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昊 虞光云
浙江樹人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5
?
淺談傳統古橋在現代的意義和價值
沈 昊 虞光云
浙江樹人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5
傳統古橋;現代;意義
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類似河、江等障礙的一種大型構造物,北魏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橋的出現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伴隨人類史的一種基礎建設,從獨木橋到石拱橋再到鋼鐵鑄成到懸吊橋,都有著其不可磨滅到貢獻和價值。
在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中也有著許多橋的身影,如英格蘭的鐵橋峽谷,德國格里尼克橋等。中國古橋數不勝數,如頤和園的十七孔橋,杭州西湖的斷橋都是一個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橋本身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橋作為中國古代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道路,一直有著較高的歷史地位,傳統詩詞中也常常以橋為吟誦的主題,李白所寫的“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馬致遠所寫的“小橋流水人家。”都是童叟皆知的名作,可見其在日常生活重要性。以浙江紹興為例,據清光緒癸巳年(公元1893年)所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僅7.9平方公里的紹興城內,就有橋梁229座,平均0.0231平方公里就有一座。
中國東南部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充沛,河網密布,在此生活的人們對于橋有著特殊的感情。古代石橋種類繁多,紹興宋代所建“兩橋相對而斜,狀若八字,故得名”的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其意義就不只是交通道路如此簡單,因為和周圍的環境完美切合,與民居,河流連成一體,成為船只停泊的港口,南來北往的商船在此停泊,形成了早期的集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后期還形成了繁榮的橋市。湖州南潯的通津橋,因為獨特的造型,優秀的地理位置,在清朝形成了江南規模較大的絲市,清代文學家曹仁虎寫到“聽道今年絲價好,通津橋口販船多。”就可以想見當時通津橋絲市是何等熱鬧繁華,成為了當地的一個標志性的建筑。
橋對于百姓來說的意義不只是交通道路,而是當地民風民俗的一種載體。婚喪,嫁娶,節日都與橋密不可分。古代文學作品中都對了燈會在橋上看彩燈有過細致的描寫,許多地區還有在橋下放花燈的習俗。中國古代著名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其花費筆墨最多的情景同時也是刻畫最細致的部分就是在卞河的一座橋上發生的故事,作者巧心安排這個場景,也說明了橋對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顯示了橋在古代有著重要的價值。
古橋對于古代農耕文明歷史有十分優秀的承載作用,可說古橋是一部活著的歷史書,具有著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世紀中華大地飽受戰火洗禮,許多古橋遺憾的堙滅在了歷史之中。新中國建立后,隨著城市規劃升級,許多古橋也因為種種原因而被拆毀。隨著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大家對于文物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古橋的價值和意義也隨之提升。如何更好的利用古橋的價值,體現出他的意義,就是一個現在許多城市在規劃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了。
保留其古橋遺址原貌,利用其歷史特色進行下一步的開發使用,是許多地區的通行的方法。以杭州拱宸橋為例,在重新修繕拱宸橋之后,政府又開發了拱宸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以拱宸橋為中心,建成了三座國家級的專題性博物館。
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運河成為了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讓全世界都知道杭州不只有西湖和錢江潮,充滿著歷史韻味的運河板塊成為了游客們的新寵。
政府通過結合“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扶持政策,招商引資,將大力推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這個老城區迎來了第二春,都是因為拱宸橋的獨特地域價值和其背后所暗藏著的文化價值。
“運河商圈”逐漸形成規模,運河廣場,運河上街成為了購物的新中心。小河直街歷史街區,大兜路歷史街區也深受游客青睞。周圍歷史氛圍濃厚,拱宸橋歷史文化街區水路交通便利,擁有保存完好的舊式民居和舊式廠房,植被環境優良,這都是該景區的巨大旅游資源,而拱宸橋是其中當之無愧的核心景點。隨著新科技的融合,立體燈光秀、VR技術將不再是困難,拱宸橋周邊無數產業園科技園逐步建立起來,拱宸橋將會一片光明。
古橋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是未來旅游發展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其開發難度低,景點包容性強等特點注定了古橋文化將經久不衰。以古橋為核心的景點在享有著古橋帶來的歷史紅利的同時,也同時保護著拱橋,甚至可以輻射周邊景點,形成一條龍式的旅游路線。
隨著“十三五”的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橋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價值,這也是為何杭州的三座國家級的博物館會選址在拱宸橋畔。
中國無數的古橋展示了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五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其精妙的結構,因地制宜的造型,樸實無華卻又經久耐用,是我們中國人“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古橋的歷史就是中國手工藝人這千年以來的傳承,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保護古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這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古橋不僅僅只是由磚石或是木材堆疊起來的道路,更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沉淀。
古橋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區別于其他的文物古跡,被悉心呵護在博物館,或者景點公園內,古橋無論是趙州橋還是二十四橋等名橋,至今仍然被使用著,供來往的行人通過,是一種帶著溫度的歷史。南北橋形態各異,功能不同,橋上扶手雕刻裝飾各有千秋,包含了宗教、名族、地區等一系列要素,這是中國文化多元化的有利佐證。但是無論東西南北,橋都是為了當地百姓的辯解而建造的,殊途同歸,心系百姓,為人民服務,任勞任怨更是其橋文化的核心內涵,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G20杭州峰會的標志就是以西湖斷橋為原型,而其內涵寓意著互聯互通,也體現出了橋本身作為紐帶的特色,溝通南北,連接中外。前年,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計劃,連接亞歐非三路,促進區域內國家的共同發展而借助了絲綢之路這一古老的大陸橋,這同樣是古橋在現代的新意義和新價值的體現。習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正如古橋一般展示出了我們中國包容開放,求同存異的時代內涵。
1500年前,水經注對于橋的定義是“水梁也。”如今,這“水梁”跨越的早已經不是那窄窄的溝渠,承載的也早不只來往的商客。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古橋連接了一個民族從始而終的精神,連接了一個世界文化多元性中不可或缺的共性。但是橋本身連接和承載的那份濃濃的底蘊,卻愈加濃重。
D
A
1006-0049-(2017)10-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