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何雪源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里傾向,它可以推動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培養良好的興趣和愛好從而推動人努力的學習;情感是指內心的一種感受,而興趣與情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兒童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那自然學習的情緒就高漲,反之沒有興趣,那學習的情緒則會大大降低;一代文豪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兒童可以通過音樂去表達思想情感,在音樂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下,不斷凈化心靈,兒童學習鋼琴可以豐富想象力、開拓思維、啟迪智慧。
學習鋼琴這門樂器,需要腦、手、眼、腳相互協調分工,這對于孩子的智能鍛煉有一定的幫助,但對于4歲以下的兒童,心智和肌肉都沒有發育成熟,筆者認為不適合過早地學習鋼琴,但是音樂興趣的培養則可以先行一步。首先,家長應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比如在清晨起床,玩玩具,吃飯的時候,睡覺前,都可以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使孩子身在音樂環境中,也可在孩子情緒不穩定時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平復一下心情;經常播放一些易懂的童謠,帶著他們唱唱,跳跳,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喜歡上音樂。
對于那些已經開始學習鋼琴的兒童來說,在鋼琴教學中,不應一味地強調技術,但也不可放任其自由的演奏,教師應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對于手型的要求,可以比喻成一個鳥籠子,里面住著5只不同名字的小鳥,如果籠子太小那么小鳥則會感覺太過擁擠,如果籠子太大,那我們精心照顧的小鳥就會飛走。對于手指發育還不成熟的兒童來說,經常會遇到折指的問題,作為教師要耐心的解決這個問題,兒童在演奏中某個手指折下去了,教師可以傷心的表達小鳥的腿受傷了,這個時候兒童會主動做出手指的調整,然后教師再示范更標準的彈奏方法,這樣更利于兒童的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盡早培養兒童的音樂情感,并把這種情感加入到彈奏當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兒童愛模仿這一特有的心理現象,例如學習《滑稽面孔》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書中的圖片,高個子的胖男孩代表一小節的音符,這些音符都應彈奏的結實有力;矮個子的瘦弱男孩代表另一小節的音符,這些音符都可以彈奏的柔和一些,就像是兩個人在對話般。教師在授課時要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去描述技巧性的要求,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訓練的目的,還可以加深琴童的印象,提高兒童的音樂情感。
由于兒童的心智還未發育成熟,責任意識缺乏,在學琴的道路中很容易受到了一點挫折就失去了對學琴的興趣,這樣“曇花一現”的興趣則會造成厭煩的情緒。作為教師應不斷培養和激發琴童的穩定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用鼓勵性的語言去引領孩子戰勝困難。例如在學習《公主圓舞曲》一課時首先應把故事情節講述出來,當孩子談到不流暢的地方時教師要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驅散學生的緊張感“咦,看看舞會上怎么出現了一個老巫婆,她要用魔法棒破壞這場舞會”,這時孩子會指出彈錯的地方?!罢埬銕托」靼阉尦鋈グ伞彼麄儠軜芬饪朔@個難點,自覺的加以練習,當他們能夠完整的演奏這首樂曲時,會有很強的成就感,當體驗到鋼琴的魅力時才會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學習這門樂器。
學習鋼琴是一個不斷積累,持久的過程,在漫長的學習中想要使學生少走一些彎路,提高他們彈鋼琴的成就感,那么鋼琴教師在課程設計的內容上就要有所研究,既要選擇絕對權威經典的教材,也要結合現代鋼琴趣味性較強的教材,在此基礎上還應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歌鋼琴曲教材;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結合自身特點,選擇相應的教材彈奏。
1.德國
早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德國教育家馬丁·路德曾說過:“音樂一半是紀律,一半是教育大師,必須把音樂保留到學校當中?!?9世紀以后,德國的鋼琴教材選擇較為廣泛,但大多都是以德奧學派為代表的車爾尼,莫扎特,門德爾松等作曲家的作品。德國提倡培養出具有個性并富有創造力的學生,德國的琴童并不會演奏很有難度的曲目,但在聲音,情緒和樂曲風格的把握上會表現的十分自然。
2.美國
美國的鋼琴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綜合音樂感的培養,教授他們以多元化的角度去學習音樂,他們不僅僅會選用本國菲伯爾,巴斯蒂安等教材,還會教授學習演奏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音樂,從而使他們認識到西方的古典音樂只是包羅萬象的世界音樂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唯一。
對于初學的琴童來說,教師要選擇一些經典的,具有權威性的教材,如《哈農練指法》,《車爾尼599》,《拜厄》等教材,但在此基礎上,更應該選擇有形象,趣味性強的教材,如《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每課都有標題,形象的圖畫和旋律悅耳的教材。除此之外,還應選擇《中國風格兒童鋼琴曲選》培養他們對中國作品的情感,使他們多了解本民族的音樂。從娃娃做起,期待中國鋼琴藝術的輝煌,期待民族音樂會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