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曦
(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青少年合唱包括兩個階段,中學和小學,這兩個階段有不同的聲音特點和大同小異的訓練辦法,我們不能把青少年合唱和童聲合唱混為一談,童聲合唱只是青少年合唱的一個階段,近幾年來諸多合唱比賽慢慢在規范這一稱謂,比如中國合唱節中的一個組別就是青少年合唱組,意思就是中小學都可以參加的一個組別,一些規格較高、水平較高、成熟的國際比賽對這個階段就規定得更加細致,有規定12歲以下年齡組、16歲以下年齡組等等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四川地區的青少年合唱現狀,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合唱觀念,促進本地區青少年合唱的良性發展,讓本地區青少年切實從合唱中得到快樂和美的享受。
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聲音特點,一般情況下會劃分為三個階段,從6歲左右到9歲左右為幼兒階段;9歲到12歲左右為童聲階段;12歲到16歲為少年階段,所以,嚴格意義來講,真正的童聲應該是第二階段。童聲,是指變聲期之前男女孩的聲音,那么如何界定變聲期呢,幾乎就是男女孩第一次生理反應期,通常情況下會在12、13歲左右,男孩在這個階段尤其明顯,女孩的生理反應沒有男孩子那么明顯,但細心的人和從事音樂的人會發現她們這個階段音色的微妙變化。那么在幼兒階段是不是也叫童聲,我們發現并不是這樣,在男女孩8、9歲之前由于聲帶及肺部發育、口齒清晰程度等等因素,導致8、9歲之前的小男女孩聲音奶氣稚嫩,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童聲,是指8、9歲至12、13歲短短的三四年時間的聲音,正是由于短暫,才尤顯珍貴,由于沒有生理反應,才尤顯天籟。當然這是通常情況下的年齡數據,具體情況則因人而異。因此,在小學的高段(4—6年級)以及中學階段的7年級以及個別8年級的學生也可以歸納為童聲,7、8年級以上的中學生又是另外的聲音特點了。
一個地區的青少年合唱水平直接反映本地區中小學藝術教育的高度!為什么這么講。中小學藝術教育按學科劃分可分為美術和音樂,這兩門學科包含了聲樂、器樂演奏、舞蹈、繪畫、工藝美術等內容。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以唱歌教學為主,隨著合唱的發展,合唱已經不是單純的唱歌,從表現形式上來講合唱已慢慢發展成為集唱歌、舞蹈、器樂、編排甚至工藝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通過集體的演唱表達歌曲內容,通過形體語言釋放情緒,通過器樂演奏及編排等形式使青少年享受多色彩帶來的樂趣,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更重要的是,通過合唱排練,從小培養孩子的群體意識,懂得謙讓、合作、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謙讓、合作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而是內心深處的一種主動的謙讓和合作,以上的各項指標達到的程度決定了合唱水平的高低,反過來講,一支合唱團演唱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參與這支合唱團孩子的技術和修養的高低。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國的青少年合唱普遍還停留在歌詠演唱這個層面上。楊鴻年老師于1983年成立了中國交響樂團少年與女子合唱團,但是由于當時信息傳播速度較慢,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國還有這么一支優秀的青少年合唱團,就算知道也并不清楚怎樣來訓練這樣的合唱團。隨著時間的推移,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青少年合唱慢慢由原有的歌詠演唱進步為真正意義上的合唱,四川地區棠湖小學合唱團、雙流中學合唱團率先跨入了這個行列,在這幾支優秀合唱團的影響下和四川省合唱協會的支持下,本地區的青少年合唱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涌現出一些較為優秀的合唱團,例如成都市青少年宮合唱團、成都市雙林小學合唱團、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合唱團、成都七中合唱團、成都列五中學少女合唱團等,這些合唱團在當時已經達到了相對高的水平,已經可以駕馭較有難度的《閑聊波爾卡》《山童》《熊貓的搖籃》《太陽出來了》等曲目。到了2004年前后,四川地區中小學一些為了應變當時的特殊情況而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取消了所有學校課后收費性質的興趣班,加上汶川大地震的影響,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四川的青少年合唱突然銷聲匿跡,而這幾年正是沿海地帶及京滬地區青少年合唱發展最為迅猛的階段,待我們再次組隊參加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時發現與國內一流青少年合唱的差距已經相當大了。早在2007年深圳中學金鐘合唱團、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合唱團不但能在國際奧林匹克合唱節(即世界合唱比賽)參加兩三個組別獲得金獎并奪得冠軍,還能每年舉辦較高水準的合唱專場音樂會,曲目風格涉及古典、流行、爵士、交響序曲改編的合唱等,能演唱多調性甚至無調性的合唱作品,帶動了深圳地區甚至整個廣東地區的藝術教育的發展。最近一兩年,四川地區的青少年合唱慢慢開始發展,但聲音理念不清晰、曲目風格單一、作品選擇不科學、合唱訓練不系統、重旋律不重和聲等情況比較普遍,大多數學校沒有平時訓練的常規合唱團,比賽臨時組隊應付,成績并不理想,更重要的是沒有讓合唱真正走近孩子們的心靈,孩子們也沒有真正用心歌唱。
