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燕
張家港市南沙小學,江蘇 張家港 215632
有效對話 高效教學
徐曉燕
張家港市南沙小學,江蘇 張家港 215632
數學教學;對話氛圍;對話情境;對話時機;對話資源
課堂教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深入對話交流,可以促進師生情感的溝通、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帶著微笑、幽默、期待、寬容走進教室。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交流討論、表達自我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在和諧、民主、放松的氛圍中,敢于對話、敢于表達,和同學爭論、辯駁、補充。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和老師、和文本、和同學進行深層次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才具有深刻的意義。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沒有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教師要精心組織生動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發現領悟,自發地從內心產生對話的需要。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認識時,創設猴媽媽給小猴子分餅的情境。有四個猴子家庭,每個猴子家庭分別有兩只、三只、四只和五只小猴。四個猴媽媽都買了同樣大小的一塊餅平均分給各自家庭里的小猴子吃。你能說說1號家庭的小猴子分到多少餅呢?2號家庭呢?3號、4號家庭呢?分東西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生活情景,學生一聽到分東西可來勁了,而教師正是抓住情境提出問題,開啟了學生對話的需要:有學生說:1號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子分到半個餅,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半個”,2號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子分到小半個餅,教師記下“小半個”3號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小小半個,教師記下“小小半個”,4號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小小小半個,教師記下“小小小半個”,并追問,如果10號家庭有十只小猴,那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多少餅呢?學生說小小小小……半個,說到后面學生自己也笑了,馬上有學生提出來,假如要平均分給50只小猴子吃餅,那得說多少個小啊。其余學生也附和,這種表示的方法不好,不但麻煩,而且每只小猴到底吃多少餅說不清楚。教師進而提出,能不能從數學的角度來創造一個數,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每只小猴分到多少餅呢?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這幾個分數。這樣情境下的對話基于情境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激發了他們參與對話交流的積極性,此時對話已經成為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經驗與知識發生了碰撞,產生了疑惑,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導對話,學生恍然大悟,從而獲得了知識,整個對話過程是生活經驗向數學知識逐步領悟的過程,
課堂上,學生知識生成之時,也是他們思維最活躍之時,此時此刻,教師要及時捕捉有效的時機,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展開有效對話,課堂就會靈動起來。
在解決分數除法問題:一班有100本圖書,比二班多1/4,二班有圖書多少本?學生出現了兩種方法:100×(1-1/4)=75本,100÷(1+1/4)=80本。教師及時組織學生展開對話:你同意哪一種,說說理由。有學生就說:我同意第一種。因為這里的數量關系“比二班多1/4”,也就是說二班比一班少1/4,那就是二班是一班的(1-1/4),已知一班的本數,用乘法算二班的本數。有學生表示反對:我同意第二種。把二班的本數看做單位1,一班比二班多1/4,也就是一班是二班的1+1/4,求單位1的量用100除以5/4。
教師表示疑惑:聽起來都有道理,但得到的卻是不同的結果呢?有學生提出可以用線段圖來演示。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一班的本數是二班的5/4,二班的本數是一班的4/5。這時學生才恍然大悟,雖然思路是正確的,但是在設定單位1的量、數量關系的理解都發生了錯誤。而這樣的錯誤正是分數除法問題的關鍵所在。教師引導學生修改成100×4/5。由于思維和理解不同,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看似正確實際錯誤的結論,教師就要及時發現其中的枝節細末,組織學生對話,可以發問,辯駁、爭論,修正,從而得到真知。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推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敏銳地捕捉對話時機,啟開對話的閥門,使學生袒露心扉,發表見解,這樣的對話才是及時有效。
教材、生活、課堂上的思維碰撞等都可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資源,教師要積極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喚起學生的智慧和熱情,形成熱烈而富有思考性的對話場面。比如教學《年、月、日》,可以讓學生閱讀書本再來對話,怎樣記憶大月小月?2月為什么是平月?再讓學生利用拳頭操練一下書上介紹的方法。同桌相互指一指,數一數,說一說。接著提出:誰能說一個月份,讓大家說說是大月小月還是平月?
“拳頭辨別法”是文本資源,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閱讀與實踐,知識得以感悟。而小組交流、同桌相互指一指,說一說,全班練一練的形式,讓多種對話形式并存,學生的思維得以錘煉、能力得以提高,從而使課堂散發出濃郁的生命光彩。
對話的藝術不但是課堂教學的藝術,更是教學的精髓。課堂教學要實現教學相長,就要求教師帶著一顆愛心,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學習伙伴,努力構建有效對話的情境和平臺,優化課堂對話的方式。使有效的、深入的課堂對話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催化劑。
[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M].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
[3]尹云蓮.實施有效對話 構建高效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3(1).
[4]方偉.讓智慧的對話在數學課堂飛揚[J].小學教學研究,2012(7).
[5]唐金海.深層對話:數學課堂的傾心追求[J].黑龍江教育,2005(5).
G
A
1006-0049-(2017)06-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