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超
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河南省農村養老問題研究
李成超*
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而河南省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農業大省,解決好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河南農村養老問題,通過調查農村養老問題現狀和原因分析,提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措施,從而應對河南省人口老齡化對農村養老的沖擊。
農村;老齡化;養老
改革開放后,河南省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河南省老年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迅速增加,老齡化問題也隨之出現。據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河南省60歲及以上人口為1500萬人,占15.8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13萬人,占9.63%。[1]通過調查研究,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河南省農村養老問題提出以下幾點現狀。
(一)農村老年人口基數大,農村老齡化突出
河南省不僅是我國的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多。在未來幾十年里,老年人比重會繼續上升,且大部分集中在農村,農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鎮,農村老齡化十分嚴峻。由于城鄉差別大,城市中的老年人大多數享受退休金和公共醫療服務,農村地區因經濟條件差,老年人口基數大和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對農村養老產生諸多難題,農村養老負擔重較重。這種現狀對河南省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矛盾,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農村養老問題也面對諸多難題。
(二)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現階段,河南省農村主要以家庭養老方式為主,主要是家庭成員或者親屬等對老年人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老年人的贍養實際是解決自己“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問題。但伴隨著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村地區留守大量老人使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照顧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越來越多的農村老年人在家獨自生活,這種情況對農村養老保障形成巨大壓力,不利于農村的發展和穩定。在追求更高物質文化水平的基礎上,家庭養老已經無法滿足農村養老的需要,要求我們在促進農村經濟水平的同時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養老需要,形成體系齊全、設施完善、功能完備、資源合理配置的養老方式。
(三)養老保障立法發展滯后
河南作為中部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制度建設起步晚,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的立法。一方面,我省社會保障立法不完善,大多數法律法規只涉及到一些原則性規定,對社會保障的強制性不足,導致對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知識的缺乏和社會保障意識的淡薄,農村中大多數人對養老保障認識出現偏差,認為養老是家庭的私事,外人不可干預。這種思想的延續是因為立法滯后,對農民群體的宣傳不夠,以及農民本身意識薄弱。通過完善立法,增強政府行政的權威性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省作為中部農業大省,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養老問題比較嚴重。現行的農村養老出現一些現狀,直接制約農村養老的長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
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省份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據河南省統計局調查資料顯示全年河南省生產總值40160.01億元,比上年增長8.1%。人均生產總值42247元,比上年增長7.6%。[2]總體而言,河南省經濟逐年發展,但較沿海省份相比發展較慢,特別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目前河南省有5000萬左右農業人口,面對巨大的農村人口數量,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使農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從而嚴重影響到農村養老質量。
手術并發癥情況:中毒性休克:觀察組無中毒性休克病例,對照組2例,切口感染:觀察組2例,對照組2例;觀察組中無腹腔感染患者,對照組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中均無腸梗阻患者,觀察組中無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對照組中有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所有患者均經過6~12個月的隨訪,觀察組無復發病例。對照組中2例復發胃潰瘍,復發率為6.67%,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家庭養老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農村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并且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農村老年人養老的需求,家庭養老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現代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負擔加重致使家庭養老的人力成本增加,一般家庭背負著巨大的贍養壓力。同時,家庭養老對老人的身體和心理也會產生影響。老年人通常年邁易病,加上農村家庭青壯年流向城市,老人無人照顧存在一定的隱患。在心理層面上,家中親人常年在外也會使老人產生孤獨感。家庭養老的局限性體現在經濟的不堪重負和老年人容易產生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
(三)農村養老保障法律制度不完善
農村社會保障法律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維持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柱,是農村養老發展的法律保障。河南省對農村養老在立法和制度建設有所欠缺,關于農村社會保障的地方性立法很少。在人口老齡化挑戰下,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強農村居民生活的安定感和幸福感,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對建立覆蓋范圍廣、保障水平高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有一定的困難。通過對河南省養老問題的調查研究,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體現,也是一個省繁榮富強的前提。解決農村養老保障的根本在于發展經濟,尤其農村經濟,增強河南省的整體綜合實力,這樣才能承受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一方面,河南省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農業,將旅游業與傳統種植業結合在一起,發展經濟,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滿足農民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農民本身多學習知識技能,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提高自身參與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在農村市場經濟占得一席之位。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增加對農村養老保障的財政支持,保障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可持續發展。
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同時,家庭養老也寄托了老年人對家庭的歸屬感,能夠滿足老年人晚年精神寄托。當前階段,河南省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家庭養老將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農村重要的養老保障方式之一,要求我們發揮家庭養老的主導作用,強化和利用這一養老方式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首先強化家庭養老的功能。政府應該在農村家庭養老方面發揮作用,加強對養老的指導和監督。加大對農村養老的宣傳力度,完善家庭養老的法律建設,是家庭養老逐漸走向法制化。其次,社會化作為今后養老發展的趨勢,在目前以家庭養老為主導的養老方式下,能夠有效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社會養老保障不僅在經濟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滿足老年人進一步的物質需求。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家庭養老遭遇困境,要求我們立足河南省農村實際情況,把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結合在一起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河南省農村養老保險存在著個人繳費的水平低、政府補貼的力度小、集體補助無法落實等問題,致使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出來。[3]因此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個不同層次、繳費靈活、不同標準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針對河南省地區發展差異,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老齡化程度不同,對建立農村養老制度不應以偏概全,應該遵循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第二,推廣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制度。商業養老保險可以作為農村養老保障的補充,為農民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我們可以推廣、完善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鼓勵農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讓農村老人擁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四)重視立法,保障執行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作為社會養老保障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關系到農村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保障農村人口基本權利的維護和社會公平正義。針對河南省目前有關農村社會保障的地方性立法很少,可以組織人員制定適合本省農村社會保障相關的法規,對本省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在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構想,例如公平與效率兼顧、權利與義務統一等理念,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隨著河南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河南省農村人口老齡化會更加嚴峻,是河南省未來面臨的社會難題之一。農村人口老齡化必然對農村養老保障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政府一方面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滿足農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應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從制度上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總之,我們應積極尋找解決途徑,探索一條多樣化的農村養老之路。
[1]河南60歲及以上人口1500萬人,未來我們該如何養老[EB/OL].http://henan.people.com.cn/n2/2016/0811/c351638-28816087.html.
[2]2016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ha.
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zxfb/article1c436c26b024460eb0
8177a6a1c6f7cd.html.
[3]王巧麗,孔繁財.老齡化背景下河南省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160-164.
李成超(1991-),男,河南鄭州人,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F
A
1006-0049-(2017)15-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