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玥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
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臨終關懷比較研究
陳 玥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本文以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臨終關懷事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兩地區臨終關懷事業在服務內容、經營模式等方面的比較,分析中國大陸在臨終關懷事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情況,并結合臺灣地區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經驗,提出對中國大陸地區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的建議。
臨終關懷;比較研究;大陸地區;臺灣地區
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在接下來的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將會有大部分老年人面臨死亡,經歷臨終。那么老年人如何經歷臨終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此外,如何給晚期癌癥患者提供醫療照顧也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顯得極其迫切。
本文試圖通過文獻整理和分析,探討臨終關懷事業在大陸和臺灣地區的服務內容、經營模式等方面的異同,希望能夠探索適合大陸地區的臨終關懷發展模式。
(一)提供的服務
1.大陸地區
在中國大陸地區,臨終關懷主要采用的是隱瞞病情等方法。通常情況下,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醫生會更傾向于告知家屬,并由家屬決定是否將病情告知患者。在醫療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醫生和患者的成為了方案制定主體,往往會忽略患者的感受。其次,在臨終患者的照護中,過度治療也是一個常態。對于臨終患者服務的過程中,雖然給予一定的緩解生理病痛,患者與家屬的心理很少開誠布公,心理方面的服務很難起到效果。
2.臺灣地區
臺灣在臨終關懷服務提供的服務更具有特色。在緩解生理病痛上,臺灣地區擁有一套具有臺灣特色的安寧緩和照護模式,模式中應用針灸、藥膳、穴道按摩等方式來針對臨終患者癥狀進行緩解。在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悲痛時,利用臺灣居民所信仰的“佛教”文化,來幫助服務對象坦然面對死亡,通過佛教徒對臨終患者以及家屬進行死亡教育,增進家庭和睦的同時,幫助死者家屬盡快回到正常生活。
(二)提供服務的主體
1.大陸地區
她的聲調冷酷無情。“我在杰弗生無稅可納。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過了。或許你們有誰可以去查一查鎮政府檔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在大陸,受廣泛認同的是PDS模式和施式模式。這兩種模式要求臨終關懷提供服務的主體不僅是醫院,還需要社區與家庭。但是就目前現在中國大陸的情況而言,家庭成員對于臨終關懷的參與度不高,更多的會以向第三方購買臨終關懷服務的形式進行。此外,2012年開始的“上海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這是基于上海這一發達城市的基礎之上的,在中國大陸總體經濟水平仍處于一般,缺乏國家政策支持的“上海模式”自然在全大陸是行不通的,再加上社區(機構)人員數量和專業性的等原因的限制,由社區(機構)、家庭提供臨終關懷仍然是一個需要攻堅克難的部分。
2.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的服務模式是以從居家安寧照護、到醫院的安寧照護、醫院團隊共同照護的一個過程模式。共同照護不僅可以方便病人在不同情況下的轉介,也提高了安寧緩和照護的質量。在臺灣,安寧緩和照護機構和社會團體成為了提供服務的一大支柱。此外,進行居家安寧緩和照護時,會有專門的醫師接受培訓,在地方醫院的幫助下,完成居家安寧照護的使命,保證居家照護的質量。
(三)服務對象
1.大陸地區
從整體上看,服務對象已經從起初針對的是終末期、惡性腫瘤患者拓展到了所有身患不治疾病的患者,但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臨終患者是指生命只有或者不足6個月的群體,而中國大陸地區多方面原因的限制,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對象往往集中了在壽命只有或是不足3個月的群體上,并且大多數為需要承受極大的病痛的晚期癌癥患者,而對于生理或心理上不用承受極大痛苦的患者來說,施以的多是姑息治療。
2.臺灣地區
(一)資金來源
1.大陸地區
在中國大陸地區,在醫療衛生的上的投入總體相對較低。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新概念”臨終關懷生存更是充滿阻礙。雖然在臨終關懷事業剛起步的時候,相關部門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資金支持缺乏連貫性,很多機構都難以繼續維持。民營臨終關懷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患者的住院費用,但是這些費用往往讓機構入不敷出,難以維系。現在北京松堂醫院等信譽、影響較好的臨終關懷機構有幸成為了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然而大部分的臨終關懷機構被醫保拒之門外,也就得不到補償,從而產生嚴重的資金缺口。
2.臺灣地區
在臺灣,中央全民健康保險局1996年將安寧居家護理納入健保給付試辦計劃,至2009年所有重大器官衰竭的末期病人都納入了健保給付。此外,來自社會的多方支持,例如基督教醫療照顧基金會、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等都為臨終關懷機構提供大量的資金與物資支持。有了政策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臺灣地區的臨終關懷機構在運營上能夠減少不少壓力。
(二)監管體制
1.大陸地區
目前,中國衛生主管部門還沒有將臨終關懷納入工作職責之中。臨終關懷醫院沒有資質上的要求,也沒有行政主管部門評估考核的規范,沒有明確的行業規范的指導。因此,臨終關懷機構在大陸的質量參差不齊,患者在接受的服務上無法得到保證。
2.臺灣地區
2015年,醫院評監在經過多次修改后,安寧緩和醫療被列入了評監項目。要求每個安寧病房配有一名醫師與社工,并有提供往生病人做宗教儀式的空間;每床配有全責護理師、臨床宗教師。針對這些項目進行嚴格規范,對醫院做好安寧緩和療護提供了很大保證,也提高了患者家屬的滿意度,在臨終關懷的接受度上也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臨終關懷事業進入中國之后,在發展的道路上經歷了艱難險阻。而中國大陸地區若要得到發展,需要借鑒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經驗,各方共同努力。只有探索出適合中國大陸情況的臨終關懷模式才能受到更多的支持。
[1]劉錦秀,王習勝.兩岸臨終倫理研究論述.醫學與哲學,2009(11):25-26.
[2]黃建勛,胡文郁,姚建安,邱泰源,呂碧鴻.安寧緩和醫療之初次照會.臺灣醫學,2006(6):667-673.
[3]趙可式.臺灣安寧療護的發展與前瞻.護理雜志,2009(1):5-9.
[4]賴允亮.臺灣之安寧緩和醫療.臺灣醫學,2004(5):653-655.
R
A
1006-0049-(2017)15-0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