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瑩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
遼寧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管理模式探析*
關 瑩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遼寧省的經濟也有了質的飛躍,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是該地區依然存在著很多高消耗和高排放量的產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等各方面的弊端。因此遼寧省應該發展好創意產業,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緊密結合。鑒于目前創意產業人才管理模式的弊端,現本文就從人才招聘模式、經營模式和培養模式等三個方面入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生長,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管理模式;管理策略
遼寧省的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起步,存在市場不成熟、需求不穩定和產業鏈不完整等的弊端,而且很多中小型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上面臨的困難較多。這樣遼寧省應該根據自身的地域發展特點,建立起合適的文化創意產業,并同步做好人才管理模式。
首先是文化創意產業對高校人才的招聘,文化創意產業機構可與高校簽訂長期合作合同,即每年定期到高校招聘一定數量的創意人才,此外,還應該善于利用高級人才市場進行招聘,真正做到廣泛撒網,不放過任何一個高校人才。當然企業在接收大學生簡歷時,也應該綜合紙質簡歷、電子簡歷、現場投遞、郵箱投遞和網站投遞等多種形式,從而提高招聘的效率,以真正擁有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化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文化創意人才不僅分布在高校中,還有很多社會人士,這些人可能學歷并不高,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但是他們有某一方面的才能,是隱藏于民間的高手。為了吸引這一部分人才,企業可以通過舉辦專業競賽、專業資格認證等方式,來集聚人才,使更多的社會優秀人才為企業服務。最后是注重引進國外高技術人才,目前我國高端技術開發人才還是比較稀缺的,遼寧省可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形成專門的人才培養體系。
引進人才只是做好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步,人才的經營才是關鍵步驟。為此,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應該從多方面來管理和經營人才,以真正調動起人才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首先是營造適宜的企業文化,文化創意工作常常需要工作人員有豐富的想象力、獨特的創意和一定的個性,這樣企業在經營人才時,就應該從企業文化的塑造入手,例如Google公司就曾經允許設計開發人員穿著拖鞋去上班,甚至還可以帶著自己喜愛的寵物去公司,以在和諧隨意的辦公室環境中迸發出創造的靈感。當然企業滿足了工作人員的個人需求,工作人員才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自愿放在工作上,自然能大面積培養人才。其次是做好績效管理,績效管理是人才培養和管理的核心,這樣企業就可根據人才的工作能力,設置項目創作獎,項目提成獎等,在激勵優秀員工的同時,對完不成工作任務的員工進行懲罰,以鼓勵更多優秀文化創意人才的涌現。最后是企業要留住人才,目前創意企業人才流動幅度還是比較大的,也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因此,企業在管理和經營人才的同時,還應該想辦法留住人才,這樣就可設置專門的激勵機制,對人才進行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雙重獎勵,例如提高優秀人才的工資、股票期權和退休福利,授予他們特殊榮譽等,這些都有利于留住人才,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形成了全新的產業聚集模式,即文化創意產業與某些相關的產業在地理位置上出現了聚集的現象。這樣在培養人才時,文化創意企業就可以與其他社會組織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進行人才的培養和開發。例如在遼寧省的部分高校里設置培訓創意文化人才的專門機構,聘請本行業的專家或者學者來學校開展講座,或者對創意人才進行不定期培訓,從而為企業養成一批專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此外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培養人才。就拿我國的動漫產業來說,動漫企業并不缺少普通的電腦制作人員,缺的是設計人才和營銷策劃人才,但目前很多高校依然只注重培養動漫人才的專業技能,而忽視對他們創造靈感的培養。為此,企業應對人才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以具體的產業鏈為依據,明確人才的不同職能;其次根據工作人員的不同特點和產業鏈的需求展開培訓,做到人盡其才;最后則是應培養人才的政策分析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市場感知能力與對創意產品的感知能力等,從而使人才真正為企業所服務,真正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綜上所述,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開闊的發展前景,市場形勢一片大好。為此,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人才方面的管理,摒棄傳統管理理念中落后的思想,在時代發展的前提下,真正使人才為企業所用,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1]張搏,吳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下我國高校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大眾文藝,2016(03):242-243.
[2]馬宏儒.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3(03):81-84.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及使用模式研究(W2014290)。
G
A
1006-0049-(2017)15-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