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烜通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日本的財政政策
劉烜通*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1990年開始,日本經濟經由“資本泡沫”之后,進入到了長期蕭條階段,在此背景下誕生的財政政策,整體而言具備擴張性特征。然而,日本政府在財政政策的轉向問題上極其關注,1997年,《財政結構改革法案》發布并凍結,加上小泉首相的經濟結構改革設想,皆被人們稱之為“教訓”,同時也是當時政府意圖的顯現。
財政;金融;日本
1980年,日本經濟受到資本泡沫因素影響,開始了持續增幅。就當前的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來說,稱得上是“一枝獨秀”。但是十年后,低價開始下降,并由此引發了系列問題,資本泡沫隨之破滅,日本經濟因此進入到了徘徊和蕭條的階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1%,到1993年之時,縮減至10.3%,三年后繼而出現增長,比例為5.0%,除此之外,其余各年份增長率皆不超過1.6%,1998年和2001年,分別對應-2.5%、-0.5%。自1990年開始至2001年,失業率增加了真正三個百分比,可謂是日本二戰之后的最高點。除此之外,日本經濟還出現了通貨緊縮現象。
受到金融資產貶值以及不良債權提升等因素影響,日本經濟遭受重大打擊。首先,因為消費者與投資者在金融機構方面信息的欠缺,造成了謹慎投資和謹慎消費的現象,有效需求嚴重缺失。對于日本居民資產來說,主導即為金融機構存款,統計數據表明,在1996年末,日本居民個人金融資產中至少五成為定期存款,一成為活期、或是現金存款。隨著金融機構風險的提升,居民對于金融機構的信息遭受影響,甚是蔓延到了日本經濟,謹慎消費成為人們的常態。1990年后,日本法定利率多次整改和下調,在二十世紀末更是實行了零利率,然而同一時間,居民消費水平并未出現較大變動,特別是在居民消費貸款方面,反倒呈現出了下滑態勢。受到居民謹慎消費的因素影響,國內需求遭受打擊,以此同時,企業與生產經營性企業出現資產貶值,投資者愈發傾向于謹慎投資。另外,日本金融機構開始出現資產貶值和不良債權現象,惜貸行為隨之產生,金融功能較之過去顯著弱化。到90年代后,日本貨幣供應量的平均增長率約為5%,甚至存在年度達到10%的現象,然而銀行貸款增長率卻相對較低,多為1%,在1998年,更是出現了負數。
首先,公共投資結構的僵化。日本公共投資在能給員工、港口設施以及道路交通等投資上有所體現,世界二次戰爭之后,日本進入經濟恢復階段,社會生產性資產缺失,再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健全,社會公共資本投資能夠起到的作用隨之提升,尤其體現在擴大就業、民間資本投資帶動以及基本設施建設的改善方面,從經濟增長角度來看,存在顯著推動作用和影響。1990年后,日本經濟結構開始出現轉變,民間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提高,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占據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則反之縮減。在此階段,日本財政支出在生產性公共投資方面亦存在偏向,并以此實行大規模生產基礎設施的構建,然而在民間消費增幅的社會保障支出方面卻未得到推進,重視程度不足。
(一)對國債發行進行擴大
1990年初,日本公債規模較小,兩年后,地方與中央公債余額占據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61.4%。同一時間,國債規模得到迅速擴張2002年后,公債余額占據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顯著提升,達到139.6%,較之九十年代超出了1.4倍之余。就絕對額而言,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在500萬億日元左右,在九十年代,公債余額等同于300萬億日元,2002年后,公債余額不斷增加,并逐漸超出700萬億日元,十年間增長了約400萬億日元,年平均增幅額度在40萬億日元左右,年均遞增率等同于百分之就。隨著公債的大量發行,公債余額顯著增幅。
(二)減稅
1990年,日本政府在實行臨時性減稅政策的同時,還開展了一次稅制改革。對消費稅稅率進行提升即為此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決定從1997年開始,提高消費稅稅率至5%,并在1995年初,開始縮減個人所得稅稅率,到二十世紀末,當地政府繼而對個人所得稅與法人稅稅率進行了下調。
(三)對公共投資予以擴張