在我國當前中小學教育體制下,對合唱的認識水平直接決定合唱水平的高低,在前面合唱的重要性這點上已經分析,合唱是一門綜合藝術,合唱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本校藝術教育的水平,至少具備相當的代表性。
對中小學合唱的訓練,老師要有正確的聲音理念及開闊的視野,不但要了解自己合唱團孩子年齡特點所應具備的聲音能力,還要有敏銳的和聲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我所接觸到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敬業精神上完全讓我震撼,他們不計個人名利和得失,除了完成自己較繁重的教學任務外,還把大量的時間撲在合唱團的排練和組織上,他們需要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重視,也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學習的機會,這樣,慢慢地就會訓練出較高水平的合唱團。
由教育部門主辦的每三年一屆的中小學生藝術節是每個學校尤其重視的比賽,也是各個學校藝術教育的大比拼以及成果的展示,這個比賽在本地區的影響力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合唱比賽,這個時候所評選出的前幾名特別重要,這些優秀隊伍的聲音理念、對合唱對認識、演唱形式等將會對本地區的合唱起到令人吃驚的示范性的作用,直接會成為本地區其他團隊努力和奮斗的方向,如果不小心評選出了較為平庸甚至理念方向有偏差的團隊將會對本地區的合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組建常規訓練的合唱團,并且至少保證有兩個梯隊建設,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合唱進課堂,甚至開設合唱課(占一半的音樂課的課時量),并且配備專門訓練的老師及管理者。
小學合唱團員的選擇盡量以五年級為主,加上個別有條件的三四六年級學生,盡量成立少女合唱團,如果加入男生的話訓練就要特別小心,盡量以室內混聲合唱作品進行訓練和演唱不定期舉行校與校之間的合唱交流,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場音樂會。
音準和音色是青少年合唱最重要的兩大要素,也是全國比賽和國際比賽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關于音準,青少年由于天生沒有vibrato或者vibrato較少,幅度也較小,所以在音準的表現上具備天生的優勢,也就是說,演唱同樣的音高青少年比成年人的聲音聽起來更準確,因為他們聲音沒有產生上下波動,正因為如此,青少年如果演唱某些音不到位,也比成年人更容易聽得出來所謂的“音不準”,天生的音準優勢就會變成劣勢。那么,如何唱準音高則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包含的因素也較多,音準不是孤立的,特別是聲樂方面的音準,除了本身的音高以外,跟音色、發聲位置、調性、咬字、運腔、以及音的傾向性等等息息相關。
關于音色,這是每個年齡階段特有的,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色,童聲(9—12歲)有自己固定的特有的音色,這個音色不是裝出來的,每一個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的真聲就是他的音色,在選拔合唱團員時不但要聽出他有健康干凈的真聲,也要聽他是否有假聲,這樣才會在長期訓練下得到圓潤有穿透力有共鳴的頭聲,這種頭聲是清透、圓潤、結實、積極的,是在呼吸支撐下運動的聲音。中國最早的青少年音色界定受維也納男童合唱團的影響較大,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但是,人的身體結構語言習慣等不一樣也會產生不一樣的音色特點,兒童也不例外,所以,中國兒童有自己特有的音色特點,這點著名指揮家楊鴻年老師的中國交響樂團少年與女子合唱團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在近十年全國的青少年合唱逐步把握了中國青少年自己的音色特點,不過,在四川,現在還能聽到的一些青少年合唱團還在模仿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或者歐洲部分童聲合唱團的音色進行演唱,這是不可取的。
當然,青少年的音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支相同年齡的青少年合唱團也會有差別細微的音色特點,演唱不同風格的合唱作品也要求有相對應的音色進行演繹,以及真聲、混聲、假聲的運用也會各有不同。
合唱作品的選擇是一個較為巨大的工程,演出和比賽的作品一般會有較大的區別,有些作品適用于專場音樂會的演出而不適用于比賽,有些作品適用于比賽但演出效果或許不會很好,很多規格高、水平高的比賽越來越對作品有較細致的規定,比如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在德國舉辦的勃拉姆斯合唱比賽暨音樂節對某一組別參賽作品的要求是:演唱四首曲目,一首勃拉姆斯的作品,一首1873年以后出生的作曲家的作品,一首報名時仍在世的作曲家的作品,一首自選,這四首曲目中有伴奏最多一首。這樣的規定就對合唱團本身的演唱能力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雖然比賽并不是成立合唱團的目的,但合唱團可以根據這種比較高規格合唱比賽的曲目要求來確定合唱團的努力方向,然后制定出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只有合唱團每個參與者的個人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平才能讓合唱團整體水平上升。
合唱作品選擇上前期盡量選擇重和聲而不重旋律的作品,作品循序漸進,讓孩子養成聆聽其他聲部的習慣,以室內合唱訓練手段為主。
當然,針對合唱團的組建及訓練是一套系統的復雜的工程,這里簡單的提出了幾個方向僅供大家參考,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思考對廣大合唱工作著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