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萍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4
“善治”—新權威主義治理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趙華萍*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4
權威主義是發展中國家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種歷史過渡現象,它的出現有著某種必然性。實踐證明,權威主義有著其獨特的優勢,但不能照搬其模式。對于現實的中國而言,新權威主義作為目前中國的一個發展階段,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想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那么“善治”將是我們國家治理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權威主義;新權威主義;善治;國家治理;合法性
關于“權威主義”這一概念,是由西方學者沃·格林于20世紀30年代最先提出。權威主義在中文中也被譯為“威權主義”,這是介于民主與專制之間的一種政治模式劃分方式?,F實的權威主義都是各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一定的調整,為此,學術界使用了一些新概念來稱呼“權威主義”的變型,如美國學者帕爾馬特的“現代權威主義”,阿根廷學者的“官僚權威主義”,中國學者的“新權威主義”等。
所謂的新權威主義理論是20世紀50-60年代以塞繆爾·亨廷頓等為代表的美國學者在研究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發展問題時提出的一種理論,主要是指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舊的體制走向解體或蛻變,而新型的民主政體又無法運作的歷史條件下,由具有現代意識與導向的政治強人或組織力量建立起來的權威政治。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國初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都很落后,再加上一些社會歷史原因,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學者蕭功秦率先提出“新權威主義”并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當時,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將近十年,但改革開放卻遇到很多“難啃的骨頭”。中國處在這一重要的社會變革期,面對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急需新的思想理論來指導,新權威主義由此應運而生。它主張通過政治強權來發展自由經濟;崇尚強人式權威力量,這是其一切主張的前提;穩定和秩序對經濟發展尤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強有力有現代化導向的權威政治。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信仰和毛澤東個人魅力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在經濟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而政治體制改革似乎較緩慢。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政府致力于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政績合法性基礎,但這種僅僅依靠經濟增長為基礎的合法性效果不佳。因為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各種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國家和政府的認同感就會減弱,其體制的合法性也就降低。與此同時,由于新權威體制的低參與性,缺乏有效的利益表達渠道,社會成員最終只能以無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能鞏固政治合法性。
馬克思曾明確地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這是政治合法性的關鍵所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人們的利益訴求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新權威主義體制已需要作出調整。在利益分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有序的政治參與渠道和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約。新權威體制則面臨一定的困境,這就需要民主體制。而新形勢下,要順利實現這種民主體制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善治”。
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最需要的是良好的治理。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新權威主義”在我國有生存和發展的基因。我們強調權威主義主要是出于經濟發展和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但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所以對于新權威主義我們要拿捏有度,而我們當務之急就在于要在穩定政府權威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實現公共治理的最高目標“善治”。
善治是民主治理。民主治理體現為政府權威性的高低,直接反映在人民認同、執行政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程度。政府做人民滿意的事情,同時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才能集思廣益,提高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并使此種治理成為社會治理的發展目標。
善治是依法治理。法治以民主為前提,民主又必須依靠法律來保障。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只有建立法治政府,才能真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主權,這樣才能逐漸樹立政府的合法性。
新權威主義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過渡社會形態,是目前中國發展經過一個階段,最終目標還是走向更民主、更自由的社會主義民主體制,而這一過程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了解新權威主義關鍵是看它是否能夠與我國所處的現代化階段相適應,從而為國家的治理提供正面的動力。亨廷頓曾指出“人當然可以有秩序而無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無秩序”[2],所以,先有權威再限制權威。就中國的現代化而言,要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發展目標,需要的一個前提就是社會自治程度的提升,而在這個過程中,“善治”正是治理理念和相關機制建立并運用到實際中所產生的最好效果。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I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塞繆爾·亨廷頓,王冠華,劉為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趙華萍,山西師范大學,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