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淺析《馬氏文通》中“名字”的界定及其劃分
王 迪*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馬氏文通》作為我國第一部漢語語法著作,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是對我國的語法研究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事物的界定及其分類。馬建忠有關字類的分類蘊含著形式邏輯的原理,馬建忠既從理論出發,超出理論的又加以說明和解釋。本文將以《馬氏文通》中的“名字”為例,著重來探討其有關“名字”的界定及其劃分。
字類;界定;劃分
《馬氏文通》(以下簡稱《文通》)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漢語語法著作,為后來漢語語法研究奠定了基礎。歷來研究《文通》的學者都認為馬氏對事物的劃分依據是意義,是照搬了拉丁語語法的做法,但是,我們理解某個作家的作品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來看待,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我認為作者并不是生搬硬套拉丁語法,馬氏的《文通》蘊藏著傳統的形式邏輯原理,馬氏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事物的分類。在這里,我們以“名字”為例,來看馬氏有關字類的界定和劃分。
根據傳統形式邏輯對概念的定義,我們要明確“名字”這一概念,首先就要明確它的內涵和外延。我們知道概念的內涵是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①明確概念的內涵,也就明確了事物的特有屬性。因此,在這里要明確“名字”的概念,首先就要對其下定義。
《文通》在界說二里,給“名字”下定義用的是屬加種差的方法。屬加種差定義的形式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被定義項=屬加種差。②
根據上述的公式,“名字”就是被定義項,而我們要給“名字”下定義,就是要首先找到比它更廣泛的類,即它的屬。我們根據《文通》中的界說一的可以知道,馬氏先根據字有無事理可解,把“字”分為“實字”和“虛字”,而“名字”則是包含在“實字”里邊的,所以“實字”就是它的屬,在這里我們不具體討論“實字”的概念。但是“實字”的這個屬,除了包括“名字”這個種外,還包括許多“非名字”,所以還要進一步找出“名字”所具有的、區別于其他“非名字”的種差。也即所有“名字”所具有,而其他“非名字”所沒有的特有屬性。而我們又可知“名字”區別于一切“非名字”的種差是“名字”是給事物命名的類,因此,馬氏在《文通》里是這樣界定的:“凡實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③在這里,我們結合下邊兩個例子來看。
(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④(《史貨殖傳》)
(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⑤(《史項羽本紀》)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例一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之人,是“名字”。而例二中的“大”、“細”、“小”則不是“名字”,不是為事物命名的類,屬于“靜字”,是來修飾“名字”的。在這里我們不詳細展開來說“靜字”。
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有屬性的思維狀態,而一個概念的確定就要確定它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概念的外延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概念的內涵也可以由之確定。⑥反過來也同樣。由上邊的界定我們從內涵上明確“名字”這一概念,而要明確它的外延,就需要進一步通過劃分來確定它的類別。
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方法,從概念來說,也就是將一個屬概念劃分為若干種概念。換言之,劃分也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種。把一個母項分為幾個子項,必須根據一個統一的標準來進行。⑦前人對其“名字”的分類已作過詳細的分析,得出了其分類的范圍大小不一的結論,即“界說二”和“名字章”中的兩種分類的外延不能吻合,而且都不能同古代漢語名詞的外延一致。在這里我并不這么認為,我們依次來看“界說二”和“名字章”中對“名字”的分類。
(一)正名界說二中對“名字”的劃分
在“界說二”中這樣寫到,“凡實字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
“事物二字,一切畢賅矣。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河海華嶽,人倫之君臣父子,物之有形者也。怪力亂神,利命輿仁,物之無形者也。而所教者文行忠信,所治者德禮政邢,所得者位祿名壽,所藝者禮樂射御書數,皆事也,皆名也。凡目所見、耳所聞、口所嗜、鼻所嗅、四肢之所觸,與夫心之所志、意之所感,舉凡別聲、被色無聲、無嗅,茍可以語言稱之者,無非事也,無非物也,無非名也。”⑧
