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瑤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淺談大提琴演奏中影響音準的幾個要素
楊夢瑤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音準”是每個學習音樂的人都會接觸到的問題,不管是器樂還是聲樂,尤其是弦樂,大提琴是弦樂,只要拉琴就會不停的碰到音準問題,也要不停的解決音準問題。音準是詮釋作品的最基本條件,也是最直觀的感受和判斷演奏者演奏水準的標準之一。音準的訓練在學習大提琴的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必須解決和把握的問題。
大提琴演奏;構造;音準;演奏技巧;運弓
手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常把位,一種是拇指把位。所以筆者分別介紹兩種手型對音準的影響。雖然在演奏時左手會一直不停地運動或是變換把位,但是有一種很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保持正確手型。
(一)正常把位
在演奏中不管是正常把位還是拇指把位手型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演奏中根據樂曲的需要、難度以及音與音之間的關系,手型也隨著這些變化不斷地調整和改變。不管如何變化,最基本的手型是不會變的。正確的手型是左手臂自然的抬起放在琴頸的把位上,手臂抬起的角度約為30度。手掌和小臂保持平行,大致在一條直線上,手中就像是握了一個乒乓球的感覺,呈半握狀。而且手背并不是直勾勾的要稍微鼓起來。大拇指自然彎曲的靠在琴頸下方,它的對應位置是琴頸前方的一指與二指之間,琴頸前方的四指自然的垂直的放在紙板上呈直線型。在樂曲需要使用大把位的時候,大拇指也可以向三指的位置移動,對音準的把握和控制會有一定的幫助,也會使整個手掌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是四個手指白準位置并可以自由移動,更可以自由的換把位。大拇指雖然在自然把位上沒有觸弦,但是大拇指的作用是很大的,假如大拇指僵硬形成了習慣,以后會很難改正過來,演奏和練習久了會造成手指的不靈活甚至是酸痛。
(二)拇指把位
拇指把位顧名思義大拇指肯定會使用在琴弦上,拇指的功能是能和中指一起使用,以增加手心部位的力量,從而起到控制音準的作用;同時它也會幫助四指中兩個指間力量相對來說要薄弱點的無名指和小指。在低把位的時候琴頸可以說是手型的一個可靠地支點。而當使用拇指把位時,大拇指會放松呈半圓形移動,會繞過琴頸跨上至琴弦的位置,很多人會感到恐懼和害怕,所以克服心里上的恐懼是一定要能做到的。其實拇指把位就像是使用其他手指一樣,只是我們剛接觸時會不知所措,被它的位置和特殊給嚇到,但是只要我們掌握好也會使用起來想正常把位一樣方便,而且學習拇指把位也是必須會接觸到的,有是甚至是學琴早期就會遇到。
通過實踐總結:手型的不正確和變換會導致音準的問題出現,而在具體點就是指距和觸弦點有問題。一指二指之間的距離偏寬、偏窄或者二指三指、三指四指之間的距離偏寬、偏窄都會造成音準的偏高偏低,一指的擺放位置偏上或偏下會直接影響到整個音階的音準。一指的觸弦點一定要是正面,四指要撐開,而整個手的重心稍微側向四指。切記手一定要放松,這種練習配合正確的左手上弦觸弦要領會解決手型帶來的音準問題。
換把是初學時都有的普遍問題,而且也是學習弦樂器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大提琴的換把比較難掌握,因為它的紙板是比較長的,所以把位相對來說會較難掌握,在大提琴的演奏中如果想在一個把位上演奏五個音不包括空弦的話就要使用大把位,不然就要接觸換把,我記得我剛接觸換把的時候心里是開心的,因為自己的感覺就像是學琴從一個階段步入了另一個階段,但是同時也會擔心,如果換不到把位換把換不好是不是學琴就無法繼續下去,但真正經歷過后,其實換把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困難。換把的主要動作并不是大家片面的理解是手上的動作,其實它是肩的一個先行動作。換把整個過程是由身體的背部帶動、肩的先行、手臂的放松以及左手和手指的準確到位,左手換把時提前想到有肩的先行動作和沒有想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要求連續、合拍、靈活。換把的直接影響就是音準,換把的好還是不好音準會準確的告訴我們。換把位是會經常致使音準不行,因為在換把的時候手指很難保持手型不變,畢竟是一個較大幅度的移動,所以在換把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地分析它的規律。找到關鍵點帶動整個手的移動和確保手指的準確到位,特別在換把位的時候要注意考慮肩部的先行動作,但是要保持平常心態放輕松,手型的改變也很重要動作不要太大,不要過于突兀在換把前就提前在手的動作上做好準備(這個很關鍵)輕柔一些會好一點(輕柔不是說按弦不穩)虎口處不要太緊,最重要的還是多練習。換把時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的運動對音準都有一定的影響。
