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靖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在當今國情形勢下,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草根民眾對傳統文化的推崇備至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傳統音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國人回溯文化根脈的重要路徑。然而,目前高校音樂專業的入學考試與教學基本上是在西方音樂訓練規則的基礎上進行,傳統音樂的授課基本是浮于表層的照本宣科,因此高校音樂專業的傳統音樂學習迫不及待,通過傳統音樂的教學傳播,為更多有傳統文化訴求的人們帶來更為準確的回饋,實現自身的傳統文化價值回歸。
當下,高校音樂專業傳統音樂的教學一般開設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史論性質的中國音樂史兩門課程。這是普及介紹中國傳統音樂的“兩扇窗口”。
民族民間音樂課時一般是一年,教案無論參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 還是中央音樂學院周青青編著的《中國民間音樂概論》都是以民間音樂的五大類為教學內容,分別是民歌、歌舞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和民族器樂。由于五大類的內容繁多,在教學過程中,基本是以介紹為主,授課模式常常是老師“一言堂”,中間穿插一些音響資料或者視頻資料的播放,學生聽課興致索然,大都以玩手機、說悄悄話或是課堂小睡來打發時間。因此民族民間音樂的授課效果自然不理想,加之學生進校之前大多都是接受西方音樂理論體系的訓練,對音色、音準、節奏都有固定量化的概念。隨著學年的遞增,大二、大三都會開設歐洲傳統和聲學、曲式學、配器學等課程,學生會產生民間即缺乏規范系統,西洋音樂理論是更為科學規范的知識體系,因此學生不由自主會進行中西音樂形態諸要素的比較。傳統民歌在演唱方法上是遵循本聲的原生態唱法,比如大別山東部地區的一種山歌,“由于曲調多在高音區活動,演唱時掙得脖頸發紅,其聲猶如蜜蜂鉆入云天,穿過青山,所以叫掙頸紅,亦稱蜜蜂鉆天、山青。”還有陜北信天游、青海甘肅的“花兒”,中低聲的真聲與高音區的純假聲對比鮮明。幾乎所有民歌演唱者在演唱時是憑自身的條件來歌唱,這與經過系統發聲訓練的學院派學生的審美觀有嚴重沖突。導致學生會自動屏蔽民間音樂的相關內容,主動學習看起來更“高大上”的西方音樂理論知識。
中國音樂史的教學是依據幾類影響較大的教材為藍本,教案以時代的變遷為主線。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篇幅龐大,錄入詳細,不僅對史料中音樂部分的詳細介紹與研究,還把很多與音樂有關的藝術形式也做了詳盡的介紹,近乎是一本古代藝術的豐富讀物。金文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相對于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更為緊致,每個朝代分別以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樂器與音樂理論、音樂思想等章節來歸納這個時代的音樂特征。把與音樂相近但沒有關聯的其它藝術形式進行刪除。對每個朝代涌現出新的音樂藝術形態、較著名的音樂思想家、音樂理論的發展等都是介紹的重點。因此音樂史論的上課常常也是走馬觀花,照本宣科。加之中國古代音樂基本上沒有留下什么音響,這讓原本枯燥的課堂更加沉悶。
當然也許有人會提出學習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也是掌握了解傳統音樂的手段,這當然毋庸置疑。然而我們應該看到高校民族樂器的教學逐漸在西化的過程,傳統工尺譜已經基本不使用(除了古琴減字譜),簡譜成為民族樂器廣為流傳的記譜方式,現代創作的獨奏曲自然都采用五線譜記譜方式,這由此產生新的問題:傳統音樂的“骨譜肉腔”被定量化,最具漢民族音樂特色的“帶腔的音”也被固定化,原來音與音之間極具韻味的“搖聲”被有意識的設置。所以民族樂器在各地形成的流派風格,現今統一到學院派教學中被抹去了細節性傳承,傳統的內質在漸漸流失。
中國傳統音樂本是無比豐富的寶庫,我們理應有責任和自信將傳統音樂研究更加透徹,傳講得更加生動,這也是我們需要樹立的一個信念。
高校音樂專業有這個必要建立更為完整的傳統音樂教學體系,首先需從文化相對主義開始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人類學家博厄斯提出的“文化相對主義”是對“歐洲中心主義”的最有力反駁。長年以來人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在文化藝術領域形成人類文化發展需經過從低級到高級進化的過程,高級的音樂藝術形態就是現今西洋音樂理論體系:有著全面科學的記譜體系、有著豐滿的和聲效果、有著精致分明的曲式結構、有著相匹配的演奏(唱)技法、有著幾乎通行的評判原則等等。如果站在這些標準上來審視全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就不會有所謂的低級高級之分。
