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敏
(龍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陳培勛(1922一2006)廣西合浦人,出生于香港,叔父學習鋼琴,先后在香港,學習鋼琴、管風琴和作曲。1939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從譚小麟深造興德米特的作曲技法。在、曲江、重慶、上海等地的藝術院校任教。1949后,長期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兼配器教研室主任。
《賣雜貨》是作者根據廣東音樂和廣東小調創作的系列鋼琴曲的第一首,作品根據原江南同名小曲調《賣雜貨》和粵劇小曲《梳妝臺》作為主題旋律創作而成,生動描寫了一個身在他鄉為了生計不斷奔波的賣貨人以及對即使身處在困境中卻依舊笑對人生的豁達精神的贊美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追求。
全曲共為113個小節,由三個不規則的復樂段,形成了一個單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1-40小節):剛開始音樂猶如一對夫妻與一個小孩在討論賣雜貨,開始進入彈奏時為mf的力度,為抓住他人的耳朵不應該彈奏的太弱。練習時應積極抬指,跳音,保持音,斷音都應該彈奏清楚、飽滿。左右手的配合應該連貫。應該有起承轉合的感覺。中間音樂逐漸由低音向高音,彈奏時應該注意聲音由弱到強,給人一種柔和的感覺。在第21–26小節中,將原來的旋律改成兩首交替,此處為模仿中國的彈撥樂器彈奏,練習時應注重句子之間的呼吸與連貫。父親說完話后,仿佛別人家的小孩來串門,此處右手有大量的斷句,應該將右手的音量減弱,突出左手的旋律。接下來就是正式的賣雜貨,鑼鼓聲響起,力度為ff,但是不可以一進入就過強,給人突兀的感覺,由弱到強,突出重音。接下來有一段連續的音樂,雖然要求速度為(120-126),可其實彈奏出音樂的樂感是很重要的,音樂逐漸走向高潮,音量也應增強。后半段運用主題的基本音調,以大量十六分音符拉寬加深旋律聲部。將一個立體的賣貨郎在鬧市中表現的栩栩如生,最后根據樂感弱下來,這樣才更體現鬧市的熱鬧景象。
第二部分(41-63小節)為一段復調音樂,主題采用的是廣東民間小調《梳妝臺》安靜柔美的曲調。旋律柔和動聽,彈奏時情緒平靜且深沉。大多為斷句,應注意音與音之間的斷開,練習時應注重找到左右手旋律聲部的線條,跟隨旋律哼唱,注重氣息的連接。 第一節到第七節為mp,到后面的幾小節音量更弱,左右手的配合顯得更加重要。指法也應處理好,在此處踏板應該處理得干凈利落,不可粘音或者將旋律彈奏混亂。旋律大多婉轉緩慢,后半部分有些和第一部分重合,采用了復調式的卡農手法,但只是將音改變,多了許多在黑鍵上演奏的音,要注意樂曲的音樂感,連續感。并將旋律拉長拉寬,注重音量調節,此處仿佛男人與女人之間在互訴鐘情。最后幾小節類似琶音由高音轉向低音,旋律由右手轉向左手,彈奏時突出左手聲部,在連接第三部分時應該放慢速度,音量逐漸增強,最后的音達到ff的音量,才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更符合中國作品的音樂風格。在此處仿佛描繪了一幅廣東地區風和日麗,山好人也好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自然景觀的感嘆與贊美。
第三部分(64–113小節):此處是對第一部分的再現,頻繁使用七度,八度的大跳音程,彈奏對比剛開始彈奏時力度應該更加強烈一些,速度也應該比第一部分稍快一些,這樣才能與第一部分有所區分。結尾處音逐漸由低音區向高音區轉變,并且使用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將整個作品推向高潮,力度由f向ff轉變,最后結尾處應該比前面的音量都要大一些,彈奏時也應注重踏板的運用,最后在大和弦中結束曲目。
通過對本作品的學習我深深體會到中國作品濃濃的地域特色,將生活中一個普遍的現象通過音樂表現出來會是如此有趣。旋律活潑有生趣仿佛置身于熱鬧的街道將賣雜貨的場景演繹出來。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漸漸明白音樂彈奏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曲子中的樂感也很重要,將音樂中時而雀躍時而低落的心情通過音符的高低起伏更加準確的表達出來。在彈奏作品中也應該注重音樂線條的完整,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連接。學會踏板的準確應用,踩踏板時應注意踩時的力度,將聲音的力度降到最小,注重小節之間與踏板的連接,不能將旋律突然中斷,給人突兀的感覺。
作品在音樂風格上既保留了濃濃的廣東小調特色,又通過添加新元素讓作品更加豐富多彩。此曲生動刻畫了新中國成立以后街道鬧市的場景,在聽覺上給新世紀的學生們不同的音樂感受。通過對不同地區音樂風格的了解,希望對廣大讀者在鋼琴學習中正確把握作品音樂風格起到一定的幫助與意見。
[1]吳元.學習鋼琴的途徑[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2]錢益平.錢仁康音樂文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