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環(huán) 解修東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000
?
基層鄉(xiāng)村的故事
——重慶農民人生經(jīng)歷剪影
張玉環(huán)*解修東*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三農問題”歷來被黨和政府所重視,因此我們必須對農村和農民有深入的了解。筆者深入重慶和臨沂的農村通過訪談的形式展開調研,著重了解農民的真實人生經(jīng)歷,并從他們的經(jīng)歷中窺探農村的發(fā)展變遷及現(xiàn)狀。古稀之年的冷爺爺所處的重慶農村是較為典型的空心村,本文通過對冷爺爺?shù)脑L談展現(xiàn)了城市化沖擊下西部空心村青壯年流失、老幼婦孺留守的現(xiàn)狀。退休不久的解先生所處的臨沂農村是市場化的農村,本文通過對解先生的訪談展現(xiàn)了東部農村的變遷及現(xiàn)狀。兩位老人都飽經(jīng)歲月洗禮,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都折射出了農村的時代變遷,而通過他們兩人的對比也可以展現(xiàn)出我國東西部的差異,這些都是本文要展示給讀者的。
城鎮(zhèn)化;農村變遷;農村老人;農村現(xiàn)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分工明確化,不同職業(yè)類型出現(xiàn)。本文針對重慶朝陽村、臨沂東朱崔村以訪談的形式進行調研,了解村民真實人生歷程。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重慶年輕人走出農村,外出打工成為現(xiàn)代農民工;身處農村的老人留守于空心村,從事以農業(yè)為主,非農業(yè)為輔的生活方式。
朝陽村是一個空心村,大部分年輕力壯者外出打工,家庭收入來源于外出打工者。村里剩下的老人、婦女和孩子,日暈而出、日落而息,種地或者干一些技術活補貼家用。村子是一個空心村,但到處可見的是四、五層的樓房,是外出打工者為自己日后養(yǎng)老所建的樓房。這些樓房外部裝修精美,內部家具齊全,但只有兩三個房間內可用。我們支教之余,會與周圍的村民聊聊天,了解他們的經(jīng)歷,從其人生歷程以及歷史環(huán)境下探究職業(yè)發(fā)展狀況。
支教樓房隔壁是一幢精美的樓房,樓房后有一個破舊的木房子,有一位老人在破房子里做飯、吃飯,生活。這位老人叫做冷天學,是重慶市彭水縣靛水鄉(xiāng)朝陽村的一位老木匠,現(xiàn)已71歲。
冷天學是留守村莊一位典型的老人代表,1945年出生,苗族,職業(yè)是農民,木匠為輔。小學時剛好趕上大煉鋼鐵,耽誤了讀書;11、12歲時才開始念書,每天走兩、三個小時去鄉(xiāng)里念書。在17、18歲種莊稼閑暇時,他看老一輩木匠做木匠活,其有了興趣,自己開始動手干活。30歲后自己建了現(xiàn)在居住的木房子。2015年,70歲的冷天學跟隨村里十幾個木匠去貴州做了半年的活,到2016年7月為止工資仍然沒有結清。
(一)榮譽之家仍是農民
冷天學兩歲多時,其父親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幫國家打了八年仗,后回到家中,國家會定期給其軍人補貼。冷天學的爸爸曾經(jīng)被毛澤東接見過,榮獲兩枚榮譽勛章,成為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村莊的驕傲。他一直將這兩枚榮譽勛章珍藏,我們采訪時,專門給我們展示。雖然其父親獲得了軍功的榮譽,卻沒有改變一家人種地為生的命運。他的爸爸從接受勛章回來之后,和自己的老伴以種地為生,兩人身體狀況較好,八十多歲才去世。
(二)“留守”大山七十余載
1958年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村莊、學校都響應國家號召,帶動村民、學生和老師從事大煉鋼鐵。村民不再辛苦地去種地,老師不再去認真?zhèn)湔n上課,學生去學校的目的就是從事生產勞動、砸鐵、燒鋼。當時,農村人上升渠道只有升學和參軍。一旦政治運動滲入到這兩個渠道時,升學被阻塞,農民無法改變命運。他的童年是在大煉鋼鐵時期度過的,沒有時間、沒有意識看書,也沒有機會讀書改變命運,走出大山。
(三)以興趣謀生
17、18歲種莊稼閑暇時,他看老一輩木匠做活,對木匠產生興趣,自己嘗試做活。他之所以學習是因為村子有木匠工藝的傳統(tǒng)和對此的敏感度和能力。早些年,他種莊稼養(yǎng)活一家人,做木匠是一種興趣,可以賺取額外的收入。改革開放前,他沒有走出重慶彭水縣;改革開放后,他五十多歲了,即便出去也難以找到穩(wěn)定的工作,因此選擇留守農村。去年聽村里年輕木匠說在貴州有一個活,召集該村中十幾個木匠,前往貴州干了一個月的活,工資一天一百五十元錢。到2016年夏天仍未收到工資。但冷天學對人、社會充滿信任,沒有透露出任何的質疑與憂慮。
(四)孝順的子女
冷天學有兩兒一女,女兒在縣城居住,是一位家庭婦女,其丈夫是一名教師;大兒子初中學歷,在彭水縣最大的電力公司上班,工資較低,但福利待遇好,在縣城租房子住。冷天學家后的精美樓房,是大兒子蓋的,價值大約七八十萬,外觀、裝修精美、整潔。小兒子是在外地打工,前三年,他每年都會在小兒子那住六個月,小兒子會帶他到處旅游。平時播種、耕地、灑水以及收獲糧食都是大兒子回來幫著冷天學做農活。村里邊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會有105元的補貼,他用來買煙酒吃。冷天學的子女們發(fā)展比較好,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至今沒有分家。在縣城居住的子女,每周會回村里探望他,一起吃團圓飯或將他接到縣城住幾天。
(五)貧窮下的腐敗
當我們詢問當?shù)卮逦欠衲軌蚬幚硎虑闀r,他對村里干部公正處事存在疑問。他講起了三件事。其一,某人是精準扶貧的幫扶負責人,屬于縣鄉(xiāng)之間的聯(lián)絡人,官位比較大。他的一個親戚死了兩年,但是名字連續(xù)兩年出現(xiàn)在貧困戶的名單上。其二,冷天學提到國家對村莊修公路、改善水資源等幫扶的錢沒有落實下來,路還是那樣的路,水還是那樣的水,很多錢在以層層傳遞時被官員貪污掉了。其三,一部分干部的親戚利用自己的私權,報備貧困戶。一個官員是否做得好,老百姓說的話才能夠反映出官員的業(yè)績。人人都說其貪污腐敗,仍在其官位上,那就是政府的監(jiān)督力度不足以及村民向上反應的渠道堵塞的原因。
(六)悠閑的養(yǎng)老
冷天學閑來無事常在村里閑逛,擺擺“龍門陣”,下山趕集大多也靠雙腳,七十多歲的身體還是那么硬朗。平時會喝點酒,偶爾抽點自己卷的煙。對于村子里的百態(tài),無論家常抑或政事,冷天學也皆明了。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能夠在農村中參加社會實踐,去深入挖掘中國農村的社會生活,這對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來說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通過和村里的人聊天,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農村以及該農村各行各業(yè)的人,他們的經(jīng)歷讓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還豐富許多工作經(jīng)驗,使自己的認識和理論水平也明顯有了很大提高,使我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受益良多。
張玉環(huán)(1996-),女,漢族,山東人,江南大學,本科在讀;解修東(1996-),男,漢族,山東人,江南大學,本科在讀。
I
A
1006-0049-(2017)10-0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