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莎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情緒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綜述
沙 莎*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情緒是影響創造力的重要因素。前人對二者關系的探討經歷了由繁到簡,由籠統到具體的過程。這一過程由研究情緒的效價、喚醒水平、調節聚焦性等特征與創造力的關系,將情緒與創造力相結合,提出情緒創造力的概念。
情緒;效價;喚醒水平;創造力;情緒創造力
前人對情緒與創造力的討論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對二者關系的實驗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并且主要從情緒效價、情緒激活水平兩方面探究情緒與創造力的關系。
(一)情緒效價對創造力的影響
效價將情緒分為兩種不同的性質: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大量研究都發現了積極情緒對創造力的積極作用:例如研究者在實驗中發現相比控制條件下的被試,積極情緒條件下被試的任務表現更好——創造性的聯結更多的中性詞,并且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1]。其他的研究也發現積極情緒狀態不僅有助于提高個體思維流暢性和變通性[2],而且有助于創造性科學問題的提出[3]。消極情緒一般被認為不利于創造性的表現,但是也有實驗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例如研究發現消極情緒顯著提升了被試對頓悟問題的解決能力[4]。
(二)情緒喚醒水平對創造力的影響
除情緒效價外,情緒喚醒水平也是影響創造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一般認為情緒的喚醒水平與創造力之間存在倒U型的關系,即過高和過低的情緒喚醒水平都不利于創造力的表現,中等程度的喚醒水平能帶來最佳的創造力表現。此外,研究還發現情緒的效價與喚醒水平對創造力的影響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例如,研究發現處于低喚醒水平-消極情緒狀態的被試與處于高喚醒水平-積極情緒狀態的被試能夠得到較高的創造力分數[5]。
(三)情緒的調節聚焦與創造力的關系
Higgins(2006)認為情緒與創造力關系的研究除了關注情緒的效價及喚醒水平外,還應考慮情緒的調節聚焦功能:情緒是促進性的還是抑制性的。與抑制性聚焦的情緒相比,促進性聚焦支持與新反應有關的記憶搜索,個體的注意范圍更加廣闊,也有助于產生好的創造力表現。
(四)情緒創造力
1991年James R.Averill以情緒社會建構理論為基礎,提出情緒創造概念。以往和當前占主導的創造力研究是把情緒作為創造過程的影響因素,而Averill認為情緒本身就是具有創造化的產物。情緒創造力指的是體驗并表達新奇的、有效的、真誠的情緒的能力。新奇性、有效性、真誠性是情緒創造力的三個評判標準[7]。Averill編制了有關情緒創造力的三個問卷:情緒推理:給被試呈現虛構帶有明顯情緒色彩的情境,讓他們盡可能創造性地多回答在這種情境下可能會發生什么。情緒三元組:該測驗給被試呈現四組情緒,每組情緒由三種不同情緒組成(例如平靜、沖動、迷惑),要求被試回憶并描述同時體驗到這三種情緒的故事情境。情緒創造力問卷:情緒創造力問卷是一份自我報告問卷,包含準備性、有效—真誠性、新奇性三個分量表。
當前對情緒和創造力的研究還是集中在情緒的效價與喚醒水平角度展開的,而且,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類型、選取的被試、使用的情緒誘發技術、創造力表現的評估方法等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這會導致許多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研究結果。另外,創造力是一種綜合性心理品質,其不同側面受情緒影響的情況也不一樣,因此未來的研究要謹慎區分創造力的不同側面,探討情緒對其影響的具體機制。此外,為了能夠更為細致深入的探討情緒與創造力的關系,我們還可以采用現代認知神經科學方法(腦成像技術、生物反饋與眼動技術等)探明情緒與創造力之間在腦機制上的關系。
[1]Isen A M,Daubman K A,& Nowicki G P.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J].1987,52:1122-1131.
[2]盧家楣,劉偉,賀雯,盧盛華.情緒狀態對學生創造性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2,34(4):381-386.
[3]胡衛平,王興起.情緒對創造性科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0(3):608-611.
[4]Geir Kaufmann SuzanneK.Vosburg.'Paradoxical' Mood Effects on Creative Problem-solving[J].Cognition & Emotion,1997,11(2):151-170.
[5]Elizabeth Hutton,S.Shyam Sundar.Can Video Games Enhance Creativity? Effects of Emotion Generated by Dance Dance Revolution[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10,22(3):294-303.
[6]Higgins E T.Value from hedonic experience and engage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2006,113(3):439-60.
[7]Averill,J.R.,& Thomas-Knowles,C.(1991).Emotional creativity.In T.Strongman(Ed.),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tudies on emotion,1991,1:269-299.
沙莎(1989-),女,漢族,山東人,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創造心理方向。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