公共資產擴張等同于是對財政政策重點支付項目的擴張。1990年末,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的公共投資支出呈現出不斷增幅的態勢,每年較之上一年,均存在約5%的增長率,就其在中央財政總支付中占據的比重而言,在10到15%之間。除此之外,還存在各類追加預算,例如綜合經濟對策等,政府公共投資規模得以提升。
(四)對社會保障支出進行增加
對于日本社會保障來說,在收費制上有所實行,獨立于財政,即為其主要運營原則,管理者為社會福利機構。然而這并不代表財政不需要對社會保障支付進行承擔,反之,在社會保障制度運營過程中,財政資金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政府要負責多項職責,例如公共衛生醫療、公共救助、社會保險制度的醫療保險以及失業保險資金援助的提供等等。
(一)日本經濟社會當前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經濟增長力度欠缺是日本經濟社會面對的主要問題,除此之外,還存在財政能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現象,勢必會對當地財政政策取向產生相應影響。
第一,經濟增長力度不足。新世紀初,日本內閣府進行了《2001年度經濟財政白皮書》的頒布,當地政府預測的經濟增長并不樂觀。由于出口恢復、資本存量調整以及國內庫存調整結束等因素影響,到2002年度后,日本經濟開始緩慢恢復,但是增長率不超過1%,且后勁缺失。造成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個方面,分別是:金融體系問題對于消費者、投資者預期的影響,消費擴張以及投資局限。與此同時,隨著政府對于“結構改革”的推進,近期內勢必會出現更多實業及企業倒閉現象,經濟恢復力度顯著缺失。
第二,隨著人口老年化進程的推進,政府財政負擔提高。二十世紀末,日本在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16.7%,很明顯進入到了高度老年化階段。除此之外,日本人口老年化進程趨勢明顯,結合預測數據來看,到2020年之時,日本老年人口占據總人口的比例可能達到25%,成為全球人老年最為嚴重的國家。此現象同時帶來了諸多問題和弊端,例如勞動力人口的縮減、經濟發展局限,以及政府社會保障支出壓力的提升等等。
(二)未來財政政策展望以及小泉結構的改革
就日本產業界、政治界以及理論界來說,在未來財政政策的取向觀點上各不相同。主張對擴張性財政政策進行繼續實施的觀點最為主流,持以觀點的學者提出:經濟復蘇等同于基礎,只有實現才能夠對財政問題予以真正意義上的解決。在日本,小泉純一郎也被稱之為“怪人”,在政治界,即為非主流派代表人物,其成為總理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于主流派政策信息的喪失。小泉內閣出現之后,一直在結構改革上十分主張,降低政府支出即為結構改革的重點,希望以此縮減政府職能范圍,強化精神力度,并活躍市場。對于財政政策來說,主張的是緊縮財政政策的執行。由小泉純一郎主持編制的中央財政首個年度預算,就對此觀點進行了體現。通常來說,中央財政的一般會計預算收支規模比較之上一年來說,預算縮減比為1.7%,較之上一年度縮減5.9%。
緊縮財政政策是小泉內閣主張實行的理念,在其看來,私人投資不活躍的主要原因,即為小市場容量,政府大規模投資除了不具備活躍市場的功能之外,還會對市場產生相應擠壓。在小泉內閣執行緊縮財政政策之時,還進行了金融體系功能恢復支持力度的加強。另外,在存款擔保制度方面有所變革,銀行競爭意識強化的同時,惜貸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金融體系功能隨之恢復。二戰之后,日本政府在居民個人存款方面開始提供全額擔保服務,即便銀行出現破產、或是倒閉,也不會對居民個人存款產生影響。從居民角度來看,并不存在對存款安全銀行進行選擇的意義。
總的來說,小泉內閣主張的是對于財政政策方向的轉換,以及緊縮財政政策的實行,就其是否能夠堅持下去的問題而言,主要受到結構改革的成效以及日本經濟情況的影響。若在新世紀后,經濟依舊沒有好轉的征兆,小泉內閣對于緊縮財政政策予以堅持的壓力勢必增大。
[1]江中亮.公共財政視野中的預算績效管理[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1.
[2]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經濟學.春秋出版社,1988.
[3]阿耶·希爾曼.王國華譯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一政府的責任與局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劉烜通(1992-),男,滿族,遼寧興城人,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研究方向:日本史。
F
A
1006-0049-(2017)10-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