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和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探析
王 英*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最高的價值目標是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需要的全面發展、能力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以及個性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我們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探索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途徑方面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條主線,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價值觀,更是作為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其內涵包括四個方面內容。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第二個事實就是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1]由此看出,人的需要分為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兩種。馬克思將人的需要分成生存、享受、發展創造三個層次。總的來講,人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人的需要來作為動力和源泉的。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
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和展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的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馬克思把人的能力看做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認為人的能力主要包括人的體力和人的智力兩方面的綜合發展,即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有力結合。
(三)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客觀基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正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過程中,產生了社會關系。“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人們之間能夠在心理方面、情感方面以及對各種信息進行交流,從而獲得啟發,在這一過程中完善自己、豐富自己、發展自己。”[4]
(四)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
人的個性具體指作為社會中的個人不同于他人的獨一無二的獨特主體性。馬克思把人分為“偶然的個人”和“有個性的個人”。“偶然的個人”是缺乏獨立自主性的個人,而“有個性的個人”則是能夠適應社會條件和關系的現實的個人。人是從“偶然的個人”慢慢往“有個性的個人”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提出,只有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才可以說實現了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發展。
綜上所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即實現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人的能力有所提高,人的社會關系日益豐富,人的個性自由發展。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并互相制約的,在實踐上是統一的。
當代的大學生時處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目前的在校大學生大部分是“90”后。在現實層面上,大學生的能力培養有待完善,社會交際有待提高,個性發展缺乏與社會的融合,需求發展缺乏價值引導。因此,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啟迪了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素質教育要求教育的全面性,一方面對學生的覆蓋面要全,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培養要全面,德、智、體、美相互協調,全面發展,這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所提出的對能力的全面發展是一致的。”[5]當代大學生是素質教育培養的一部分,更是素質培養所要求的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建造者,因此對其教育更應該牢牢把握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指導作用。當代大學生要努力提升自我道德修養,艱苦奮斗,以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為根本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時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研能力,在實現自我人生理想的同時,體現自我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二)引領了當代大學生成才
“人才,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具有一定的能力、專長和品德,具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對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人”。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知識分子的主要力量,對其成才當有更高的要求。馬克思指明了人的發展方向,也引領了當代大學生的成才。當代大學生成才首先要實現能力的全面發展,這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能力,并以此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其次要實現人際關系全面發展,要積極的參與校內外活動,參與社會實踐,在與他人真誠的交流溝通中產生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拼搏精神;再次,實現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要充分挖掘個人的特征,發揮個人特長,實現個人特色。最后,實現需要的全面發展,要在了解社會的過程中把自我的需要同社會的需要相結合,培育高尚的成才需要。
(三)指導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指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既要重視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注重意識形態的指導教育;又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本,使當代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集體觀。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思想為樹立正確的集體觀提供了思想保證。當代大學生要縱觀全局,把個人的需要同集體的需要結合起來,牢牢樹立起“集體興我榮,集體衰我恥”的集體觀。要把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同一性,只有這樣,集體的權益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個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從而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
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指明了最根本的行為方式跟價值判斷取向。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樹立正確的挫折觀,要求當代大學生以科學的思想為指導,加強自身的修養與學習,敢于溝通,敢于面對,以樂觀包容、積極向上的心里素質應對困難。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韓慶祥,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趙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
[5]中國百科大辭典編委會.中國百科大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王英(1991-),女,河北保定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
G641;A
A
1006-0049-(2017)06-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