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煜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山東 東營 257000 )
論小提琴教學中持弓與運弓的科學訓練
王新煜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山東 東營 257000 )
被譽為“樂器皇后”的小提琴,是一種具有高難度和挑戰性的基本樂器。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小提琴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小提琴弓法訓練的科學性,本文擬采用系統方法,對影響小提琴持弓、運弓訓練科學性的一系列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和研究。
小提琴教學;持弓和運弓訓練
小提琴是一種簡單而奇妙的樂器。伴隨素質教育思想在我國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小提琴,并且把它作為提升自身音樂素養、發展個性化音樂才能的基本科目。但同時,被譽為“樂器皇后”的小提琴,又是一種具有高難度和挑戰性的基本樂器。尤其作為課程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小提琴持弓、運弓等基本功的訓練,一直對小提琴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產生重大影響。
基于此,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小提琴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小提琴弓法訓練的科學性,本文擬采用系統方法,對影響小提琴持弓、運弓訓練科學性的一系列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和研究。
弓法屬于小提琴的基本功,而持弓與運弓又是弓法的基本功。持弓與運弓的水平,直接決定著分弓、連弓、頓弓、跳弓、連頓弓、拋弓、擊弓、分離音、碎弓、撥奏等各種弓法的發揮水準。顯然,持弓與運弓在小提琴的基本功體系中,屬于重中之重。因此,對于小提琴的持弓、運弓訓練,應當作為小提琴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內容,加以重視和研究。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告訴我們,應當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條件,具體地確定教學策略。對于小提琴基本功訓練中較為枯燥的持弓、運弓訓練科目,尤其應當特別注重這方面的具體考量。
1.年齡因素
不同年齡的學生,對于小提琴弓法訓練的優勢是不同的。一般來講,較小年齡的學生正處于發育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在發展手臂的力量、手腕的柔韌性與靈活性等方面特別有優勢,也利于訓練身體與演奏動作的協調及配合。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有一個不足的地方是,就是活潑好動、注意力較易分散。這就要求教師注意適當控制訓練強度,比如可以根據對象特點,適當穿插音樂欣賞、糾正觀摩等環節。
對于年齡較大的學生來說,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們對于較為抽象的訓練規則理解力較強,在技術要領方面領會較深。我們知道,基于對技術要領充分理解而產生的理性認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基本功訓練。因此,對于這些學生,教師可以先在技術要領等方面作更充分的講授,然后輔之以實際操作訓練,如此循環往復,訓練效果會更為理想。
2.氣質及興趣因素
一般地說,學生們在氣質類型、興趣強度等很多方面的具體表現各有不同。基于小提琴基本功訓練的枯燥性特點,教師在安排訓練強度及頻次、進行個別化指導等方面,應當對不同學生的氣質及興趣因素加以適當考量。
