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思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從社會視角看大學差生的問題研究
鄭思思*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大學差生的產生基于社會、家庭、學校等多個方面因素,大學差生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基于大學差生的特點從大學差生的現狀出發,進行社會角度下的大學差生產生原因分析,深化對大學差生特征和產生原因的認識,減少大學差生的產生,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大學差生;社會視角;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于教育問題越來越關注。大學作為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在社會中處于關鍵地位。大學差生問題直接影響高校和社會穩定的發展,因此,關注大學差生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差生的產生基于社會、家庭、學校等多個方面因素,大學差生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基于大學差生的特點從大學差生的現狀出發,進行社會角度下的大學差生產生原因分析,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1-4]。
大學差生特指智力正常、學習思想落后的大學生。大學差生具有學習成績低下、與老師缺乏交流、考試作弊、沉迷網絡、生活作風不良等特點。大學生差生具有自卑、焦慮、厭倦、冷淡等心理,是導致大學差生產生的內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大學差生的自卑心理導致其上課缺乏信心、憂郁,使得學習效率低下,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其對學習的焦慮、厭倦、冷淡心理,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導致大學差生的產生[3-4]。
許多學者對大學差生的研究表明,大學差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遠遠低于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呈現出沖動、愛挑釁、缺乏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自覺性等外放特點,同時對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斷力不夠,遇到問題容易產生膽怯、退縮現象,是明顯的享樂主義。還有研究表明大學差生中男生比例明顯高于女生,這是由于男生不太注重學習成績的高低,以及對別人的看法不太重視造成的。許多學者認為人格特征等內在的因素在大學差生的產生原因中占最大成分,此外還受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
人們的生產生活等都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社會除了具有分化整合等作用外,還具有社會邊緣化、歧視等社會排斥作用。社會的排斥作用源于社會不公平、貧窮等社會現象,對大學差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從社會結構上的排斥作用和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的排斥幾個方面出發,進行社會視角下的大學差生產生原因分析,有助于深化對大學差生的理解,減少大學差生的產生[1-2]。
(一)社會結構上的排斥
我國的經濟呈現東高西低的總體態勢,鄉鎮低城市高的區域態勢,直接導致中西部城市和鄉鎮教育水平低下的現狀。同一地區的城鄉二次元結構導致農村具有教育質量低下,教育資源缺乏的特點,使得農村學生質量不高。對于農村出生的大學生來說,在教育和接受知識方面明顯落后于城市出來的學生。這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往往面對自身知識、心理與大學環境不適應的困難,最終導致大學差生的產生。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平衡,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211”、“985”大學集中,使得這些中心城市的學生具有較好的高校資源,學生競爭力也大大增強。對于一些高校資源缺乏的地區,學生只有通過努力才有可能進入這些學校,學生進入學校后往往因為自身心理或學習技能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往往成為差生。
(二)學校的排斥
現代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以成績作為學生的唯一判斷標準等。作為完全發展的人,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大學差生存在學習成績、生活等多個方面的缺陷,對學校和社會的穩定有一定的影響。大學差生產生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學校的考核制度缺陷,優勝劣汰的現實導致社會和學校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獎學金等評定的直接因素,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更加注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忽視了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這樣容易導致大學差生的心態發生轉變,最終導致大學差生的產生。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因素,從學生自身出發,將大學差生轉變為各方面完善發展的大學生,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
(三)家庭的排斥
家庭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期望值、態度、教養方式以及家庭關系的和諧情況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性格等的發展。現在社會就業困難的現狀使得學生父母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父母的態度、期望值等直接影響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和性格的養成。許多父母出門打工,造成了大學生散養的現狀,使得大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目標,缺乏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容易轉變成大學差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四)學生自身的排斥
學生自身是大學差生產生的主體因素。大學差生容易導致自身的被動排斥,這是指學生愿意跟自己學習成績等相差不大的學生進行交往,這就直接導致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學習,進而造成對差生的主動排斥。大學差生處于被動排斥的地位,使得他們處于“邊緣人”的地位上,更傾向于與差生進行接觸。學生自身的排斥作用不利于大學差生轉變為成績好的學生,對于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本文基于大學差生的特點從大學差生的現狀出發,進行社會角度下的大學差生產生原因分析,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研究發現大學生差生具有自卑、焦慮、厭倦、冷淡等心理,是導致大學差生產生的內因。從社會視角看大學差生問題發現,社會結構的排斥作用和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的排斥等是大學差生產生二度主要原因。深化對大學差生特征和產生原因的認識,有助于減少大學差生的產生,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1]王后雄.從社會學視角看弱勢群體“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5,21(5):9-13.
[2]劉淑華.社會排斥視角下的差生問題[J].理論觀察,2008(1):102-103.
[3]張潔.大學體育差生的心理障礙與對策[J].科技信:科學·教研,2008(9):186-186.
[4]孫宏順,李玉龍,陸新華等.從責任關懷角度加強對大學績差生的教育引導[J].大學教育,2012(11):23-24.
鄭思思(1986-),女,四川成都人,學士,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管理心理學、學生管理。
G
A
1006-0049-(2017)06-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