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從地方志看古代海南黎區舊制教育狀況
李 超*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與內陸舊制教育不同,海南黎區舊制私塾教育起源較晚、發展緩慢。從地方志的角度入手審視古代海南黎區舊制私塾書院教育狀況發現,盡管有眾多因素的制約和限制,但仍出現了私塾、社學、蒙學、義塾、書院等五個舊制教育方式。理清這些舊制教育體制將對于當今的黎區教育發展有著借古通今的借鑒作用與積極意義。
方志;海南;黎區;教育
(一)私塾
私塾,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由私人在鄉村或民間家庭和宗族之間設立的私人幼兒小學校,目的助于啟發幼兒之心智,促進其養成儒學之風的為仁之道。海南黎區雖然遠離內陸,雖受儒家之風的影響不甚,但加之歷朝歷代皆有重臣高官貶謫于此,帶來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對其思想的影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海南黎區私塾雖有受宋元以來整個海南島的私塾影響,但黎區私塾的記載則較晚出現于明清之際。清代,黎區私塾主要呈現出兩種辦學趨勢,即“一為依靠祠堂、廟宇地租收入舉辦,入塾者免收贄儀(學費),名為義塾;一為社會上層人士延請塾師到家中教授兒女或親戚子侄,塾師生活由延請者負責,名為家塾。”而且瓊中縣的黎區也明確的標注出嶺門、新市、文堂等地與漢區交界之地多為義塾;而毛塔、萬向、牙排等五指山腹地的村寨多辦家塾。而家塾的普遍推行在陵水黎族地區也比較盛行。“陵水縣城內衙張鴻猷、東區多華村周之冕設有私塾。”由此可見,私塾在明清之際的盛行帶動了黎區之間村與村、峒與峒之間私塾的發展。
私塾教授內容及入學條件較為寬松。在樂東縣黎區地方,明清兩代的私塾皆是以教授《三字經》、《中庸》等課程為主,塾師也一般多教一些識字、寫字和做對子的教學活動。而學生的學費則更為簡單,“每人每月1斗大米(計15市斤)”在樂東縣像這樣的私塾學生實屬不少,但在白沙黎區則不然,私塾的記載少至兩所,由于學生人數的缺乏,課程的內容也只有《三字經》一門。因而各個黎區的私塾教育狀況顯然是參差不齊的。例如瓊中黎區的私塾教育體制就十分完備。私塾的學習也分為兩個階段,“啟蒙階段有《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莊農雜字》、《孝經》、《朱子治家格言》。以識字寫字為主,輔以珠算。之后,接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幼學瓊林》、《左傳》、《四書》、《五經》等。”可見在瓊中黎區的私塾體制比較成熟。
(二)社學
社學的發展起源相對于私塾的發展要早于有明一代。社學的形式即是黎區公村公共辦學,以開化教學為社學之己任。瓊中黎區的社學在明一代曾曇花一現,做出了一些成績。據載“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瓊府‘撫黎’通判吳俸在林灣都(今黎母山地區)置學田,設水會社學(故址在今水上市)。社師擇‘通曉經書者’擔任。課程有:《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以及御制大浩、本朝律令和冠、婚、喪、祭等禮節。”相比私塾而言,社學的內容更為全面和完備。為之遺憾的是清代瓊中黎區私塾被迫廢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萬寧雖沒有大量黎族人聚居,但地理位置緊鄰瓊中、陵水兩個黎區,萬寧強大的社學實力即會輻射周邊兩個黎區。據萬寧縣志載:“本縣明朝有社學13所,除有聲社學建置年代無從考證外,其中民社學八所皆有記載。
(三)蒙學
也許是由于史學原理中所講到的歷時性規律所致,伴隨明代社學消亡而悄然興起的是清代的蒙學。據確切的史料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社學,辦蒙學。時有嶺門玗蒙館1所,蒙師3人,蒙生70余人。修業4年,課程有修身、史學、輿地、算學、體操等。民國九年(1902)年廢。”由此可見,蒙學雖與社學幾近相同,但是其教學對象一般為幼兒或者小學。從對其設立的課程可以得出,清代的海南黎區的蒙學發展已經漸趨于現代教育或者講西方教育的雛形了。可想而知,海南如此偏隅、地形閉塞加之常年高濕高溫的環境炙考,接受西方的先進思想本屬不易,能有這樣的蒙學建制值得贊嘆。
瓊中如此,陵水也有小型規模的蒙學發展。最為著名的就是葉正潘先生。“他曾在自己家中設館招收附近學童入學教授,每名學生均按年或月繳交一定的學費。”陵水縣志對于蒙學雖只有只言片語的記錄,但是蒙學確實在清至民國整個近270年的歷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義塾
義塾其實按照細分屬于蒙學的一種,但又有區別,義塾也是義學。一般由政府或者靠公款地租而設立的蒙學館。提供給貧寒的子弟使其免費學習。有明一代,海南黎區的義塾教育也取得一定的發展。據萬歷瓊州府志載:“零春館在儋州零春郡,宋王霄建。義齋在儋州天堂都,洪武間國子學正曾實建,置田五十畝,今俱廢。天堂書屋在儋州天堂都,今廢。許氏義學在儋州城外東南隅,給事許子偉建,置土名椅校月牙田、義學前坎腳田、追牙田各一處,楊起元記。”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儋州雖不是海南黎區的六縣二市中的一個,但儋州也有為數不多的黎族人聚居。故然,儋州義學的發展也屬海南黎區的舊制教育。
而在真正的黎區對于義塾的解釋即是“義塾一般是地方開明紳士出資創辦或由有威望的族長牽頭地方集資,同時利用祠堂或廟宇聘請教師教授本黎區貧困弟子。并且入學會受到減收或免收學費。”而且據確切的記載,陵水東門、田尾、里村、桃源等地區曾設有義塾。這項舊制教育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只是由于陵水的教師不足,課程內容有所壓縮。
(五)書院
書院的歷史發展在中國古代史當中一直作為重中之重的內容。自唐至清,歷史上出現的書院鱗次櫛比。但究其海南黎區的書院卻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教育高度。明代,建設在海南島的書院多大20所。但海南黎區的書院僅僅有儋州天堂都的義齊書院1所。而到了清代,整個海南島的書院更是多大42所。海南黎區的書院確只有儋州城外東南的麗澤書院、陵水城東的順湖書院、儋州城東門外的東坡書院、儋州城外的桄榔書院4所。絕大部分的書院被漢區所掌握。
[1]胡素萍,章佩嵐.海南古代書院[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
[2]瓊中黎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瓊中縣志[M].海口: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1995.
李超(1992-),男,漢族,山西長治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專門史、海南歷史文化。
K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