任何一門藝術或技術的基本功部分,都需要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具體就小提琴課程來說,持弓訓練主要屬于位置、姿勢和靜力負荷方面的訓練,側重在耐心、耐力、意志等方面的要求;而運弓則主要屬于局部運動技巧方面的訓練,在動作的力度、速度、靈敏性以及肢體的協調性等方面要求更高。顯然,不論持弓訓練,還是運弓訓練,都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太可能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掌握程度。
針對這一特點,教師首先應該在課程開始的時候,就讓學生們了解到持弓、運弓訓練中的重點和難點。只有讓學生們在開始階段就認識到到基本功訓練中富于挑戰性的特點,才能讓他們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使之不致于在以后的持弓、運弓訓練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影響訓練的進程。其次,基于同樣的理由,教師在安排訓練強度和評價訓練效果等方面,也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客觀地講,在我們中國這樣一個素質教育起步較晚、西方音樂文化積淀遠遠不夠的發展中國家,小提琴課程的教學水平顯然尚屬有限。不管是小提琴的教材質量,還是實際的教學師資水平,都還處于一個需要逐步完善和提高的過程。
藝術雖然都有自身的規律性,但任何藝術都不存在特定的具體公式。小提琴演奏更應當是揮灑個性風格的藝術表演活動,并無所謂持弓、運弓的具體標準之說。有鑒于此,為進一步改善我國小提琴教學的持弓與運弓訓練效果,應當對于教材的使用取“博觀約取”的態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擴大對大師、名師經典著述的閱讀和涉獵,幫助學生擴大眼界、了解不同用琴風格的優勢和不足,進而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不同特點,具體地選擇自己的輔助訓練教材。
持弓手法是對持弓部位和姿勢的要求。對于小提琴的持弓手法,歷來存在三種風格各異的選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試用,了解不同手法的優缺點以后,再根據自己的體會進行選擇訓練。
第一種,是被稱之為德國風格的小提琴持弓手法。該手法是以食指的第一指節、第二指節平壓弓桿上沿,其它手指則與食指緊密相接、自然平壓弓桿,保持弓毛松緊適度。這是一種最早出現的小提琴持弓手法,很適合小提琴初學者使用。其優勢在于,演奏者只需控制弓桿,不需要顧及弓尾庫,且動作自然、容易上手。其不足之處在于,要求一定的力量保持,平衡度及穩定性不易掌握,這是進行持弓訓練時需要注意的環節。
第二種,是被稱之為法國或比利時風格的小提琴持弓手法,又被稱為法比式持弓手法。該手法一般被認為是德國風格的改良,它要求以食指第二指節的末端部位斜壓弓桿,各個手指之間的距離較近,拇指、中指以及無名指均能夠照顧到弓尾庫。該手法的優勢在于能夠兼顧持弓的穩定性和手指的靈活性。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手指勾住弓桿,不太容易對弓桿施壓。
第三種,就是俄羅斯風格的小提琴持弓手法。該手法是以食指第二指節與第三指節之間部位斜壓弓桿,同時以第一指節、第二指節環壓弓桿,憑借食指引導運弓方向,拉至下半弓的時候用小指輕壓弓桿,拇指則頂住弓尾庫的過橋部位。俄羅斯風格的特點在于弓毛較松,平衡度和穩定性容易控制,對弓尾庫控制的強化使得對弓容易試壓。其不足之處在于,食指環壓弓桿,手指靈活性的訓練難度較大。當然,學習者一旦真正掌握了這種持弓手法,就能輕易地在琴上發出令人滿意的聲音,那就要比法比式的持弓手法更富于優勢了。
正如上文所述,小提琴的持弓屬于一種靜力負荷,重在琴弓和手部的聯接姿勢,而運弓則屬于運動技巧,需要把琴弓、手部和琴弦結合起來。但是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持弓與運弓是一體化的過程,因此,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也應當依照一定的技術要領結合起來,同時進行。
1.持弓輕
持弓輕是持弓與運弓訓練中首要的一條。實踐中,因為這一要點未能掌握而造成的錯誤有很多。這一要領要求演奏者在運用持弓手法時,五個手指應當輕盈地接觸弓桿。因為只有保持輕盈地觸琴,才能夠恰當地調節食指和小指壓弓的分量,從而保持琴弓在琴弦上的重量平衡。否則,如果把琴弓把得太緊、太死板、不留余地,那么,手指自然就會對弓的運行變化感覺不夠靈敏,從而影響對于持弓力量的調節與傳導。
2.關節松
關節松也是小提琴持弓與運弓訓練中最基本的一條。這一要領要求演奏者的關節應當保持輕松自如。而且,這些關節不止要求手指部位的,還要求肘部和肩部的關節,都要保持輕松自如,富于彈性。特別是肩關節,它作為整個手臂所有活動的軸心,尤其不能死板、呆滯,否則其它相鄰關節的活動就會受到嚴重限制,導致運弓的動力傳輸受到阻礙。
