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群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農村孩子語言調查的幾點思考*
張彥群**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我國是一個農業方言大國,農村保存著豐富的語言材料,農村語言狀況的調查對我國語言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給農村語言調查過程理出一個頭緒,本文以農村孩子為切入點,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入手,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河南和桂林兩個區域部分農村孩子語言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得出農村語言調查過程中調查對象必須均衡、調查方式必須多樣、調查材料應多角度分析。此外在農村孩子語言認同和語言使用調查的過程中還得到農村孩子語言教學的三點建議:一是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二是進行口語社會實踐、三是設置專門的課堂語言訓練。
農村孩子;語言調查;語言教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城市語言狀況的調查研究逐步繁盛起來,像周薇(2011)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的相關性分析、靳文杰(2014)焦作市城區中學生語言調查、王玲(2010)農民工語言認同與語言使用的關系及機制分析等,而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農村語言狀況的調查研究卻相對少得多,這對我國農村語言的保留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農村人口仍占據總人口的50.32%,這說明農村在我國依然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農村語言狀況的調查研究也顯得必不可少。本文選定農村孩子作為本次語言調查的對象,通過對調查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對農村孩子語言使用狀況、認同狀況調查結果的分析,從語言調查本身和農村中小學語言教學兩個方面提出幾點思考。
農村孩子的語言調查方法和城市其他群體的語言調查方法是十分相似的,都是通過社會語言實際情況調查的方式進行,首先確定調查對象,然后根據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調查方式,最后是回收、整理、分析調查材料。這個調查過程完成必須有科學的理論進行指導,因為一旦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影響統計數據的正確性,最終導致調查結果的偏差。下面結合本次調查過程遇到的實際問題對這三個環節進行討論。
(一)調查對象的均衡性
調查對象是整個調查的關鍵所在,只有保證了調查對象的均衡性,才能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也才能運用各種手段對材料進行分析。因此在調查對象的選擇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兼顧到性別的得差異,因為男性和女性在本質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在語言的使用習慣上有著很大不同的;其次要注意到區域的影響,這里的區域不僅指大區域還要兼顧到小區域,因為在語言使用上區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區域的方言是非常豐富的,即使距離很近,使用的語言卻有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再次要把握好調查對象周圍環境的不同,像調查對象親人、朋友的不同等,這些都有可能對調查對象各種習慣產生影響;最后要抓住各個年齡段之間的關聯性和差異性,無論是什么樣的調查內容,各個年齡段的調查對象必然有著某種關聯性和差異性,這一般也是調查結果分析的關鍵所在。
在本次農村孩子語言狀況的調查過程中,首先從性別、區域、調查對象周圍環境、年齡段四個方面進行了有效平衡,除了在各個年齡段人數平衡上出現了不均衡現象,其余三個方面基本實現了調查人數的1:1,這為后期進行材料數據分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省去了很多加權處理。
(二)調查方式的多樣性
調查方式的多樣性是保證調查對象均衡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調查方式的多樣性首先要把現代方法和傳統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既要有電子形式的問卷調查又要有實地考察的談話調查。其次要做到同一調查方式的多次使用,只有多次使用然后再針對缺少的對象重點補充,才能有效平衡各種類型的調查對象。
在本次農村孩子語言狀況的調查過程中,先后使用了電子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的談話調查、問路調查法三種方法,其中電子版的問卷調查占了調查總數的70%,有效保證了被調查者的數量,談話調查和問路調查雖然使用的數量比較少,但是這兩種調查方法既幫助了調查結果的原因分析(通過電子問卷調查后,可以初步掌握調查各項的結果,然后可以針對結果詢問原因),又保證了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另外本次電子問卷調查共使用兩次,第一次調查的結果初步分析,性別、有無父母外出務工、年齡段這三項比例相差都比較大,再加上處理掉一部分無效問卷。因此針對第一次電子問卷調查出現的不足進行了第二次電子問卷調查,很好的改善了調查各項內容的均衡性。
(三)調查材料多角度分析
調查材料是指通過各種調查方式獲得的資料,這既包括調查問卷,還包括調查過程中所作的記錄等,它相當于一個比較復雜的資料庫,是調查前期、中期和后期各種信息的匯聚。由。調查材料分析是調查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一步,也是距離調查結果最近的一步,要做到材料信息最大程度的展現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按照預定計劃對資料進行分類,統計出相應的數據,用調查獲得的數據和自己預想進行對比發現規律,并對學習、生活和工作提出建議。第二,對調查過程中出現的和自己預想不一樣的結果進行分析,這些不一樣的結果一般代表著某一地區或某一時間段生活中所具有的現象,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只有將這些原因歸納出來,才能更好地指導生活的各個方面。第三,對調查材料統計的各項數據進行拾遺補缺,因為有很多現象和規律是調查前不能夠預想到的,調查資料匯集完成后,通過各種數據的對比可能會發現很多超出自己預想的結果,這部分結果雖然不是有意為之,不過卻有可能成為整個調查最大的收獲。
本次農村孩子語言狀況的調查材料分析就是按照以上三步實行的。首先按最初的預想按性別、區域、有無父母外出務工、年齡段四個方面統計出了農村孩子語的基本使用狀況和語言認同情況。其次通過對比發現了有父母外出務工的農村孩子使用普通話的比例和將家鄉話和普通話混用的比例都比普通農村的高,這和原先預想的有父母外出務工的農村孩子將普通話和家鄉話混用的筆記較低正好相反。最后對調查的數據進行拾遺補缺,發現了農村孩子在和父母、爺爺奶奶、小伙伴交流時無論是公眾場合還是私人場合使用普通話的比例都極低,而且男生女生基本沒有太大差別。還發現了無論是何種場合,和何種對象交流(和老師交流除外)郊區的孩子使用普通話的比例雖然比普通農村高,但是相差的程度卻不大。
