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婧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品部,重慶 400015
?
“女郎”有“女兒”義小考
楊 婧*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品部,重慶 400015
《漢語大詞典》“女郎”一詞解釋為“年輕女子”,本文從晉代義熙十年(長壽王二年)所立的《高句麗好太王碑》以及其他傳世文獻中得到證據,認為“女郎”還有“女兒”義,《漢語大詞典》未收該義項,應予補正。
女郎;年輕女子;女兒
《漢語大字典》第六冊3770頁,“郎”字條,釋“郎”為青少年男子的通稱。《漢語大詞典》第4冊260頁“女郎”條,釋為“年輕女子”。書證是《南齊書·文學·賈淵》:“孝武世,青州人發古冢,銘云:‘青州世子,東海女郎。’”《樂府詩集·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右一女郎,才及笄耳。”
以上解釋都沒有問題。只是除了“年輕女子”義之外,我們在晉代義熙十年(公元414年)所立著名碑刻《高句麗好太王碑》中①,發現“女郎”一詞還有“女兒”這一新義。碑文中說:“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駕,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
此碑由好太王之子長壽王所立,主要記述了有關高句麗起源及建國的神話傳說,以及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的戰爭功績,其部分故事內容與中國商、周先祖的降生傳說相近。《魏書·高句麗傳》、《三國史記·高句驪紀》、《朝鮮舊三國史·東明王本紀》、《清太祖武皇帝實錄》②對此傳說皆有記載,內容大同小異。其中,《魏書·高句麗傳》說:“高句麗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又“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將此文與碑銘相對照,碑文作“母河伯女郎”,史傳作“河伯女”,可知“女郎”即“女”,義為“女兒”。
除了碑刻文獻之外,還可以從不少傳世文獻的記載中獲得“女郎”有女兒”義的用例。例如:
1.尊府君不以仆門鄙陋,近得書,為君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便敕內:“盧郎已來,可令女郎妝嚴。”(《搜神記》卷十六《盧充幽婚》)
2.華城門夫人者,魏故司空涿郡盧公女也,得疾,連年不差。華家時居西城下南纏里中,三廄在其東南。輅卜當有師從東方來,自言能治,便聽使之,必得其力。后無何,有南征廄騶,當充甲卒,來詣盧公,占能治女郎。(《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
3.三年春,賊勢已逼,或勸減小弱以避之,乃遣第四女、第三兒夜出。既而召僚屬共論之,咸曰:“女郎出嫁之女,郎君小未勝兵,留之無益,去復何損。”(《魏書·崔楷傳》)
4.班乃入閣拜謁,主為設食,語班曰:“欲見君,無他,欲附書與女婿耳。”班問:“女郎何在?”曰:“女為河伯婦。”(《搜神記》卷四《胡母班》)
5.……饑虛甚困。顧盱食飲。無可得者。徘徊之頃。主人女郎擔米一斗。盛著坩中……(《勸發菩提心集》卷中《受戒得益門》)
6.東海大神三女郎療丁有神方,以藥涂此瘡必使丁公死,丁母亡,丁男丁女自受殃,星滅即愈大吉良,過時不去拔送北方急急如律令……(《千金翼方》卷二十九《禁瘡腫第九》)
再回過頭來看《漢語大詞典》所引《南齊書·賈淵傳》的一條書證。我們把文句引長一點,“宋孝武時,青州人發古冢,銘云:‘青州世子,東海女郎。’……希鏡對曰:‘此是司馬越女嫁茍晞兒。’”
《漢語大詞典》于“世子”條,解釋為:“太子,帝王和諸侯的嫡長子。”《公羊傳·僖公五年》:“世子,貴也。世子猶世世子也。”陳立義疏:“《白虎通·爵》篇云:‘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絕也……明當世世父位也。’”借由其書證也可明確“世子”的含義,如《南史·隱逸傳上·周續之》:“武帝北討,世子居守,迎續之館于安樂寺。延入講禮。”《三國演義》第三三回:“操至紹府門下,問曰:‘誰曾入此門來?’守將對曰:‘世子在內。’操喚出責之。”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張耕煙,嘉興人,云南江川縣知縣,偽周時教授諸世子。”據清制,親王的嫡子得封為世子。
那么“女郎”該是什么意義呢?我們知道,古人行文多追求句式整飭,講究語句的對稱平衡。文中“世子”與“女郎”對舉成文。“世子”為“太子”,則《南齊書·賈淵傳》“青州世子,東海女郎”中的“女郎”便應是“女兒”之義無疑。由此可見,《漢語大詞典》以該條用例解釋“女郎”為“年輕女子”義,明顯有誤。書證與釋義不符的原因,除了沒有細審例句文義之外,還與遺漏“女郎”的“女兒”義有直接關系。因此《漢語大詞典》“女郎”條應補義項,改例句。
[ 注 釋 ]
①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M].線裝書局,2008.
②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原刊《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8:1-23.
[1]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5.
[2]宗福邦,等.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4]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楊婧(1982-),女,重慶人,碩士,中級職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碑刻語言文字研究。
G
A
1006-0049-(2017)10-02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