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晴 陸桃妹
(昆山市千燈中心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300)
在音樂活動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并且課堂教學模式固定化。在音樂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們一般以復習以往的兒歌或是用律動進行導入,然后教授新的活動內容,在結尾部分進行總結。在組織音樂活動時,也會將歌唱作為主體內容,缺乏對音樂的欣賞與分析,缺乏游戲和創編環節,使得孩子們對于枯燥的模仿的音樂教學活動有較多的接觸,由于缺乏親身的創作與參與,導致幼兒缺乏對音樂活動不同教學形式的體驗。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教學現狀,幼兒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導致幼兒沒法真正地獲得音樂活動帶來的快樂與審美體驗。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知、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特別是小班剛入學的孩子,上學對于他們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概念。有的孩子在起初的幼兒園生活中,無法意識到幼兒園和家的區別。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學習與游戲,班級的規則需要遵守,上課的模式需要適應,所以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們可以從音樂課堂入手,培養幼兒對課堂活動內容的學習興趣。從我班的課堂教學情況看來,小班孩子剛入園時,大部分人孩子對音樂活動很感興趣,即使是個別認知能力稍弱的孩子或是平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愿意參加到音樂活動中來。老師能通過動感的音樂節奏,讓幼兒律動起來,鼓勵能力較差的幼兒,培養能力較好的幼兒作為榜樣,帶動全體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由點到面的形式,讓孩子逐漸適應課堂模式。在其他教學活動中也可以融入音樂游戲,使課堂活動變得豐富、活躍起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幼兒有一個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喜歡形象思維,容易接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事物。通過音樂,讓孩子們熱愛音樂活動,讓孩子們熱愛課堂活動,由此熱愛上幼兒園生活,在一天的園內生活中有趣可尋,并且通過活動課程讓孩子們不斷鍛煉與成長,增強自信心,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理論,3-4歲的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時期。直覺行動思維是指思維活動離不開幼兒自身對物體的感知,也離不開幼兒自身的動作。幼兒需要一邊行動一遍思考,對于行為的結果無法預見,可以通過前人做過的心理實驗來說明:在墻上挖個洞,洞后不斷移過卡片,數數移過多少卡片。如果要求大家必須盯著它,什么都不做,那很快容易數出錯。假如給大家一些豆子,數一個放一個豆子,或者用筆畫一下,就會發現不容易出錯,原因在于有動作伴隨,注意更集中更長久。對于幼兒來說,在一整節課中完全集中注意力是較難做到的,但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只有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幼兒的注意力不會持久,他們會因為某件小事,某個小聲音而發生變化。平時我們會將一堂新授的音樂課程活動分常規的步驟走,然后,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減弱。所以在課程的最初部分,我們可以將難點與要點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在孩子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采取最有效措施,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后半部分教學時間,融入有趣的游戲環節或是創編環節,讓孩子們成為主導者,進入到復習與創新的階段。在設計音樂活動的環節時,要不斷根據內容才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方式,并且注意把握教學時長,圍繞同一教學目標變化教學內容。例如圖譜的運用,頭飾的運用,還有演唱方式變化的運用,還有邀請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幼兒加入游戲的環節方式的運用。
在音樂課堂中,我們讓孩子們既有美的享受,又有音樂知識的學習。4到6歲的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表象越多越好,這樣在表象的基礎下建立的聯想利于幼兒的發展。要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就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用一些直觀、生動的方式,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形象生動的圖譜、簡單易懂的節奏型等等,通過圖像產生聯想,然后更好的學習樂曲,也可通過音樂欣賞,讓孩子們產生聯想,讓孩子們感受藝術的美感,讓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在音樂活動中,有的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能力也較好。而有的幼兒學習能力較差,也不太愿意參與到活動中來。所以注重每個幼兒的認知、心理、能力發展是必要的。每個幼兒的自身發展有快有慢,心理素質發展也有差別。所以我們老師需要注重幼兒的心理個別差異。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的節奏感是先天的,它與人體的對稱活動有關。只是由于人的聽覺記憶的局限,對節奏的擴大形式和對大型音樂結構的控制需要后天學習所獲得。節奏感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來獲得或者加強這種能力。有的幼兒在聽覺表象和節奏方面會稍差一點,由此這樣的孩子可能因為能力較弱而感到自卑,所以老師要注重差異性,鼓勵能力較弱的幼兒。
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教育心理學知識,在掌握幼兒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借鑒科學的音樂教學方法,把心理學理論應用到音樂教學活動之中,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活動質量,推動音樂教育的理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