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敏 鐘秋萍 梁捷鶯 陳嘉儀
五邑大學,廣東 江門 529020
?
外來工子女性格分析與研究*
——以江門市蓬江區為例
羅智敏**鐘秋萍**梁捷鶯**陳嘉儀*
五邑大學,廣東 江門 529020
外來務工人員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通過在江門市蓬江區展開訪談、問卷調查的調研方式,深入了解居民對于外來工子女性格形成的看法。從社會、學校、家庭多角度分析影響外來工子女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多元化的建議,引導外來工子女樹立良好的性格,塑造更好的人格魅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希望能引起社會關注,從而促進目前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發展得更加完善。
江門市蓬江區;外來工子女;性格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帶上自己的孩子涌入城市務工。而促進孩子盡快的融入生活和跟上城市的學習,成了外來務工人員除了工作以外的又一道難題。
江門市蓬江區的統計顯示,2002年,該區外來務工人員數量僅6萬人,到2012年已達25萬人,目前外來工子女在蓬江區就讀的人數約為3萬人,占在讀義務教育總人數的42%,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而新入學的學生數也以每年500多人的數量遞增。隨著大量外來工子女的涌入,在面對新環境和不同文化的群體,他們容易出現不安、焦躁的消極情緒,而他們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項目通過檢索關于江門市蓬江區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相關服務項目和評估資料以及江門的教育制度,了解外來工子女的大體分布狀況和成長的社會環境。并進行社區走訪、問卷調查,深入了解當地大部分外來工子女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狀況,以及當地居民對于當地學校、社區、政策方面對于促進外來工子女健康成長的一些建議和期望,繪制社區印象藍圖。
(一)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時間長,其子女年齡較小
根據調研數據可知,居住10年以下的外來務工人員占38.23%(其中居住3年以下占26.47%,3年至9年占11.76%),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在江門居住了10年以上(該比例為61.76%),而他們的小孩子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7歲(比例為44.12%)和8-16歲(比例為41.18%),處于幼兒園到初中階段,17-25歲的較少(比例為14.71%)。這說明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占多數在幼嬰時期跟隨父母來到江門打工或者在江門本地出生的。根據研究數據,針對研究對象的年齡小或者從小在異鄉成長這兩種情況,假設研究對象的成長受到家鄉環境的影響小,比較容易適應異鄉的生活,將會有助于他們的性格穩定形成和呈現良好發展的趨勢,因此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可能會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結合這些來自異鄉孩子的地方口音、家庭環境等因素,在這種假設情形下,他們并不是那么容易融入城市生活。
(二)外來工子女的性格呈現出較好的形成趨勢
根據調研結果,外來工子女中性格樂群外向占29%,活潑占27%,敏感占13%,安靜占11%,情緒不穩定、無耐心占7%,其他占13%。從數據表面來看,樂群外向、活潑這兩種良好的性格特征共占百分之五十多,相比其他的性格特征占多數,表明了外來工子女形成比較良好、正常的性格。但即使如此,其中的13%的敏感和11%的安靜性格形成不能忽視,這少數的性格特征說明了仍然存在一些外來工子女的性格偏向安靜和敏感,或者說他們樂觀活潑的背后也有著本地城市孩子沒有的而自身特有的敏感和安靜等性格特征。在調研過程中,觀察到外來工子女的性格特征基本無異于本地城市的孩子,反應出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總體上是呈現出良好發展的趨勢。
(三)家庭和環境因素對外來工子女性格形成起著關鍵作用
針對外來工子女性格形成的影響因素,被調查者比較傾向于家庭和環境這兩因素。根據調查數據分析,認為家庭因素占55.89%,環境因素為29.41%,遺傳因素為14.71%,其他占2.94%。他們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著他們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但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表示自己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由家里老人照顧,如果自己能空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帶孩子們出去看看,那么孩子會在更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并能更快適應城市生活。這般看來,家庭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于外來工子女性格形成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從廣義的環境因素而言,家庭環境也屬于環境因素的一種,所以在這一個層次上說,環境因素是外來工子女性格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四)異鄉的生活更有利于外來工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與一位在公園里帶著孫子的五旬老婆婆訪談中,她談到,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比在老家生活孩子的性格要好,有一次帶著孫子回老家,看到村子里的孩子都是很害羞的,但是自家在城市生活的孫子就很大方,活潑。這位婆婆的話反映出了外來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更有利于他們形成活潑開朗大方的性格。(有55.89%的被調查者贊同異鄉的生活更有利于外來工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部分人認為只有比老家更發達的城市才會更加有利(有14.97%的居民支持該觀點)。當然,外來務工人員一般都是去到相比自己家鄉更發達的一線或者二線城市務工。因
此他們的子女生活環境還是相對家鄉是不錯的。另外29.14%的人并不贊同異鄉的生活更有利于外來工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他們認為有異鄉的環境只是許多外部因素之一,異鄉的生活不一定就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但是從數據直觀地看,異鄉的生活更有利于外來工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這也證明了環境因素對外來工子女性格形成的影響。
(一)家庭方面
1.父母應做孩子的好榜樣,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大量的外來工子女都隨家長來到本城市生活,而且大部分的子女年齡集中在1到16歲,這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影響。父母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做到大方得體、禮貌待人;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時,盡量表現出樂觀向上的性格;不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里等。從而將好的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有利于他們塑造良好的性格。
