理之時便與商務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正是這個時期,嚴譯《原富》在張的推薦下由商務代印。張進入商務印刷局,便將原來的關系帶入其中,于是在張的幫助下嚴復的許多作品才得到出版,并在1931年商務出版了《嚴譯名著叢刊》,嚴復也成為商務印刷局早期的股東之一。如果沒有張元濟和商務印刷局,嚴復的諸多譯作也許就不會出版的那么順利,在社會中也就不會獲得那么大的凡響。但是如果沒有嚴復的系統譯作,早期的商務印刷局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大聲望和效益,發展也就不會那么迅速。二者相得益彰,這使得嚴復系統介紹西方先進科學、軍事、思想的目的得以順利實現。
包含在社會背景中的好的人際關系對譯者本身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嚴復正是利用這種人際關系使得自己系統介紹外進先進文化的目的得以實現。
1902年,年近半百的嚴復受晚清政府張百熙之聘,出任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這一機構原本就是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進行政治改革的產物,有一定的先進性,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先進的中國人對于西方先進文化的需求,一方面也服務于當時沒落的統治者。
譯書局是京師大學堂的附屬機構同時也對全國性的翻譯活動做出統一的調控。嚴復出任這一官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其翻譯、譯書主張。嚴復希望借助這一官方性機構和學術陣地為中國先進分子介紹真正的“西學”,對中國學術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盡管嚴復在這一職位中任職時間不長,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但是他在這一協調全國譯書活動核心機構中仍筆耕不輟,翻譯了約翰·穆勒的《名學》半部(八篇)、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法意》、甄克思的《社會通詮》、并且續譯《群學肄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群學肄言》,嚴復對其“凡三易稿”,旨在修正之前《天演論》的過激立場,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翻譯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這個過程也顯示著嚴復翻譯目的的變更。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的翻譯活動對當時時代的發展,先進思想的傳播都有著極大的貢獻。作為譯書局總辦嚴復除了規定譯書總局章程之外,還力求將自己的翻譯準則和宗旨推行于外,嚴復也擔任自己應有的責任,在晚清民初的中國社會為實現自己的譯書目的而自強不息。
開啟民智,“自強保種”的政治主張和系統介紹西方先進文化給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都是嚴復翻譯的目的。而擔任譯書局總辦是嚴復翻譯目
的得以更快更好實現的手段。晚清的時代背景和嚴復自身的人生經歷直接決定了嚴復的翻譯目的和翻譯主張。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代表的是先進的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方向,無論處于怎樣的時代背景下,都有權利有義務為自己所處的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屬于自己的貢獻。
[1]馮寶善.嚴復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2]何其莘,仲偉合,許鈞.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嚴璩.候官嚴先生年譜[A].王拭(編).嚴復集第五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6.
[4]Nord,C.1997.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Manchester:St.Jerome.
[5]李瓊.論文化歷史及時代背景對翻譯風格的影響[J].湖北大學學報,2009(6).
[6]張維麟.文學創作必須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學習列寧有關文學藝術的論述[J].漢江大學學報,1984(3).
[7]錢履周.嚴復年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4(4).
[8]王憲明.語言、翻譯與政治:嚴復譯〈社會通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梁鵬輝,男,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