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頌
(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鋼琴演奏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好的鋼琴演奏往往可以將人們帶入到曲目所描繪的情境中,給人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鋼琴演奏屬于難度較高的藝術形式,需要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調動多種元素參與。如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就需要通過鋼琴曲目來表達情感,同時詮釋鋼琴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音樂形象。正確掌握及理解鋼琴演奏各種元素才可以更好借助鋼琴演奏來表現鋼琴創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而使聽眾的情感及靈魂被觸動。要想達到上述目標,不但需要演奏者具備一定的演奏技巧,還要求演奏者應正確處理好作品結構,通過合理調整結構以使作品更完美地演奏出來,將作品形象、作品中所包含的相關情境能夠真實地呈現給聽眾,使得鋼琴作品能夠深入人心,保證整個鋼琴旋律更加流暢,整體的演奏效果也得到提升。
鋼琴演奏是藝術形式中的一種復雜的形式,演奏者需要通過合理的手段完成呈現作品形象,以達到良好的感染效果,而這一演奏效果的實現,需要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結構有清晰地認識。
在聆聽鋼琴演奏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一些鋼琴演奏者的演奏引人入勝,能夠通過演奏將曲目所要塑造的藝術形象生動形象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進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但是一些演奏者地演奏卻常常讓人感到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甚至到整個曲目演奏結束后聽眾也僅僅只是對曲目獲得一些基本的認識,不能夠記住作品的旋律及形象;還有部分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嫻熟,能夠很好地控制音調,然而其作品卻不能夠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1]。出現以上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演奏者的鋼琴演奏對作品結構是否具備準確清晰的認識,同時在演奏過程中是否真正將主旋律突出,對作品的整體結構進行深入把握,這也是使抽象化的音樂具體呈現到聽眾腦海的重要方式[2]。
著名的鋼琴作曲家、演奏家貝多芬就曾經在給友人書信時寫到:“眾所周知,大鋼琴家都是大作曲家,但是他們到底是怎樣演奏的?不像現在的鋼琴家,常常只是拿幾段早已經練習熟練的曲目在鍵盤上跑來跑去,欺世盜名!真正的鋼琴家的演奏,應該是各個方面配合的和諧,形成一個完整體,從中能夠看出一部作品的前后連貫,那樣才算是真正的鋼琴演奏,其它的一文不值。”從貝多芬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單純掌握鋼琴演奏的方法與技巧并不能稱作真正的演奏,真正的演奏應該是對結構有深刻把握,通過實際演奏過程中把控整體布局以使整個演奏的感染力提升。
為此,作為鋼琴演奏教師,在鋼琴演奏教學中,教學重點不能僅僅關注于鋼琴演奏技術和手指技術方面,而是應該將更多的經歷用于幫助學生形成對音樂結構感的理解以及結構感的培養上,這樣使得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中,可以從作曲的整體形象著手,完整呈現出作曲的形象及感情基調,使得學生能夠掌握在演奏中對音樂作品進行整體布局的能力[3]。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音色、力度以及織體等方面的關系,讓學生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對各個音樂元素進行整合,最終使得學生的演奏層次感豐富、結構清晰,使得音樂感染力顯著提升。
多元審美教育是藝術教育中的新興概念,教育理念的提出者沃夫岡·羅舍認為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一定與繪畫、建筑等藝術形式存在某種聯系,因而多元審美教育的意義在于通過發現、塑造及研究藝術,對藝術產生整體性的體驗。相比傳統鋼琴演奏教學單一的手法技巧教學,多元審美教育中更加關注多學科綜合教學,通過多感官、多形式以及跨學科審美教育,促使學生進入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領域中,學生在多元審美教育中,對美術、建筑等藝術形式進行分析、思考,能夠讓學生獲得對結構感的深刻理解,了解審美構成的基本組成要素,之后將其反映到自己的演奏中,就可以使得演奏結構感更加突出。
