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成
(貴陽護理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按照《方案》要求,普通高等學校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將其納入學分管理。音樂教育作為藝術課程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文章以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音樂教育為突破口,試通過開展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音樂教育,有效提升高職學生音樂欣賞水平,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音樂的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感染式的,具有滲透性。音樂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通過音樂教育,從而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提升鑒賞音樂的能力,以此讓學生受到音樂美的熏陶和陶冶,進一步通過了解作曲家生平、創作背景及其音樂內容,分析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積極向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荀子在 《樂論》說:“樂者圣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認為:愛好音樂是人的本能訴求,不同的音樂反映的是不同的情緒和人的心性以及人格,音樂相較其他教育,它能更快地起到教育的作用,更能直接打動人心,音樂是別的教育手段無法替代的。通過中正和緩、近乎于完美的音樂,給予大眾情感鼓舞,引導人們棄惡從善,從而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給人以教化。音樂教育是培養心性的重要途徑,音樂能引導人自然情感的宣泄和抒發,使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從儒家思想看來,音樂是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克服個人內心的欲求,培養優雅的情懷,提高個人的品格操守,便是音樂之美。[1]
高職護理專業具有一定特殊性,護理學生必須經歷臨床實習階段,由學生角色轉變為護理人員的緊張情緒,加上護理臨床實習工作的高負荷量,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壓力長期得不到有效地舒緩和釋放,會產生負能量,出現情緒問題,對臨床工作和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音樂可以有效調節情緒、緩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音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或演繹舒緩唯美的樂曲,讓學生感受音律的美妙柔和,從而平復學生的躁動情緒,學生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心態。音樂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演唱勵志歌曲,釋放學生壓力,通過勵志的歌曲內容增強戰勝挫折的信心,增添克服困難的勇氣。
在醫療關系中,護士作為與患者接觸最多的群體,要給予患者關懷、鼓勵和幫助,使患者信任、獲得安全感,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工作。面對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護理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護士人文關懷素質的培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
孔子在音樂美學思想上指出:“人而不仁,知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認為,音樂應該具備“仁愛”的情懷。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應該貫穿“仁愛”的思想,有助于護理專業學生“仁愛之心”的形成,但是,我們所說的“仁”是一個具有時代精神和時代特質色彩的“仁”,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我們可以將《愛的奉獻》這首歌曲,作為護理專業學生“仁愛之心”培養的歌曲,歌詞中:“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的奉獻》旋律優美、感人,歌詞發人深省。歌曲由兩個樂段組成,音樂時而深沉和緩、時而優美抒情,尤其在高音區,音樂慷慨激昂,帶有傾訴性,富有較強感染力,從而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通過《愛的奉獻》這首歌曲,能夠讓學生具有愛心,學會關愛社會、關懷病人,以此培養護理專業學生“仁愛之心”,從而讓學生形成仁愛的思想。[2]
由于音樂教育有很強的參與性和推廣性,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音樂教育頗受學生的歡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結合素質教育,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用最有效、最直接、最易被接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素質教育、藝術教育,充分發揮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
音樂作品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各時期的音樂作品蘊藏著各具特點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精神,所以音樂教育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通過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內涵。整合音樂作品中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把人文精神貫穿在音樂教學中。例如:欣賞貴州本土民族的音樂作品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保存至今,它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通過強烈的音樂震撼吸引學生,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再通過介紹侗族大歌的起源,使學生了解侗族的人民文化及其精神傳承等,達到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和藝術傳承的目的。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良好的藝術文化氛圍,能夠讓學生沉浸在其中受到藝術的熏陶,學院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如一二·九合唱比賽、校園歌手大賽等,通過演唱紅歌、勵志歌曲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思想教育,培養學生不畏苦難,直面人生的性格。成立各類音樂藝術社團,有助于學生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通過在學校期間的積累,發展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以及素養,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根據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教育部令第13號)、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教體藝廳〔2006〕3號 )精神,開展高職學生音樂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抓好教師這一環節,對于提升教育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造就一批師德高尚、專業過硬的優秀音樂教師,高職學生處在身心發育完善和塑造的關鍵階段,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和道德涵養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通過進修培訓、網絡自學等方式和途徑加強業務能力的培養,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不單單只是學習音樂的專業知識,還要對文學、歷史、哲學有所了解,不斷充實自己,形成整體全面的文化素養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言傳身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去吸引學生,使學生在音樂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音樂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精神糧食,音樂教育對于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形成和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導護理專業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音樂,學習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積極努力,平和的心態,學會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享受生活。這便是高職護理專業音樂教育的人文意義所在。
[1]馬麗.論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人文意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2]武芳英.談音樂鑒賞對于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