揉弦是學習大提琴中左手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一種特殊技巧,又叫顫音,它們是手指手臂的顫動和手指緊張于放松的運動揉弦訓練好了,會給演奏者的演奏帶來意想不到的感覺,假如這個技能沒有做到位它的存在也會給演奏帶來顛覆的效果,筆者認為揉弦的學習應該早點開始,因為揉弦的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想要掌握揉弦這個技巧剛開始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要很好的運用更難揉弦的核心在于組成揉弦的各種運動,主要包括三部分:手指的緊張與放松的運動、手腕顫動、手臂顫動。揉弦要做到:順弦揉、關節順、有音波、能調控。首先,手腕應既能向前也能向后,保持在中間的位置,這樣才能控制揉弦的頻率和顫抖;其次應注意揉弦的連接,注意中指關節和手臂的放松;最后,要左右手相互結合,使發出的聲音更具有修飾性和表現力。學生在起初學習揉弦時可能會因手掌上下晃動造成音準會有一定偏差,因為揉弦時按弦的手指是不能亂動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揉弦時手指按弦要既穩定又放松。做到這樣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揉弦時要學會對各個手指進行控制,手一定要放松,不能有任何僵硬、緊張的感覺。大拇指也一定要保持放松不可以僵硬更不可以頂住琴頸。
揉弦是一項相對自由的技能,可以隨意根據自身的情感和喜好在演奏時加入為演奏增添色彩,但是揉弦的時候要注意頻率振幅的大小,因為揉弦過度或者偏弱都有可能會造成音準問題。所以在揉弦時我們要控制和把握幅度的大小,也要保持手的放松,按弦時其他手指也不能高高翹起,因為在手指力量薄弱的手指揉弦時其它手指可以助其一指之力。
揉弦對音準的修正還有一定的作用,當我們發現音準不是特別正確的時候,可以通過揉弦和手腕的調節來對音準進行一定的調整。
在大提琴的學習和演奏中,我們很容易忽視保留指這項技能,因為大提琴的把位是有規律分布的,它的四根琴弦的音高是五度的關系、音與音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筆者記得在學習的時候老師將保留指單獨作為一個技能來教的,因為保留指是一項基本的也是較為常用的技能,所謂的保留指就是左手手指在演奏時因為接下來要演奏的譜子可以暫時的不用抬起移動,保持在上一個位置不動,直到需要抬起時再抬起離開。也可以是,在演奏時,根據作品的需要,當手指保留的時候去構其他同把位,但是不位移的音的時候,當我前面的音準是正確的而且手指保留的很好的話,那么接下來出現的同樣的音就必然是準的。這個動作實際上也是對音準的保留,因為在演奏時有可能那個音在一段旋律里會經常使用,但是由于手指的移動手型的變化或者是觸點發力點的不同都有可能會造成音準的偏差。所以在演奏時可以適當地對一些音做一些保留指,是可以解決一部分因為手指手型變化影響的音準問題,而且適當地減少左手的多余運動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右手的運弓上同樣可以協調右手運弓。
大提琴的學習是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在學習的時候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音準問題一樣伴隨著自己的學習生涯。但是遇到音準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對大提琴的一些相關研究材料的梳理和歸納以及自己的反復對比與練習,我們可以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后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應該理性的積極的去面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捷徑,勤加練習,堅持不懈。因為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是簡單地一帆風順的,如果我們把它分析透徹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一樣可以順利的進行。
[1] 周北海.大提琴演奏技法分析[J].小演奏家,2005,10:48-49.
[2] 劉洋.大提琴的演奏情緒與演奏心理[J].藝術評論,2007,10:97.
[3] 程晉樂.如何解決大提琴的發音問題[J].2008,09:118.
[4] 胡國堯.大提琴演奏實用教程[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