由上述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依據事物進行的分類,《文通》先把“名字”分成了事和物,然后又進一步把物分成有形的物和無形的物。有形的物包括天地人三者,即天地之間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人所處的社會等級關系、生物關系等等。無形的物指我們看不到的、摸不著的怪力亂神等。其次,《文通》又進一步對事物作了解釋,孔子提倡教育學生的文行忠信;封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主要方法,德治、教化、政令、刑罰;《中庸》中提到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以及所習得的技能,禮樂射御書數等等都是事。馬氏說得很清楚明白。最后,它又進一步說明,但凡可以用語言來稱之者,無非事、無非物、無非名也。所以它是把所有可以命名的事物都囊括在內了。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內涵和外延是一致的。
(二)“名字章”中對“名字”進行的劃分
從集合的定義來看,集合、元素都是泛指,或說是抽象的。⑨因此,不僅數、點、形,世界的各種事物無不可以按某種屬性或關系的比較加以類聚。數學可以舍棄這些類聚事物的質的規定性,而使用各元素的集合對不同事物的結構共性給予抽象、概括。我們具體來看馬氏“名字章”有關“名字”的分類。
名字共分為兩宗,一以名同類之人物,曰公名。
“禽獸二名,凡翼者皆名曰禽,凡蹄者皆名曰獸,故禽獸名為公名。凡名之不止名一物者,皆此類也。”
一以名某人某物者,曰本名。
“曰堯曰舜者,古今來止一人為堯,一人為舜,故稱曰本名。嵩岳泰岱止一山名,江淮河漢止一水之名,曰本名。”
公名別分為二:一曰群名,所以稱人物之聚者。
“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又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故師、旅、鄰、里、鄉、黨皆群名也。”
一曰通名,所以表事物之色相者,蓋離乎體質以為言也。
“論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良、恭、儉、讓,皆夫子之德耳。又恭、寬、信、敏、惠與夫剛、毅、木、訥、位、祿、名、壽等字,皆通名也。”⑩
在呂叔湘和王海棻編的《馬氏文通讀本》提到,“這里的‘別分為二’,不是‘分為兩類’的意思,是‘又從里面分出兩類’的意思。”?在這里,我認為馬氏應該是共分為兩類而不是從里面又分出兩類,馬氏先根據包含事物元素的多少,把“名字”分為公名和本名,也即一級分類標準;同時,又以公名中禽獸二名為例作了解釋。在公名的類別下,馬氏又根據所表事物抽象與否,將公名分為群名和通名,也都屬于公名,即里邊包含不止一個元素。也即二級標準是符合一級標準的。這里,它也是對事物進行的分類,它劃分的外延和其內涵是一致的。
與現代漢語中的名詞相比,馬氏把“名字”分為公名和本名,相當于現代漢語中所說的普通名詞與專有名詞;公名又分為群名和通名,相當于現代漢語中所說的集體名詞和抽象名詞。這一分析已基本概括了名詞的各種類型,與現代意義上的名詞相比,只少了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兩個小類。可見,《文通》中有關“名字”的分類,到現代還是具有很大的普適性,主要原因在于它有關“名字”的劃分蘊含著集合論的觀點。所以,《文通》對名字字類的劃分,是符合標準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個概念要想明確,就要明確它的內涵和外延,它的內涵約束外延,且不大不小。在上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文通》中對于名字的界定與劃分是非常明確的。而有關此書的精華也都在其界定里,馬建忠是既從理論出發,超出理論的又加以解釋。“名字”如此,其他的字類更是如此,在這里就不一一述說了。對于《文通》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發現其內在的閃光點,不斷地繼承創新。
[ 注 釋 ]
①諸葛殷同.形式邏輯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49.
②同上.
③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2013.14.
④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2013.28.
⑤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2013:111.
⑥諸葛殷同.形式邏輯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49-67.
⑦同上.
⑧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2013.14.
⑨齊納,約翰遜.集合論初步.商務印書館,1986.21.
⑩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2013.28.
?呂叔湘,王海棻.馬氏文通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1.
[1]諸葛殷同.形式邏輯原理[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49-67.
[2]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4,28,111.
[3]呂叔湘,王海棻.馬氏文通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1.
[4]齊納,約翰遜.集合論初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21.
[5]陳望道.文法簡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6]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壽永明.《馬氏文通》的字類界說[J].寧夏:寧夏學報,2005,6(27):9-28.
王迪,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在讀。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