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鈺佳
(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湖南 長沙 410100)
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風格的表現
——以孫以強鋼琴曲《春舞》為例
伍鈺佳
(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湖南 長沙 410100)
《春舞》這首鋼琴曲目前在教學中使用比較頻繁,是一首深受大家喜愛的一首樂曲。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對這首曲子的旋律、和聲、織體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這對于更深層次地認識這首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春舞》;旋律;和聲;織體;民族風格
鋼琴雖然在西方音樂史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但傳入到我們國家不過是百余年而已。而鋼琴與中國的情緣,則真正始于中國自己的鋼琴音樂創作。這首作品是孫以強先生于1980年所創作的杰作,它描述的是我國新疆地區維吾爾族人民勞動、生活的場景。新疆地處我國西部,自古以來就是中西交通要道,是中國民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從唐代起新疆就是中外音樂交融的前站,它的音樂融合了阿拉伯、波斯、印度、俄羅斯等地區的音樂特征,后來慢慢地形成了現代維吾爾族的音樂文化。孫以強在創作這首樂曲時,正是大量吸收了維吾爾族音樂的特征,把浪漫派與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交融到了一起,創作出一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優秀中國鋼琴作品。
(一)民族特性音程的運用
在這首作品中將增二度、四五度等作為構成旋律線條的基礎音程,使旋律的音調更具有民族色彩。例如在下面的旋律中,f—升g和降b—升c兩個增二度音程的出現,一下就使旋律聽起來明顯具有了新疆維吾爾族異域風情的音樂特點。
例如:

又如在第110-113小節的旋律中,出現了降D和降G音,在這里作者使用了調式重疊的創作手法,這一旋律的特點也有著典型的新疆民族音樂的風格特征。
(二)民族旋律結構的形態運用
雙手交替彈奏長琶音上行或下行的這種彈奏法,在中國鋼琴樂曲中經常使用,而在國外的作品中極少使用。在中國作品中常常用來模擬民族樂器古箏發出的聲音。在這首樂曲中,作曲家也使用了這種彈奏的手段,旋律采用了升g和聲小調,加上新疆旋律的特點增二度,以及這種同樣音符在不同區域的重復結構,再加上彈奏時雙手交替模仿古箏彈奏聲音的演奏特色,使音樂表現風格更具民族特色。例如樂譜的71小節。
(三)中西結合的擴展變化
四音音列的運用充滿了新疆的民族音樂特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在下列的例子中,由音階形式向下進行的旋律,建立在d和聲小調上面,這一樂句里和聲小調升c和變化音升g,使音階出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把十二音技法和中國民族音調結合起來,準確地表現出音樂的意境。例如67至70小節。
(四)裝飾音的使用
在樂曲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波音,運用這種創作手法,其實也是為了更加突出民族性的特點,起到模仿民族彈撥樂器演奏發出的聲音效果。總所周知新疆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們的民族樂器中,有很多民族彈撥樂器,例如,都塔爾、熱瓦埔、彈布爾等,因此作者也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和體現作品的民族風格。
和弦的運用:在這首樂曲《春舞》中,作曲家為了能增加維吾爾族的民間音樂特色,體現出獨特的韻味,在運用傳統的和聲功能基礎上又將民族色彩的和聲與之相融合,有意淡化了和聲三度疊置的特點,使西方傳統的功能和弦效果削弱。為了達到新的和弦效果,作曲家把七級和弦中的七度音轉為二度音來演奏,并未將之解決。其目的在于制造出二度音程的不協和感,這個二度的寫作手法卻是中國樂曲與西方樂曲最大不同點,是西方和聲體系所不能體現的。
除了非三度疊置的和弦,作者也使用了傳統和弦的三度疊置的使用,例如在下列的樂譜中,作者運用了三度疊置的和弦,而且還使用了小七和弦,使和聲效果頓時柔和了許多,這樣使得樂曲更具民族性。
例如:

強位置的四六和弦;在作品的第158-164小節雙手八度音程與和弦交織的托卡塔式的手法,不斷地將音樂推進,然后使用了一個屬功能和下屬功能的和弦相互交織成兩個極不和諧的復和弦,用震音的演奏技巧來表現音樂的向前推進。力度此時變成了三個fff,停留在G大調的屬四六和旋上。這一寫作技巧凸顯了民族音樂的特性。在民族音調中,運用最多的就是Ⅰ、Ⅲ、Ⅴ、Ⅵ級和弦,這些和弦帶有強烈的民族風格,是音樂民族風格的標志。在這首樂曲中也運用了許多Ⅵ級和弦。西方古典和聲中是不會在強拍上運用四六和弦的,而該曲為了保留民族特色,運用了四六和弦,這樣就強調了Ⅵ級音,也就是民族調式的特點,整首樂曲在和聲方面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運用了古典和聲的原則。
四、五度結構的和聲:以四度、五度音程為基礎而形成的和聲,是民族音樂作品獨特的體現。作曲家在樂曲中運用了含四度、五度民族特色的和聲音程,極好地描繪出春天的早晨一派安靜、祥和的空靈意境,令人無限遐想。例如42至43小節及74至77小節。
(一)典型民族節奏的織體
1、切分節奏始終貫穿于全曲中,這種帶有維吾爾族特點的節奏型使樂曲更加顯示出舞曲的風格,也是獨有的新疆手鼓的節奏。這種織體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的民族特色。
2、馬蹄聲的節奏
這種八十六的節奏組合在整個樂曲中始終貫穿出現,它的表現特點就像奔馳在草原上的馬蹄聲一樣,表現出新疆的牧民們熱愛生活、享受豐收美景的快樂心情。
(二)寫意中國風的織體處理
中國的文學藝術特別重視情景交融、意韻深遠、借景抒情,對“遠、虛、淡、靜”等的寫意中國風的意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1、在下列譜例中,作者在譜面上標出了宣敘調的表情術語。它是緊接著前面高亢、激昂帶有三個fff的旋律后而出現的音樂。旋律的力度在這時突然轉為pp的很弱,這時的音樂突然安靜了下來,然后旋律再次出現了增二度新疆風格的民族特色,而琶音的運用展現出民族彈撥樂器發出的清脆的聲音,表現了寫意中國風的那種空靈、自由、飄渺的音樂意境。
例如:

2、最后的結束句停在了主和弦D音的位置,給人以終止的感覺。但是作者偏偏又增加了一個和弦作為補充小節,這種和弦稱為避卡迪三度。這個帶有置換和弦的復合三和弦,在三個PPP的力度上結束。其實它的演奏效果是在模仿新疆彈撥樂器彈奏時發出叮叮咚咚的音響效果,使整個樂曲感覺就像是伴著駝鈴聲漸漸消失在遠方的天邊,明亮而耐人尋味。音樂在這時嘎然停住了,留給人們的是回味無窮的思緒,更加突出了寫意中國風的意境效果。
鋼琴樂曲《春舞》的創作,來源于民族生活的靈感,也表現了民族音樂所獨有的特色。在中國風格的音樂創作中,只要是從旋律、和聲、織體等方面來表現,緊緊抓住中國風格的這些音樂表現元素,勇于探索,那么中國風格的音樂作品必將獲得無限勃勃生機,使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走向世界。
[1] 興德米特 著,羅忠镕 譯.作曲技法.
[2] 劉正維.我國民間音樂的調式體系與調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