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旭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鋼琴改編曲,就是將歌曲、舞曲或其它器樂曲的主題旋律,配以適當的和聲、復調織體等多種成份,成為鋼琴演奏的樂曲”。①凡屬于改編而成的鋼琴曲,一般都要注明某人根據什么作品改編。如《二泉映月》本來是二胡獨奏曲,儲望華先生將其改編成同名鋼琴獨奏曲;陳培勛先生根據廣東音樂器樂曲《平湖秋月》改編成同名鋼琴獨奏曲;《彩云追月》鋼琴獨奏曲是由王建中先生根據民族器樂合奏曲改編成同名曲。這三首原作均是我國古典傳統器樂曲,不僅具有深刻的抒情性和豐富的音樂內容,而且那難以言傳的意境美,使之成為民族器樂曲的珍品。鋼琴改編曲在創作手法上主要用移植和創編兩種手法。
鋼琴移植曲的關鍵在于既要克服單聲部的蒼白,又要充分發揮多聲部的藝術力量,這里體現出中國作曲家的才氣。
如陳培勛的《平湖秋月》就采用的是曲調配上琶音和弦,六度倚音等創作手法。
“創編,是指摘引民歌或非獨立的器樂曲為主題”③,而且在鋼琴曲里清晰可辯,并運用現代作曲技巧,從縱橫兩方而加以引申和發展,既保持民間旋律的主題,又將其表現力進行拓展,創編的鋼琴曲多采取三部性曲式。就傳統音樂與鋼琴曲的關系的基本性質而言,這種創編的鋼琴曲與移植的鋼琴曲,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王建中創編的《彩云追月》充分體現這一點。樂曲筆法十分千凈、精致,運用大量和聲和織體手法既保留原曲民族特色,又擴大了鋼琴曲的表現力,格調優美深情。
鋼琴改編曲《二泉映月》《平湖秋月》和《彩云追月》歷經長期的實踐檢驗,特別是在民族化的音樂語言取得豐富經驗。三首鋼琴改編曲是中國鋼琴改編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們不僅保留了原曲中民族音調的特色、中國音樂文化的體現,而且成功地結合了西洋的創作技法,做到了“洋為中用”。三首改編作品的成功代表著中國的民族音樂將以全新的形式重新展現在世界音樂的舞臺之上。
中國傳統音樂以橫向思維為主,十分重視旋律線條的表現力。在取材傾向上,主要選用藝術性較高的傳統音樂旋律,以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
王建中先生在《彩云迫月》中主要使用為五聲間階調式旋律配置多聲織體,全曲以抒情性曲調為土,樂曲華麗又親切,那種恰似探戈舞曲的節奏把彩云追月塑造為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廣東音樂是20世紀初形成的器樂樂種,當時大多是演奏粵曲中引子、過場曲和烘托表演的小曲,又被稱為‘過場音樂’、‘過聲譜子’或‘小曲’等。廣東音樂傾向華美,自然流暢、結構短小且不拘一格,形式簡捷,具有獨具一格的南粵特色的演奏法,如冒頭、滑音等別有風采韻味;小樂隊是由高胡、二弦、揚琴、秦琴等不同特點樂器組成,曲調明朗活潑、一氣呵成;崇尚音樂的內在神韻,較少外在模仿。”④陳培勛先生在改編曲最大成功之處,不但最大限度保持廣東音樂的風格,更是把廣東音樂創作提高到鋼琴獨奏水平,使廣東音樂這一傳統音樂文化通過鋼琴獲得更廣泛的傳播。
“總之,改編曲《二泉映月》《平湖秋月》和《彩云追月》在旋律上主要是帶偏音的五聲性的旋律。音樂材料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增加和聲外音性質〔經過音與輔助音等)偏音,如清角、變宮、變微及閏等。如《二泉映月》,E宮系統E宮調式,偏音為升A和升D;《平湖秋月》,降D宮系統降D宮調式,偏音為降G和G}該曲中雖然微音降A的分量較重,但從全曲和聲和旋法角度,仍為降D宮調式:《彩云追月》,A宮系統A宮調式,偏音為升G”。[4]作曲家在和聲的運用方面表現出靈活多樣而又富于創新的特點。
把西洋的傳統創作技法與具有中國民族音調的樂曲相結合,不僅豐富了中國古曲的表達方式,而且也讓中國的民族音樂有了更多的機會與世界音樂相結合。讓中國的音樂有機會走出去,讓世界更加多角度、多層次地了解中國的音樂文化。三首鋼琴改編曲在保留了原曲中民族音調的同時,不僅體現出原曲中的委婉情調,又以西洋和聲技術的大量再現,又增加了大氣磅礴的和聲,使三首改編之后的鋼琴曲更增添了扣人心弦的音響特征,彌補了原曲中的大氣之美。
注釋:
①魏廷格.答鋼琴學習指南388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②③王文俐.中國鋼琴曲的民族化技法簡析[J].音樂研究,1999年第1期第44頁。
④朱曉蓓.小議廣東音樂在鋼琴上的演奏特點[J].星海音樂學院院報,2002年第3期第87頁。
[1]代百生.根據傳統樂曲改編的5首中國鋼琴曲的藝術特色[J].黃鐘,1999.
[2]左平.鋼琴曲二泉映月的演奏分析與啟示[J].樂府新聲,2000.
[3]儲望華.漫談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J].鋼琴藝術,1999.
[4]陳旭.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及其啟示[J].音樂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