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月詩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88
?
我國刑法中“危害結果”的定義探究
杞月詩*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88
刑法理論通行的危害結果的定義里危害結果與犯罪客體、與危害行為這兩組概念含混不清。危害結果作為犯罪構成的選擇性要件,并不涵蓋僅具有發生可能性的危害結果。刑法中的危害結果應定義為:法定的某種犯罪所要求的危害行為作用于犯罪對象,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形成現實化的物質性損害的后果狀態。
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犯罪客體
我國學界尚未就危害結果的概念達成一致,有四種主流觀點:1、危害結果有廣義、狹義之分,前者指危害行為引發的一切危害后果,后者指侵害某罪的犯罪客體而生發的直接危害后果;2、危害結果是由危害行為作用于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引發的現實危險;3、危害結果為危害行為使刑法所保護法益受損的具體侵害事實;4、危害結果是犯罪行為使受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有受損之虞或切實受到的一定損害。
這些觀點的微妙差別緣于學界對危害結果與犯罪客體、與危害行為的關系及危害結果的范圍是否囊括現實危險或可能損害的理解有所不同。要科學定義危害結果,就需縷析這些關系。
(一)危害結果反映了危害行為使為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受損的客觀事實。結合我國刑法的因果關系論,危害結果是危害行為的必然后果,有危害行為則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必受侵害,所以危害結果能夠反映出危害行為的社會危險性及其程度。
(二)危害結果是某種后果狀態,由為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經危害行為受損后形成。有幾層含義:第一,是由危害行為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的這種后果狀態,否則不能稱為危害結果;第二,這種最后狀態明顯區別于事物的原初狀態,如故意殺人形成死亡的后果狀態,與死者活著時明顯二致,這種無生命跡象的死亡狀態即故意殺人罪的危害結果。倘若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經危害行為侵害但卻未產生后果促成原始狀態的改變,則不視為造成了危害結果;第三,每種具體的犯罪罪名均有其要求的特定的危害結果。但往往存在著特殊情形:危害行為沒能達到形成某種犯罪所要求的相應危害結果的該當程度,而是引起了或輕于或重于該罪相應危害結果的后果,如故意殺人卻只造成受害人重傷的情形,其結果便是故意殺人罪所相對應的死亡結果之外的犯罪后果,而這些也是危害結果。之所以要明確分辨是某種犯罪要求的特定的危害結果還是其以外的危害結果,就是因為這對犯罪者的定罪量刑有重要意義。
(三)危害結果是一種物質性實害后果。有觀點認為,物質性、非物質性損害結果都屬危害結果,繼而所有犯罪都有危害結果。其實這種認識非常不妥:1、與實際不符,現實中很多犯罪明顯未產生任何損害后果,如開槍殺人未遂,雖實施了犯罪行為但并無損害;2、諸如因果關系的、結果犯的、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中本預期的等等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危害結果,皆是指有形性的物質實害后果;3、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危害結果自然能折射出犯罪行為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受損的事實及其損害程度,故其不包括非物質性損害,因為非物質性損害結果雖然本身也能某種程度上彰顯犯罪行為使社會關受損的事實,但其屬非直觀認識,因不可量化、具化而無法揭示損害程度。其次,危害結果只能是一種實害后果或現實危險,而非危害行為可能造成的某種危險狀態。第一、危害結果通常表現為已經實際發生的某種損害事實,而危險狀態通常僅停留在有發生實際損害后果可能的層面,損害可能性與危害后果的實際實現相差甚遠;第二、危險狀態的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因其難以量化評定,故不具備危害結果本應附帶的評價機能;第三、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危險犯與實害犯概念相對應,二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造成了實際的損害結果。我們知道危險犯是未產生實際損害結果的犯罪,那么相應地,危險狀態就不應屬于本來意義上的危害結果。
(四)危害結果是犯罪構成的選擇性要件。危害結果的概念明顯區別于犯罪客體,后者反映的是危害行為對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有所侵害,而前者則表明這種侵害所具化的損害后果,有侵害不必然有損害后果,如開槍故意殺人未遂的犯罪行為雖然侵害了人的生命權,與刑法保護正常社會關系的理念背道而馳,但并不具備致使他人死亡的損害后果,因此不難發現危害行為的實施不必然導致危害結果。其次危害結果不屬于能夠決定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必備要素。實踐案例中,有些犯罪行為并未造成危害結果,但因其行為本身具備為刑法所規制的社會危害性,所以理論上一概應受到刑罰的處罰。如開槍殺人未遂雖沒有產生實際性的損害后果,但仍應受到刑法的批判。故而危害行為的實行是構成犯罪的前提,但沒有危害結果,并不影響一些犯罪的成立。
綜上所述,危害結果應當定義為:法定的某種犯罪所要求的危害行為作用于犯罪對象,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形成現實化的物質性損害的后果狀態。
[1]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聶慧蘋.論危害結果在犯罪構成體系中的地位與功能[J].當代法學,2011(04).
[3]彭文華.危害結果概念:反思與重構[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08).
杞月詩(1996-),女,漢族,湖北十堰人,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
D
A
1006-0049-(2017)10-0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