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燕燕
齊河縣第一中學,山東 齊河 251100
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初探
尚燕燕
齊河縣第一中學,山東 齊河 251100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批注法、寫讀后感等方法,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總結了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閱讀教學;個性化解讀;問題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基礎,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中學階段的首要任務,然而在中心語文日常教學活動中,卻存在師生四平八穩學課本、課本之外零閱讀等問題,導致學生視野狹窄,思維枯竭,缺乏扎實的語文素養和能力。要走出這種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的開放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這其中,個性化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筆者教學實踐中應用了幾種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與交流,應指向每個學生的個體閱讀[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注重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2]。當前,在學生中真正靜下心來閱讀的人和用來閱讀的時間都越來越少,尤其是在經典作品的閱讀方面。所以,語文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閱讀給予指導,因為閱讀教學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承擔著其他課程無可替代的責任。
(一)批注法
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站著讀者,那邊站著作者。那么,學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個性化理解,怎樣表達出來呢?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一般會鼓勵學生在文本上做批注,批注可以分為以下3種形式:
1.感想式批注。如果學生用心地去讀文章,就一定會有或深或淺的感想。為了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我們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隨時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想。如學生在讀《林黛玉進賈府》時寫道:“敏感而多情的林妹妹,如嬌花照水,似弱柳扶風,出塵的風姿躍然紙上。一個這樣清高而美麗的姑娘,就這樣邁進了賈府的大門,寄人籬下,孤苦無依,真是令人感傷啊!”說明學生對于人物的感受能設身處地去想象。
2.質疑式批注。有了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才會讓他們讀進去,真正地走入文本,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如學生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作出這樣的批注:“題目是為了忘卻的紀念,是什么意思呢?”“作者用了那么多篇幅寫那本詩集,有什么用意?”這說明學生對文本的意思和素材的運用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3.賞析式批注。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體驗,對文本作出賞析式的批注。如學生在讀了《沁園春·長沙》之后,在“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旁邊作出了精彩的賞析批注,他們把這簡潔的一句話通過自己的想像擴充成一篇優美的短文放在旁邊。
(二)以精讀帶動泛讀
要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僅靠教科書或老師給提供的幾篇課外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要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把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如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的教學中,就把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精讀和學生自己的泛讀結合起來,學生因此而提高了對經典名著的感悟能力和閱讀的興趣。首先,在正式學習教材選擇的文本《林黛玉進賈府》之前,我們就把名著《紅樓夢》的閱讀任務布置給了學生讓學生對《紅樓夢》先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社會人生閱歷的不足,對這部經典的接受情況并不好,甚至于有些同學反映讀不下去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把《紅樓夢》這部作品的相關知識給他們做了講解,包括曹雪芹的個人經歷,《紅樓夢》里的主要人物和她們的遭遇,這部作品總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基調。學生聽完之后對曹雪芹以及《紅樓夢》中的這些女子的命運不禁唏噓感嘆,再讀的時候,積極性就強了很多。通過學生一個階段的泛讀之后,學生對這部經典作品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引導學生對經典段落進行精讀,包括寶黛初會、訴肺腑、寶玉挨打等這些經典段落。
(三)以讀促寫,提高寫作能力
寫讀后感,是建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的。只有認真地讀原作,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領會文章的精神所在,才能真正有所“感”;同時,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這個“寫”的過程,能無形中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就迫使他們把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這種方式,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很有效。我平時經常給學生布置的一項作業就是“讀美文,寫感受”,一段時間訓練之后,發現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
學生思維活躍,思考問題的角度多樣,沒有我們成人的思維定勢,必然會出現豐富多彩的答案。對此,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傾聽學生的觀點,并且善于捕捉解讀中出現的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二)要把握好解讀文本的標準
盡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哈姆萊特畢竟還是哈姆萊特,而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如果解讀文本沒有標準可言,任由學生見仁見智,那么閱讀教學就會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
(三)切忌流于形式
如教師把同學按座位分成小組展開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教師站在一邊,不再說話,成為局外人。討論結束后,學生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直到下課,教師夸獎發言的幾位同學見解都有道理,一堂課就這樣結束了;表面上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而實際上很多學生課后還是一片茫然,看似熱鬧的課堂討論成了一種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表演。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在一定的標準和共識的基礎上,倡導個性、多元的解讀,使學生理解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真正的愛上語文。
[1]柴樹梅.關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5):117-1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3.
G
A
1006-0049-(2017)06-0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