通過農村孩子語言狀況調查得出:在語言認同方面,農村孩子對普通話的語言的期望認同(個人或群體對自己使用的語言或方言期望達到的水平)和情感認同(個人或群體對某種語言或方言產生的接受或排斥的心理反應)方面是相對較高的,而行為認同(個人或群體在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交流適用的言語行為)則較低,針對這個現象可以通過良好的語言氛圍和口語社會實踐進行改善。在語言使用方面,農村孩子在性別、區域、年齡段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學中可以針對這些方面的差異,有區別的進行專門的課堂語言訓練。
(一)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
《綱要》提出發展幼兒語言就要為幼兒提供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取得積極應答的環境。農村孩子對普通話行為認同較低的一個很大原因在于他們缺少一個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的環境。我國廣大農村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思想保守,這樣就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孩子和外界交流的機會。另外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很多家長語言交流方式粗俗,對孩子呼來喝去,這不僅影響了孩子身心發展,而且對孩子語言的使用也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在學校方面農村孩子和老師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語言隔閡,很多考編入職的年輕教師對本地方言不熟悉,有的甚至排斥當地方言,對孩子語言能力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些原因匯集在一起就造成了農村孩子不想說、不敢說、沒機會說的現象。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想說、敢說的語言氛圍,我們可以從家長和教師兩個方面做出改進。
家長方面可以通過家長會、個別家訪、角色互換聯誼會、親子活動等形式讓家長意識到和諧的語言環境對孩子語言能力形成的重要性,然后利用家長疑惑答疑會的形式指導家長在平時和孩子交流時使用文明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在無壓力的家庭環境中表達思想。教師首先要樹立任何語言和方言都平等無優劣的觀念,不能因為不熟悉當地方言而產生排斥的思想,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深入當地了解本地語言風俗,并發現當地方言的優點,然后制定有效的方案將孩子的方言優勢轉化為語言能力,從根本上消除孩子內心的語言障礙。
(二)進行口語社會實踐
通過農村孩子對普通話語言認同的調查,發現他們的期望認同和情感認同都是較高的,這說明農村孩子從內心深處是愿意使用普通話的,行為認同度低只是因為他們在社會實踐中使用較少的緣故,可以通過定期的普通話口語社會實踐養成農村孩子使用普通話的習慣,讓他們在現實的語言活動中自然而然的使用普通話。在調查中我們也深入農村幼兒園和中小學和當地老師交流了進行口語社會實踐的具體辦法,共總結出以下幾點。
首先可以成立同學互幫會,學校對農村孩子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普通話使用場所,因為農村大多數村民都相互熟知,使用的都是當地的家鄉話,很難營造出講普通話的氛圍,而學校是教育機構是公眾場所,再加上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參與能夠很好的營造出使用普通話的氛圍。其次可以開展農村孩子進城活動。最后可以組織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的手拉手活動,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手拉手活動既能增強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間的友誼,促進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交流,又能讓農村孩子更多的練習普通話,盡快養成使用普通話的習慣。
(三)設置專門的課堂語言訓練
在農村孩子語言使用狀況的調查過程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在語言能力上,還是普通話和家鄉話的語碼轉換上,設置的性別、區域、有無父母外出務工、年齡段四個選項中,差別較大的都是區域和年齡段。區域上,郊區和普通農村語言能力的差別分別是2%、42%(會說普通話、會將家鄉話和普通話混用),語碼轉換方面的差別雖然不大,但是無論是公眾場合還是私人場合郊區使用普通話的比例總是高于普通農村;年齡段上,3-6歲和6-9歲的農村孩子在會使用普通話和會將家鄉話和普通話混用這兩項上的變化幅度都達到了最大,語碼轉換方面農村孩子在同老師、同學、陌生人交流時各年齡段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使用普通話的比例,不過在私人場合同老師交流時,3-6歲和6-9歲的孩子使用普通話的比例和公眾場合基本是一致的。根據調查出的這些差別,可以在農村中小學設置專門的課堂語言訓練來有效提高農村孩子的語言能力。
郊區和普通農村顯示的差別比較單一,普通農村的孩子對普通話基本知識的掌握尚有欠缺,主要精力應集中在普通話的規范工作上。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在郊區的學校里可以設置對話交流課、普通話朗讀比賽課等,運用具體的交流環境加大學生普通話的使用率,增強對普通話的熟悉程度。普通農村的學校可以設置普通話糾錯課、普通話技巧精講課等,通過具體的句子、對話、篇章的講解為孩子以后正確使用普通話打下堅實基礎。
從年齡段上表現出的差異我們可以得到3-6歲和6-9歲是農村孩子普通話掌握最關鍵的時期,尤其是6-9歲這個階段普通話和家鄉話的混用情況達到了最高,因此農村學校語言課程的大強度訓練也應該集中在這一階段。3-6歲應以打好基礎為主,可以設置上面提到的普通話精講課,用具體的實例讓孩子感受規范的普通話用語;6-9歲應以加強訓練為主,主要設置普通話練習課,通過教材中的圖片、文章、情景對話等內容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普通話。
[1]郭駿.關于城市語言調查的幾點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13(4).
[2]嚴娟.淺談農村幼兒語言能力提升的幾種策略[J].教學探究,2014(13).
[3]汪平.正確處理方言與普通話關系芻議[J].中國方言學報,2016(1).
[4]徐大明等.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016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農村孩子語言狀況調查(項目編號:YCSW2016007)。
H
A
1006-0049-(2017)06-0013-02
**作者簡介:張彥群(1990-),男,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