2.家長應抽出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很多小朋友、家長都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著他們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但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表示為了生活,把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為工作而放棄孩子,是很不理智的。家長應每天抽出盡量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多帶他們到戶外,熟悉周邊的環境,這對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倘若孩子只生活在電視、家的世界里,容易造成孩子形成安靜孤僻敏感的性格(在調查中也發現孩子性格安靜和敏感都占到百分之十以上)。家長應學會分配時間給孩子,多帶他們去接觸新鮮事物,為孩子塑造良好性格提供良好的條件。
3.家長要適當給孩子做正確的引導
大部分外來工子女年齡集中在1到16歲,除了家長要通過自身來影響孩子,還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指導,家長的引導相對于其他人來說更為有用。家長們應教會孩子在生活上應獨立,教會孩子在學習上要認真努力刻苦,教會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應樂觀向上,勇于面對,勇于挑戰,這便是一種良好的性格,這將有利于孩子們走向成功。
(二)環境方面
1.學校方面
(1)思想上接納外來工女子,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如果在學校里,老師都不能接納、平等地對待外來工子女,那又怎樣教育學生去接納外來工子女呢?因此,作為一名老師,首先應能做到接納外來工子女,不用歧視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外來工子女,為本地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從而引導本地學生與外來工子女和諧、有愛相處,為外來子女營造一個平等有愛的環境。這樣才有利于孩子慢慢培養自己的良好性格,如樂群外向,讓外來工子女感受到歸屬感。
(2)言語上多一份鼓勵與支持。外來工子女隨著父母來到一個他們陌生的地方,可能還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另外,大多數外來工子女的學習基礎較薄弱,這些都會導致外來工子女在學習上跟不上本地學生,這可能會使外來工子女形成自卑的性格,這對外來工子女的成長極為不利。作為一名老師,應根據外來工子女的這些情況,對他們加強輔導,做到因材施教,時刻給予他們鼓勵,幫助他們逐步提高學習成績,樹立外來工子女的自信心,擺脫自卑心理。
(3)行動上對外來工子女多一份關愛與耐心。外來工子女的家長因維持生計,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了,自然而然家長對外來工子女的關愛就少了,在學校如果老師對外來工子女也是不聞不問,無疑是對外來工子女的進一步傷害,這會給外來工子女埋上陰影,性格變得孤僻。因此,老師應給外來工子女的生活,學習情況多一份關愛,多一份親切,耐心地引導他們,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外來工子女家長對子女的關愛不足問題,讓外來工子女感到溫暖。
2.社會方面
為營造一個和諧社會,應做到外來工以及子女和諧相處,不帶著有色眼睛看待他們。另外,應為外來子女和外來工提供更多的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學會感恩,在這城市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的社區上居住著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大力發動社區的力量,社區工作人員應定期到外來工家庭進行調查了解相關情況,了解外來工子女的課外活動,以及注意觀察外來工子女性格,從而為制定相關活動提供基礎。通過開展相關活動,讓外來工子女能夠較快適應新生活,讓他們敢于與該社區的孩子互動,玩耍,從而打開他們心中封閉的大門,更好的塑造外向的性格。
3.政府方面
在調研中發現,現在外來子女的教育機會還不能完全與本地子女平等,這說明政府還需要做更大的努力來解決外來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政府首先應保證外來工子女能夠順利入學,將外來工子女納入招生計劃中,讓外來工子女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其次,在教育收費問題上,外來工子女應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其繳納的學雜費應與本地學生相同,享受與本區學生相同的免收學雜費和免收書費政策,不得收取借讀費與其他費用。對于違反規定亂收費的,要給予嚴厲的查處。
除了教育方面,政府還可以出臺更多有利的優惠政策,減少他們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從著重關注生計問題轉向關注提升自我,培養良好性格方面上來。
4.家庭、學校、社會、政府聯動,共同為孩子提供良好環境
在調研中有家長提議:家庭和學校雙面要共同引導孩子,這樣才更有利于塑造外來子女的良好性格。家庭、學校、社會、政府都與外來子女關系十分密切,倘若他們各方能加強交流,共同關注對外來工子女的成長,對孩子的評價也會更客觀、更全面,塑造孩子良好性格將提出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建議,從而作出更合理的方案,為塑造外來工子女性格提供良好的條件。
(三)自身方面
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影響的確很重要,自身的學習才是根本。通過家庭的良好教育,利用學校、政府、社會給予的關愛,孩子應從中學到一些好的東西,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為一個性格良好的人。
1到6歲的外來工子女也許很難意識到自身的性格,更談不上如何去塑造良好的性格,如何去慢慢改善自己的性格。但是7歲以上的孩子應該要對自己性格有所了解,初中以上的外來工子女就不僅要了解自身的性格,而且要學會慢慢改善自己。外來工子女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改善自己的性格,通過老師的傳授教導相關性格知識,對照自身,不斷改進;同時,可以通過閱讀相關心理、性格的書籍,從中感受,熏陶;目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小孩也學會上網,玩手機了,外來工子女們也可以通過電子產品閱讀與性格有關的文章,分清良好性格與缺陷性格的差異,從而認識到良好性格的好處與缺陷性格的壞處,從而推動自身去不斷改進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完美的人。
[1]陳杰,魯浩.蓬江區外來工子女明年義務教育免費[N].廣州日報,2012-05-01.
[2]葉穎瑜.城市居民與外來工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卑關系研究[D].廣州大學,2012-05-01.
[3]孫永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05-01.
[4]張林,李玉嬋,吳彬.外來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歸屬感與學校適應[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1-20.
[5]景樹瓊.“外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環節[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3-9-15.
*廣東省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我們都是邑家人——江門市蓬江區外來工子女性格分析與研究》。
羅智敏(1988-),女,廣東珠海人,碩士研究生,五邑大學政法學院,輔導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鐘秋萍(1993-),女,廣東清遠人,五邑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學生;梁捷鶯(1995-),女,廣東江門人,五邑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學生;陳嘉儀(1995-),女,廣東中山人,五邑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
G
A
1006-0049-(2017)15-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