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夕昀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58)
民間音樂是中國音樂界的四大分支之一,產生于民間,是大眾創作的產物。其傳承途徑主要靠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因民族和地區的不同有較大區別,也會因民族的變遷而產生興衰變化。中國少數民族眾多,民間音樂技藝也呈多樣化發展,各個民族的音樂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許多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已經被列入傳統文化遺產之列。因此,做好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十分重要。
中國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技藝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是在眾多少數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音樂具體包括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民間器樂、民間曲藝和民間戲劇五大類。比如侗族的“大歌”、高山族的“酒歌”、藏族的“堆諧”、朝鮮族的“長短”等。在漫長的歷史傳承過程中,個體傳承是民族民間歌曲技藝傳承的主要途徑。個體傳承是一種自然傳承模式,通常不以人的意識轉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傳承。比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家庭音樂傳承模式、民間知名藝人的師徒傳承模式、以樂譜為載體的符號傳承模式以及模仿傳承模式等[1]。
社會組織全體在民族音樂技藝傳承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重要傳承者和保護著。比如田豐創辦的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李亞蓉倡導扶助的西部民歌演示團體、劉曉津接續的源生民族樂坊等。這些組織和個人以團體的形式開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工作,對民族音樂技藝傳承與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民間音樂藝術作品成為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促進了民族音樂技藝的傳承。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與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相關的專業院校教學逐漸興起,院校教育成為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重要傳承途徑。目前較為熱門的民族音樂技藝專業包括古琴、長調、傳統民族樂器、昆曲和傳統民族舞蹈等。許多民族民間音樂技藝通過專業院校途徑發揚光大,被人們廣為熟知。專業院校為促進民族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起到重要作用[2]。
政府媒體在傳統民間音樂技藝傳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媒體宣傳方面,比如由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全國性民間音樂調演和比賽活動等,擴大了傳統民族音樂技藝的宣傳途徑,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各種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比如樣式的《民歌中國》欄目、“原生態樂舞”系列欄目等,都對宣傳民間音樂技藝起到重要作用。
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黨在“十六大”中提出,要“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并在“十七大”和“十八大”中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作出了更加詳細的指導。在此情況下,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為促進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做出積極努力,經文化部批準,在中國藝術研究所成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等專職機構,為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傳承提供了保障。近年來,政府在這方面的實踐工作充分體現了發揮政府主導職能的重要性,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由政府主導編纂的“十大中國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整理出版的藏族《格薩爾王傳》和蒙古族的《江格爾》等,以及對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戲目和曲目的搶救活動等,為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從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歷史來看,民間的傳承與保護是具有重要作用。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還要鼓勵民間參與,吸引民間力量和資本的投入,促進民族民間音樂技藝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民間音樂技藝傳承方面,“麗江模式”是作為典型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將“麗江模式”作為亞太地區非遺保護的重要參考模式。“麗江模式”的成功有幾個關鍵點,一是政府的大力投資,二是通過建立制度,大膽創新,將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與文化產業、旅游業等共同發展。通過文化保護與經濟開發的相互結合,打造麗江古城、納西古樂和摩梭風情等,使民族文化產業基地初步形成,極大提高了民間參與的吸引力。
民族民間音樂技藝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變遷或發展,應站在保護民間一月技藝的角度,理性對待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禁變”、“漸變”與“突變”。從以往的傳承和保護經驗來看,“禁變”不是一種理性的傳承態度,也不是保護民間音樂技藝的唯一方法。相比之下,“漸變”則符合民間音樂技藝的自然傳承規律,也是民間音樂技藝在傳承中緩慢發展的必然現象。而對“突變”則應堅決制止,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目的改變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基本性質和內涵,應保護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完整性。尊重民間音樂技藝的自然發展歷程,保留其原有的價值形態和民族文化內涵,這是民族民間音樂技藝傳承與發展的根本。
綜上所述,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發揮政府、社會組織群體、民間個體的共同作用,明確民間音樂技藝傳承的歷史責任和意義,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使民族民間音樂技藝能夠在傳承過程中穩定發展。在政府主導和民間參與的模式下,對民間音樂技藝進行有效保護。
[1]羅樹萱.傳播學視域下云南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2,25(01):50-55.
[2]蕭昱.甘南瑪曲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J].戲劇之家,2014(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