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舟楊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
對漢語拼音類APP產品的研發建議*
段舟楊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移動學習的不斷發展以及移動設備的全球普及,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開始通過各類手機APP學習漢語。漢語拼音類APP能夠實現“隨身發音老師”的功能,很好地彌補了現有漢語拼音教學的不足。本文針對現有漢語APP產品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能夠從教學角度為漢語拼音類APP研發者提供一定參考。
漢語拼音;APP;漢語拼音教學
漢語拼音是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語音的重要工具。本文通過對App Store中下排名最高的五款拼音APP的特點、功能、缺陷、用戶評價的對比分析,總結出作為APP研發團隊在拼音類APP產品研發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此類漢語拼音APP產品的目標人群為母語非漢語的漢語學習者,包括正式注冊的常規課堂學習者,也包括并未注冊在任何傳統課堂學習的“非常規學生”(姚道中,2010)。學習者使用此類APP的動機也很明顯,即通過此類APP學習漢語拼音。作為移動學習的一種方式,該類產品必須符合移動學習最主要的特點,即能夠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學習內容短小精悍,形式靈活多樣,以及下文談及的其他方面,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習者。
拼音類APP的主要內容模塊應該由三部分構成:有聲拼音總表、發音方法說明、練習。有聲拼音總表能夠方便快捷地找到某個音節并聽到該音節的標準發音;發音方法說明部分旨在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闡釋清楚發音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文字、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手段,但是無論使用哪種手段均應以教學效果為第一訴求;練習部分旨在針對學習者所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練習,練習方式可設計聽、讀、辨、寫、選等多種形式,旨在利用移動設備的多種功能多角度地對漢語拼音進行練習。
首先,漢語拼音學習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就語音偏誤而言,不同國家的學習者在漢語語音的學習過程中會存在不同的難點,因此相應的教學及練習就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比如筆者認為可以借鑒世界知名的語言學習網站Duolingo的做法: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跟蹤記錄,并對記錄結果進行分析,評估學習者對漢語拼音的掌握情況,并篩選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匹配。目前筆者研究的五款排名靠前的拼音APP中,除了PINYIN TRAINER具有review即查看當次答題正確率及具體問題答案、題型選擇開關等有限的功能外,其他拼音APP尚無針對學習者個性化的功能設計。
此外,還可以借鑒其他語言學習軟件,增加具有個性化的功能。比如在建立學習者個人賬戶的基礎上,將其學習信息進行云儲存并提供不同設備之間的同步服務,幫助學習者在不同終端上輕松開始該APP的使用。學習信息可以包含學習時長、學習進程、更細化的內容選項開關。此外還可以增設筆記、單詞本、收藏等功能。
目前的練習設計僅限于基本的選擇、填空等,與早期的移動設備相比,并沒有較大的突破,沒有充分挖掘現有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強大功能。例如增加更多語音識別的功能。目前iPhone的Siri具有強大的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技術,能夠把用戶作為聲音輸入的口語轉化成文字。漢語拼音APP就可以善加利用這個功能,比如可以設計學習者發音的練習:屏幕出現某音節,讓學習者發音,利用語音識別技術輸出相對應的拼音符號,再由軟件進行評判。這樣的練習方式,較現有的學習者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練習更接近拼音教學的目的,即提高語言學習者的漢語發音水平。
基于多媒體設備的移動學習對于學習過程最大的影響是將孤軍奮戰的枯燥過程轉化為與志同道合者激昂前進的有趣體驗。
應用的跨平臺支持,比如在流行的交際平臺(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QQ)上分享學習內容,添加學習伙伴,組織小組學習,甚至可以引入類似游戲比拼、合作等形式,把自己的朋友或學習伙伴帶入軟件中一起學習拼音。還可以引入相關內容或鏈接到外部資源等,把拼音學習看成漢語學習的起點,最終在完成漢語拼音的學習時能夠培養對漢語學習的熱情和習慣,增強進一步學習漢語的動機。
周奕(2005)就漢語拼音對外國學生發音偏誤誘發的問題作出了探討,其中由于漢語拼音沒有對聲調實際調型和調值進行標注,比如對“一”、“不”一律標原調的規定,給外國學生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和誤導。比如“一個、一本、不好、不去”,學生常常按照原調發音,造成偏誤。究其原因,學生一方面不知道音變的規則,另一方面將規則內化為發音習慣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強化。此外,筆者認為在意義方面,應適當地在拼音練習上進行擴展,對于實用性和交際性較強的詞匯、短語進行意義的簡要闡釋能夠讓學生在拼音學習的同時將音、義進行捆綁記憶,一舉兩得,既完成了語音的練習又獲得了詞匯的積累,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但在擴展上并非字字解釋,筆者建議可以參考HSK1級詞匯進行標注。而以上兩項內容均未能在現有的漢語拼音APP產品中出現。
總之,一款用戶良好、設計精良、用戶忠誠度高的漢語學習APP需要了解漢語學習過程的漢語教師、學習者以及能夠將想法實現的技術團隊的通力合作才能最終實現并不斷完善,從而為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的漢語教與學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推動力。
[1]姚道中.試論非常規學生漢語教材的設計[J].海外華文教育,2010(02):16-20.
[2]周奕.漢語拼音對外國學生發音偏誤的誘發機制及其教學對策[J].語言文字應用,2005(9):30-32.
*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5WL17)的研究成果。
H
A
1006-0049-(2017)15-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