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涵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自然、成長、民族
——《開明國語課本》插圖中的兒童觀
趙嘉涵*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開明國語課本》的插圖作為民國時期優秀小學語文教科書的代表,以自然的兒童、成長的兒童、民族的兒童為基點,借助直接或間接的形式輔助文本表達,順應時代發展特點,體現了對兒童、對社會、對民族的思考。經過反思值得我們借鑒的是,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將他們置于自然情境中,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開明國語課本;兒童觀
《開明國語課本》主要編寫依據是1929年《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和1932年《小學課程標準》。經過對1929年版本的完善,1932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由“成人本位”轉向“兒童本位”,注重聽、說、讀、作、寫多項內容。
無論是《小學課程標準》中對兒童本位的強調,還是當時社會背景下教材兒童文學化的趨勢,導致了葉圣陶、豐子愷創作時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語詞以兒童習慣相結合的標準。
1919年5月,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來華講學,提出了“在整個教育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命題,該時期的“兒童本位論”被新文化倡導者所接受一一第一,要把兒童當人看;第二,要把兒童當兒童看;第三,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而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之際,時代主題已從“科學民主”轉向“全民抗戰”。此時的兒童觀也發生改變,民族本位和兒童本位并存于當時的文學作品之中。處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先前的杜威的兒童中心論被賦予時代色彩與中國特色——第一,兒童是自然的兒童;第二,兒童是成長的兒童;第三、兒童是民族的兒童。
(一)兒童是自然的兒童
《開明國語課本》插圖正是極大程度地使兒童處于真實的自然情境中,以游戲與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刺激其參與度與積極性,釋放天性,將快樂的教育貫穿始終。著名美術教育大家賀友直先生提出連環畫創作“四小”,《開明國語課本》以小動作把握主體人物形象特點,以小動物強調情境氛圍,以小孩子增強受眾自我代入感,以小道具揭示身份表明環境立場,其創造出的自然情境,無時無刻不將兒童處于世界的中心。
例如初小第一冊第三十四《妹妹哭了》、三十五課《再搭起來》中,小狗搗亂導致積木房子倒塌,妹妹哭著擺手像是在阻止小狗,房子再搭起來時,妹妹拍手鼓掌十分開心。擺手、拍手,小動作的變化暗示了妹妹的心理變化;積木房子的倒塌和再建推進了情節發展;小狗的出現表明事情發展的原因與脈絡,也是妹妹做出擺手動作的理由;妹妹是故事的主人公,更是每一個讀者的化身。
(二)兒童是成長的兒童
《開明國語課本》共有課文四百篇,賦有插圖二百四十八篇。豐子愷先生從兒童自然成長的學習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出發,根據年齡特點進行插圖編排。他在低年級段更強調插圖的數量與趣味性。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的兒童正處于具體運算期,具體運算時期的兒童有著形象邏輯思維的特點,他們更容易被直觀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初小第一冊和第二冊采用了大部分以兒童為主體或者以小動物(小馬、小雞、小羊)為主體的插圖,吸引低齡兒童的興趣和注意力。當兒童的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轉變,高年級段便從數量、畫幅多個角度逐漸減少插圖比重,有內涵的文字信息。
(三)兒童是民族的兒童
大部分插圖都是配合課文文字創設情境,愛國主義篇章的插圖也彰顯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精神。如初小第六冊第1課《中華》,初小第七冊第7課《民國二十年的舊報紙》,高小第三冊第10課《寄給報館編輯的信》和第35課《兵士和老百姓》等。再如照片類插圖,《開明國語課本》展示了愛國英雄岳飛、林則徐、弦高、孫中山等,諷刺了叛徒與侵略者秦檜、岳世凱等。以景為內容的插圖,以裝飾作用為主要功能的插圖,更是大幅度使用了祖國美好河山。
(一)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從內容選擇上來說,《開明國語課本》的插圖內容自然切實,貼近兒童日常生活,并利用兒童作為插圖主體內容,增加兒童學習時的自我代入感和參與度。再者,從圖文匹配來說,《開明國語課本》的插圖始終伴隨課文出現,通過文字和圖片的有機統一,促進兒童對課文的理解。縱觀現行的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精美度雖有提升,但圖文匹配程度卻遠遠不及。匹配,一是內容上的相對應,二是思想上的相契合。
例如初小第三冊第九課《十個朋友》中,插圖畫了一雙手,課文中沒有明確點出十個朋友就是一雙手,此時插圖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正是這樣的“十個朋友”拿簸箕和鋤頭,正是要靠一雙手,才能夠勞動,才能夠種樹種。
(二)遵循兒童成長規律
《開明國語課本》插圖編排符合兒童的學習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插圖的數量和畫幅隨著年紀增高而減少,趣味性強活潑有趣的插圖也基本集中在低年級段,較大程度地考慮到了兒童的注意力規律和形象思維能力。
(三)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開明國語課本》中許多篇目相互連接,它們的插圖也并非獨立存在,相鄰之間建立關系(基本上以發展順序為主)。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時常強調要建立課文之間的聯系,以單元主線進行教學,為的就是化零為整,實現1+1大于2的目標效果。
[1]竺歡.《開明國語課本》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2-14.
[2]馬升紅.1932年《開明國語課本》插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8-9
[3]溫海宇.閑讀豐子愷[J].社區,2014:75-78.
[4]趙樣麟.《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101.
[5]蔡苓.以愛啟靈——“兒童本位”視野下的中國現代兒童文學[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9.
[6]李全華,李莉,朱良.兒童讀物插聞藝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31-33.
趙嘉涵(1994-),女,漢族,浙江寧波人,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6級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教育史。
I
A
1006-0049-(2017)06-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