博厄斯認為“不存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普遍法則,因為每一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每一個民族都有其值得尊重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價值和功能”。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根植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生長出來的一株絢麗的花朵,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審美情趣、精神品質、價值取向都深深滋養著傳統音樂的生成、流播、傳承與發展。所以我們國家的戲曲藝術劇種繁多,眾彩紛呈,在世界戲劇之園中又獨樹一幟,絲毫不遜于西方的歌劇藝術;我們的傳統民族器樂性格鮮明,同種樂器形成的不同流派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藝術呈現都有不同的表達,令人贊嘆。足以讓我們自豪、自信,我們理應由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高校音樂專業的傳統音樂教學要從當下的困境中走出來,除了讓學生認識到傳統音樂的價值所在,幫助學生樹立傳統音樂審美觀,端正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基本態度,要在教學、傳播上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既讓傳統音樂的魅力得以充分彰顯,也讓學生們真正愛上傳統音樂藝術。
傳統音樂的課時應該設置為兩年,第一年主要講授中國傳統音樂形態學。學界認為傳統音樂由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四個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的音樂形態都非常生動鮮活,在人們不同的生活層面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以民間音樂最為豐富,其涵蓋的民歌、歌舞音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和民族器樂廣為流布在中華大地上,各個地區都有為當地人稱道的民間音樂非遺項目。
如果把這些當地非遺項目傳承人(主要是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請進課堂,但不是以講座的形式,而是以口述史的方式講授該項目的歷史淵源、藝術特征、傳承譜系、表演要求等等,邊講邊唱邊演,其效果一定非常可觀。這相比在課堂上對民間音樂五大類泛泛而談更加讓學生記憶深刻,如果再鼓勵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式訪談,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來的論文將會非常生動,進而避免期末考試論文寫作一大抄的現象發生。
以山西太原地區為例,晉劇是流傳于這一帶的主要劇種,即山西中路梆子,也叫中路戲。太原地區的高校要實行傳統音樂中戲曲音樂的學習,這是最好的資源,也可以請謝濤、孫紅麗、栗桂蓮等晉劇名家來就講戲說戲,這些名家從藝數十載有說不盡的故事,這筆寶貴的財富應該成為大家學習的重要資源。
對于那些影響大、受眾廣、藝術含量濃厚的樂種、曲種、歌種,即使不在此高校所在地域,也應在教學中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這類型的傳統音樂一般既有代表曲目(劇目)也有代表人物,無論史料還是現存音像資料都豐厚備至。這類教學設計不難。學生本身也有興趣了解一個曾經耳聞、有影響的藝術事項。比如昆曲、京劇、蘇州評彈、西安鼓樂、新疆木卡姆等。
文人音樂主要包涵古琴音樂和詞調音樂,相對來說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但可以古琴音樂有豐富的音像資料,或者能請到有名的琴家來做講座和舉辦音樂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與學習。詞調音樂以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為最,其自度曲為當今僅存的宋代文人創作的樂譜,可欣賞其中《揚州慢》和《凄涼犯》。宗教音樂主要是道教音樂和佛教音樂,如果能置身于其中境地聆聽仙樂則會有更深的體會,在宗教儀式過程中也能充分理解宗教音樂的功能性。宮廷音樂更多是史論性的記載,教學中略加提及即可。
第二年開設的課程是建立在第一年的廣泛涉獵之上,在有了充分感性體驗之后學生進入理論性的學習必能更加體會深刻,所以如果將中國傳統音樂史學、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和音樂人類學這三門學科綜合性運用于教學中必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這三門課程無需由不同的老師分別講述,教學中不需要過于深刻的理論闡述,只要對這幾門學科的基本學理有所掌握即可,而任何在研究生受過相關基礎學科訓練的老師都可以勝任這一年的教學。需要做的功課是教案必須提前設計好,根據曾經聽過、看過、唱過的唱段內容和風格展開曲種、樂種、劇種的歷史發展介紹,進而樹立該藝術形態的審美鑒賞觀念,建立不同的“耳朵”來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類型。對于傳統音樂的生成原因及發展過程,老師可以引導從人類學的視角來解讀,比如二人臺為什么會出現在山西北部、內蒙古一帶呢?其特色是怎么生成的?老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可查資料、做描述,也可自己演唱,鼓勵參與的學生踴躍獲得平時分,平時分與期末考試的成績掛鉤。
所以,傳統音樂的課堂教學可以更加的豐富多彩,老師把活態的藝術事項請進課堂,學生通過全身心的接觸了解民間音樂的精華,產生新的看法,進而對傳統文化中音樂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么中國傳統音樂在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也就真正有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