3.弓桿傾
弓桿傾是持弓與運弓時對于弓桿傾斜度的要求。弓桿的傾斜度影響琴弓在琴弦上的重量,在一般的情況下,它應當保持一個中位的傾斜度,以穩定持弓的手感。但同時,在塑造不同音色的時候,又需要適當地調節弓桿的傾斜度,而這種調節應當是有控制的、適度進行的,不可以松松垮垮地漫無章法,或者隨隨便便地擺來擺去。
4.觸弦穩
對琴弓在琴弦接觸點上的要求。琴弓在琴弦上的接觸點一般分為三個區域,即靠近指板的、靠近琴碼的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接觸點的變化,將塑造不同的音色表現。但是運弓訓練過程中,應當首先學會對于接觸點的穩定保持。如果這一要領尚不能掌握,也就談不到對不同音色的駕馭了。
5.手臂垂
持弓與運弓訓練中對于手臂運用的要求。在持弓與運弓過程中,手臂的作用在于帶領和支持。但是,這種帶領和支持,應當充分尊重人自身對于手臂的自然而然的重力感覺。順著這種感覺,琴弓被自然而他地引至琴弦,并在重力的參與下震動琴弦,引起發音。手臂垂是小提琴正確發音的關鍵因素之一,不管什么音符、音色,或者輕的運弓、重的運弓,都離不開手臂垂這一基本要領。一旦手臂發生“上架”或“上舉”,音就不能正確地實現。
6.弓弦直
揭示了琴弓與琴弦的角度關系,也就是要求學習者在持弓與運弓訓練過程中,為了保持音的完整、圓潤,琴弓與琴弦要保持在一個垂直的角度。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注意,在運弓時手腕不能抬得過高,否則,拉到弓根位置就很難再保持弓弦垂直,以致于把音破壞掉了。
7.運弓反
揭示了小提琴反向運弓這種技巧。正如上文所述,運弓是一種運動技巧,存在力的運用,就會有反作用力的產生。上行弓之后會有下行弓,下行弓之后會有上行弓。不論是上行弓,還是下行弓,都要在末段轉運的時候,運用這種潛意識和行為慣性。如果不能通過積極有效地持弓與運弓訓練,建立起對這種潛意識和行為慣性的靈活運用,就很難做到在音與音之間保持柔滑轉接,也就不可能發出豐滿的聲音。
8.運弓連
與“運弓反”在內在上是一致的。小提琴演奏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一場整體性的音樂表現。因此,在持弓與運弓訓練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個“連”的意識。不止上弓與下弓要自然地連續,不同的弓法之間的轉接也要自然地連續。即使對于斷音的處理,在動作上也要體現連續性的特點。
9.運弓韌
是對于小提琴運弓的要求。講究柔韌性,是所有弓弦樂器的一個共同特征。而小提琴的,演奏更是一個充滿柔韌性的活動。不管是琴本身的琴弓、琴弦,還是演奏者本身的動作,都是富于彈性甚至靈性的。因此,小提琴的運弓應當體現這種活動的本來特征。任何僵硬、呆板的動作,都會破壞彈性的發揮和靈性的表達,也都是小提琴基本功訓練中的大忌。要知道,一種動作從建立開始就把它做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糾正一種習慣已久的動作,是非常困難的。
10.體悟微
從某種程度上講,小提琴音樂形象的建立,都是在持弓和運弓的分分秒秒中點點滴滴完成的。小提琴的音樂塑造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過程。具體到持弓與運弓訓練,更是需要學生在訓練乃至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更多地去體會、去感悟其中蘊含的種種微妙之處,拿捏到自己的小提琴訓練之中來。
綜上所述,小提琴的持弓、運弓訓練是小提琴基本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基本功的訓練效果,將直接制約小提琴課程的教學水平,也制約小提琴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演奏品質。顯然,對于如何改善這些訓練效果,仍有待于同行同仁繼續作進一步的研究。
[1]李達.淺談如何提高小提琴的教學水平[J].大眾文藝,2015(15).
[2][蘇]鮑·阿·斯切潘諾夫(Б·А·Степанов).實用弓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
[3]王玉桓.弓弦上的輝煌[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J62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