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江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
論刑事錯案追究中的刑事責任
樊江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2012年,最高法發起了法官終身負責制,我國司法爆出數起陳年冤案,本文以刑事錯案作為研究起點,以刑事訴訟法為邏輯順序,重點討論對于刑事錯案應該問責的對象,以及從刑法的視角,討論相關負責人應負的刑事法律問題。刑事錯案相比行政或者民事錯案,往往有更嚴重的后果:當事人輕則已經被關押幾年到數十年,重則可能已經不在人世,所以,對于刑事錯案,更有必要動用刑法作為懸在所有司法工作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本文主要探討刑事錯案中可能涉及的刑事責任問題。
刑事錯案;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刑法追究
(一)刑事錯案基本概念與特征
對于刑事錯案的概念界定,學術界的說法五花八門,概況起來筆者認為即是指偵查機關、公訴機關、審判機關(包括國家安全機關、監管機關)在刑事司法活動中,由于對案件的基本事實、基本特征認定錯誤,或者嚴重違反訴訟程序,抑或是適用法律嚴重失當,而導致的當事人遭受不公正的刑罰處罰的案件,包括重罪輕判或者輕罪重判以及無罪者作有罪判決。
(二)刑事錯案法律后果的分析
刑事錯案,其不同于行政錯案或者民事錯案,因為后兩者即使發生了錯誤,通常情況下對于當事人也僅是財產權利或者輕微人身權利的侵害,而且很容易通過法律手段恢復原狀態(特殊情況下可能無法恢復,比如死者骨灰的處理方式①,被行政拘留了10天等)。而刑事司法錯誤,往往發現之時,當事人已經遭受數年甚至幾十年的牢獄之災,更嚴重者當事人可能已經不在人世,相比于行政或者民事錯案,錯誤的結果通常是不可逆的,而且侵害的法益客體都是人身自由權甚至生命權,對于當事人的負面影響可以說是終生的;同時,當事人的家庭成員通常也幾年或者十幾年如一日的上訪或者繼續申訴,給家庭造成的經濟負擔和其他負面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而且還有在申訴之路上可能遭遇的人身威脅;而對于社會大眾來說,真正的兇手幾年甚至十幾年都逍遙法外,對于社會的危險性沒有任何消除,而公民個人,也或許應該偶爾擔心一下會不會哪天也成為了下一個司法受害者,即使這僅是小概率事件。
立案階段,如果有證據證明偵查機關可能存在違法動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或者經濟糾紛或者利用立案實施報復陷害或者敲詐勒索等違法立案情形,如果造成嚴重后果的,相關行為人應按照徇私舞弊或者濫用職權罪及相關行為的犯罪預備或者未遂追究責任,未構成犯罪的,應當給予一定的行政處罰。
偵查階段,最容易出現刑訊逼供或者暴力取證的行為,如果偵查人員刑訊逼供行為或者暴力取證行為是關乎犯罪嫌疑人較長時間自由刑或者生命刑,那么主觀就是具有故意傷害(錯案導致的牢獄之災對于當事人是身體、心靈和名譽的傷害)或者故意殺人的意圖,因為刑訊逼供者或者暴力取證者明知道非法獲取的證據可能會使法院判決當事人死刑或者較長自由刑,仍采取積極的態度獲取,對于犯罪結果持放任的態度,應當是間接故意,所以就定罪來看,是刑訊逼供罪(或暴力取證罪)與徇私枉法罪與故意傷害(殺人)罪的想象競合犯,從一重罪處罰,故在通過刑訊逼供而致使當事人被判死刑的情況,刑訊逼供者應當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
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可能存在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以相應的罪行規制。
審判階段,刑事錯案中的法律后果通常是自由刑的嚴重失當判決或者生命刑的錯誤判決,其中自由刑失當可能是量刑畸輕或者畸重,法官可能成立枉法裁判罪。
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司法工作人員違反法定程序或者原則的行為,這也是導致錯案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司法工作人員還應構成玩忽職守罪,并與上述可能構成的犯罪成立想象競合,從一重罪處斷。另外我們也應當重視司法腐敗問題,各階段的司法工作人員在每個司法過程中,還可能存在收受賄賂的情況,構成受賄罪,筆者認為,從國內反腐的高壓態勢來看,更適合消極的一般預防角度,宜采取數罪并發的原則,同時起到對于其他司法工作人員教育感化的效果。
司法干預的存在也是一個原因。雖然目前有了司法干預的記錄制度來扼制司法干預,但是我們應當知道司法干預還是可能存在的,這也是造成司法冤案或者量刑嚴重失當的原因之一,但是就司法工作人員本身來看,并非沒有拒絕司法干預的方式,所以如果由于司法干預而導致的司法錯案,相關司法人員同樣可能成立如濫用職權罪,枉法裁判罪等等。
司法主體雖然有構成犯罪的可能,但是也不是錯案的司法主體都應該入罪。這里就需要討論阻卻事由的情況。
有關人員故意制造偽證、誣告陷害導致刑事錯案的發生,司法工作人員可能會被誤導而進入錯誤的司法程序,在這個過程的初始階段,對于司法工作人員本身對于自身行為的違法性認識不足,且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所以在審判階段之前,理應阻卻責任而不構成犯罪。但是如果不幸進入了最后量刑階段,應當秉持“疑罪從無”原則,如果還是做了有罪判決,我們對于司法工作人員的期待可能性應當會有所增加。
公民因自己本身故意的行為導致錯案的發生,如代人受過、自愿代人受罰等情況,則公民自身對于自己行為具有危險的認識并接受剝奪自由乃至生命的危險,具有接收危險的意圖,故阻卻違法。公民同時幫助他人一起欺騙司法機關,使司法機關陷入錯誤的認識,適用錯誤的法律,故雖然成立錯案,但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同樣不構成犯罪。
[ 注 釋 ]
①如果死者的骨灰處理選擇了海葬等方式,無法恢復原狀.
[1]張明楷,著.刑法學(第5版).法律出版社,2016.7.
[2]陳光中,主編.刑事訴訟法(第6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
[3]姚劍.刑事錯案責任追究應厘清構成要素.江蘇法制報,2015-6-23.
[4]劉桂明.冤案錯案究竟是什么.人民法院報,2015-3-21.
樊江濤(1990-),男,陜西西安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
D
A
1006-0049-(2017)10-02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