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宏
(江蘇省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江蘇 邳州 2213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方式開始走進課堂,教師越來越注重創新教學,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如何創新才既能凸顯出音樂的魅力,又能使學生深入領會音樂的精髓?從音樂的內容及情感上出發,找到了音樂和語文語言情感的相同之處,文字蘊含著力量與情感,是音樂藝術的基礎,只有深刻領悟文字的魅力,才能讀懂音樂語言,從而體會藝術情感。
在音樂課堂教學與語文教材資源的整合上,首先要本著以音樂課程為依據、以語文教材為載體作為核心展開教學,語文教材資源輔助于音樂課堂教學,音樂課堂教學又因著語文教材資源的融入而展現出另外一種美,使音樂課堂充滿人文素養、又綻放出藝術的魅力。七年級上冊《故鄉的親人》這首歌曲是福斯特在遠離自己家鄉和親人時感到了孤寂與惆悵,于是創作了這首歌,借以寄托思鄉之情。在教學中,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之情是學習這首歌曲的難點,只有先使學生體會到這種思念的感情,才能把握住這首歌曲的靈魂。在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中,學生們已經學過了不少關于“思鄉”的課文,詩人王建創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秋思”的畫卷,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圓的》更是借助中秋之夜深刻的表達出自己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詩的意境各不相同,但是詩人思鄉的情懷是一樣的,再與學生回顧和賞析了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后,再次回到《故鄉的親人》這首歌中,“沿著那親愛的斯瓦尼河畔,千里迢迢,在那里有我故鄉的親人,我終日在想念。走遍天涯,到處流浪,歷盡辛酸。離開了我那故鄉的親人,使我永遠懷念....”帶著豐富的情感去品味,學生也更加能體會到歌中所蘊含的感情色彩。
音樂課堂和語文教材資源的整合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過于單一的教學視角,而要盡可能的從多個視角去呈現出作品的魅力,使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升華審美感知、感受藝術快樂,并樂于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活動。通過賞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我的思念是圓的》詩句中的思鄉之情,學生感悟到了不論是哪個時代的人,離家的思鄉之情都是一樣的,家永遠是人的精神歸宿。從詩的結構上賞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從寫作手法上賞析,《我的思念是圓的》大量運用了比喻和聯想。將這種賞析的視角應用到《故鄉的親人》中,通過“悟”,讓學生在聽歌曲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線條;通過“想”,讓學生思想“這首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通過“賞析”,讓學生欣賞歌曲的風格個性;通過小組“分析討論”,“為什么要選擇優美、緩慢的情緒和速度來表現歌曲?” 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探索。從《故鄉的親人》的內容、情感、旋律、風格等不同視角,呈現出了音樂課堂教學的無限魅力。
不論是音樂還是語文,其語言都帶有豐富的感情色彩,這也是兩門課程能夠融合在一起的相通之處。對語文課程而言,增強對文字語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提高人文素養,而這種豐厚的情感體會又能夠很好的融入到音樂中去,使音樂更加富有感情基調。只有讓學生體會到文字中的深厚情感,學生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和體會音樂旋律中的情感變化。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與語文教材資源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就要多去注重提升學生音樂語言審美能力和音樂語言技能技巧,使學生品讀兩門學科的融合之美,領略藝術語言的精髓。通過賞析語文教材中《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我的思念是圓的》詩句的語言特色,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詩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用意,感悟到了語言之美。教師引導學生用欣賞的態度去慢慢感受《故鄉的親人》音樂的線條,使學生能感受到歌曲的情緒和速度是優美和慢速的。這首歌曲有著民歌的風格特色,再賞析這首歌曲的風格時,又需要從歌曲的內涵上入手,感悟作者的思鄉情感。從歌曲內容的手法上,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歌詞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使學生從“懷念”、“想念”出現的次數,及“離開了我那故鄉的親人,使我永遠懷念。”的重復使用,再次感悟作者蘊藏在文字中的濃厚情感。學生們在淳樸的歌詞中看到了作者深切的思鄉情感,作者一定也和詩人一樣經歷了很多個在外漂泊的中秋節,歌詞雖比詩句要樸實一些,但是樸實中的情感更加深切。
音樂課堂與語文教材資源的整合,其實就是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的融合,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文字欣賞、寫作手法的剖析方法,增長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將這種豐富的素養運用到音樂欣賞中去,引導學生在體驗歌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現歌曲內容,了解作品基本結構,體會旋律創作手法中的重復、對比所帶來的美感等,從而使學生成為藝術修養更加豐富的人。
[1]孔祥玲.初中音樂開放性教學法的實施探析[J].音樂時空,2014(11).
[2]彭文.轉變教學觀念 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J].赤子(中旬),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