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玥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個案工作模式在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中的應用
陳 玥*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本文以流動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對當今社會現存的校園暴力現象進行研究,探討社會工作者介入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者的矯治,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挖掘自身潛能,提高人際交往水平,更好地融入新的社會環境,實現自我的健康成長。
社會工作;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
隨著社會的轉型,校園暴力現象發展態勢愈發嚴峻。校園暴力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理應引起社會各界的深思。在校園暴力事件中,不難發現流動青少年這一群體與這存在關聯。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流動人口規模也逐漸擴大,校園中流動青少年的比例也明顯增加。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問題不可回避,應當得到關注與解決。
對于“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這一概念,學術界并沒有明確界定,本文綜合“流動青少年”和“校園暴力”的兩個概念,試圖結合主體、對象、空間、方式等要素對“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進行定義。
(一)主體
施暴主體為跟隨父母來到新的城市就學并保留原有戶籍身份的青少年。他們不僅是校園里的新群體,而且是城市的新居民,在心理、文化、行為、習慣等方面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二)對象
受暴對象多為學生。這些受暴者的性格多內向、懦弱,受暴后大多選擇逃避或順受,既不會主動抗爭,也不會尋求外力幫助。
(三)空間
場所為校園內教室、操場、廁所等,以及學校附近的公共場所,如廣場、街道、網吧、飯店等。
(四)方式
多以打架斗毆、敲詐勒索為主的熱暴力及口頭辱罵、語言威脅等冷暴力。通過這些方式,施暴者獲得物質上或精神上的一時快感,當然這是一種扭曲變態的滿足。
綜上,“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是流動青少年在校園及其附近,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對同學施以暴力的一種危害性行為,本文研究的“流動青少年”為14至18周歲的低齡群體。
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屢見不鮮。流動青少年,作為處于社會化過程的群體,他們的校園暴力問題得不到解決,對今后的成長、對城市的管理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本文結合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利用個案工作的三種模式進行介入。
(一)針對個體的人本主義治療模式
由羅斯杰等人提出的人本主義治療模式強調以人為本。通過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發掘潛能,從而進行自我實現。①本文希望以此模式為主針對流動青少年,發揮他們潛能,從而促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校園暴力行為。
流動青少年除了需要正確自身定位,提高自信度,還需要做的就是增強自己的文化素質。因為之前的生活環境,流動青少年帶有不少不良社會習得,例如個人衛生管理方面、說話方式方面等。因此我們在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提高他們的精神層面的素質。只有通過提高流動青少年文化素質,增強他們對新社會的融入能力,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得到融合,才能減少流動青少年與當地青少年的差距,減少流動青少年心中的“被歧視”感。
(二)針對家庭的聯合家庭治療模式
聯合家庭治療模式是以成長為取向的一種治療模式,在由父母、孩子組成的關系中提倡自尊,提倡家庭成員的溝通,通過由內向外的治療達到個體成長健康,家庭和諧幸福。②
在一個家庭中,家庭規則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家庭規則有利于每個家庭成員的成長。因此,作為流動青少年的父母制定一個合理的家庭規則對與流動青少年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家庭規則的合理有利于家庭的建設與流動青少年的成長,科學、完整的家庭教育對流動青少年人格健全發展同樣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針對學校和社區的社會倡導模式
《社會工作倡導:一個新的行動框架》書中將社會工作倡導定義為:“在某個論談上案主的專門代表或相互代表,旨在系統地影響不公平或不適宜體制里的決策。”社會工作倡導可以面向任何影響個案問題解決、需求滿足、福祉獲得的群體、組織、官僚機構等對象。③本文通過分析對流動青少年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學校與社區的的責任不可推卸。本文希望對學校、社區的倡導,來改善流動少年學習、生活環境,從而引導流動青少年茁壯成長。
1.學校:促進公平教育,發展健全人格
學校應該公平教育,將流動青少年和其他同學一視同仁的情況下,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此外,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可以通過接受政府、社會各界的經濟援助等方式來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此保證流動青少年接受公平教育的權利,減少與本地青少年的學習差距。另外,在學校,流動青少年往往因為不自信,社交圈子特別小,并且因為心智的不成熟,社交對象選擇上也存在問題,因此,學校對于流動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應當給予關注,重視他們人格發展。從而,避免流動青少年誤入歧途,幫助他們盡快實現新城市的融入。
2.社區:建立社區社會支持網絡,營造和諧氛圍
居住在社區中的流動青少年家庭,應當避免對他們的忽視與偏見。社區對流動人口的不聞不問,不僅會增加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難度,缺乏對新城市的責任感,更會滋長流動人口的犯罪心理,青少年的施暴心理。社區應當多組織青少年活動,鼓勵社區居民的無差別參與,這樣可以加快流動青少年的社會融入,減少與當地人的隔閡,實現居民的平等。此外,還可以通過尋求各種社會資源,來幫助流動人口改善現狀,施以關心,可以讓流動青少年及其家庭感受到新城市的溫暖,減少不平衡心理。
[ 注 釋 ]
①周崢.社工新嘗試:人本治療模式[J].傷害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10.
②郭靚雯.聯合家庭治療與結構式家庭治療的比較研究[J].成才之路,2015(24):94.
③羅伯特·施柰德.社會工作倡導:一個新的行動框架[M].上海:上海世紀格致出版社,2011.
[1]郭元凱.社會轉型期“文化滯后”對流動青少年社會融入的影響——基于對JH、WX兩市的調查[J].青年搜索,2014(6).
[2]簡平.陽光校園拒絕拒絕暴力[M].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6.
[3]李博翔,蔣巖波.城市流動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對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4(9).
[4]石長慧.城市更好:流動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與群體偏好[J].中國農村觀察,2010(3).
[5]史小花,陽德華.城市流動青少年人際交往問題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10).
[6]孫凌寒,朱靜.校園暴力與學校社會工作.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7]王雪瑩.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09.
陳玥(1993-),女,漢族,江蘇無錫人,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