對于藝術而言,其實可以將看作一個整合、優化以及組織的過程,組織主要在于追求某種秩序。所以在可以將藝術創作的過程看成是藝術家通過裁剪及合理安排混亂的材料與經驗構成有意義與某種情感的結構,因而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結構都是基礎[5]。比如在常見的繪畫藝術中,要求創作者具備良好的構圖能力,缺少經驗的畫家在畫畫時常常將重點放在繪畫具體對象及畫畫細節的處理上,這樣往往會導致化作缺乏清晰的藝術感及構思,如果將繪畫的重點轉移到對色塊的變化處理上,也就是考慮色塊顏色如何構成整體,這樣就能夠將繪畫主體呈現出來。鋼琴演奏過程類似繪畫的過程,如果不能把握作品的結構,就會使很多的演奏者不能充分了解曲目對應主題的發展脈絡。這樣就無法獲得聲部相互聯系及相互對比的效果,同時還會因為不能形成整體與局部、主導及從屬關系而影響到曲目的演奏質量,增強演奏的感染效果。
所以,相關教師在教學鋼琴演奏時,就不應單一的培養學生聽覺及技巧為主,而是將多元審美教育導入教學中,通過學生對美術、建筑等相關的藝術形式進行剖析與理解,使得學生的審美體驗更加深刻,讓學生掌握發現、分析以及判斷審美結構的能力。為學生充分掌握鋼琴結構的感知能力提供巨大幫助。
通過多元審美教育模式使學生初步建立結構意識后,進一步的教學工作就是對學生的內心聽覺進行訓練。內心聽覺訓練主要在于培養與提升學生音樂想象力及建構能力[6]。內心聽覺反應在人們聆聽外界聲音中音樂感受,通過內心音樂記憶以及想象來構成音樂意象能力,這樣就使得內心聽覺可以為音樂演奏提供引導作用,通過演奏家的表現來塑造出完美的音樂形象。
對于學生而言,在還沒有對作品基本內涵、創作意圖以及演奏計劃獲得深刻了解前,應避免進行盲目訓練。在鋼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該先調動耳朵聽覺,然后利用腦部思維,最后才用手進行演奏,同時還應該在演奏過程中聆聽。為此在鋼琴演奏教學中,教導學生學會聆聽是培養與提升學生內心聽覺的主要方法。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多聽一些優秀鋼琴演奏家的演奏,在自己的內心中積累一些優秀的音響記憶,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音響標準。同時學生的聆聽曲目還可以為自己所演奏的內容,通過觀察自己在聲音處理上的正確性來不斷優化自己的演奏水平。
內心聽覺訓練,要求教師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讓學生在不斷提升中增強自身的積極性與自信心。此外,內心聽覺訓練中還需要強調下面三個訓練內容:橫向關系旋律線條、縱向關系聲部層次以及縱橫結構整體音響[7]。橫向關系旋律線條這一層次的內容簡單,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而實際訓練中需要注意如下的問題:第一,指導學生從鋼琴樂曲中找到推動整個旋律發展的關鍵音;第二,了解旋律的發展曲線、音色變化以及語氣變化;第三,保證旋律線條應具備歌唱性的特點,也就是無論強奏還是弱奏都不會對曲目的表現效果產生影響。縱向關系聲部層次涉及多聲部訓練內容,訓練的復雜程度往往比較高。因而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區分音色及力度。歌唱性旋律常常為重要聲部,其次為深厚低音,最后才是均勻中聲部。復調音樂中需要同時進行多個聲部的訓練,在實際訓練時就需要對聲部層次進行合理安排。縱橫結構則屬于內心聽覺訓練中較難的內容,常常涉及到構成音樂的多種要素,但是該層次的訓練卻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內心聽覺感受,使得學生能夠構建出更加完美的音樂形象。對于學生而言,縱橫結合整體音響對學生注意力合理分配有較高要求,因此教學中需要指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旋律主干或主要聲部,通過意識上的分離以保持音樂發展主線不中斷。
鋼琴演奏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對音樂整體演奏布局的掌控能力,以使學生能夠將相關操作技巧以及音樂理論應用于演奏過程,通過合理組織及布局將整個曲目完整呈現。
首先,需要讓學生掌握有效劃分音樂結構的能力。作為鋼琴演奏中的重要組成,樂句中常常是樂曲的情感寄托。因而進行鋼琴演奏的過程,教師就應明確培養學生劃分音樂結構能力的重要性[8]。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解構清晰的作品框架,通過講解與呈現的方式讓學生能夠了解整部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正確進行樂段的劃分,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獲得整體把握。在學生掌握樂句劃分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具體的細節進行劃分,對各個樂句中的音符進行把控,通過掌握音符在樂句中的強弱特性來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將音樂作品清晰及完整呈現給聽眾。
其次,培養學生把握結構特點的能力。鋼琴演奏中不同類型的作品的演奏方法有很大差異,因而為提高學生結構感,需要培養學生把握結構特點的能力[9]。鋼琴的曲目,協奏曲以及奏鳴曲一般是兩種特殊類型的曲目,常常具有演奏規模大、內容豐富以及結構嚴謹的突出特點,且樂章中還常常具有非常多的形式,比如對比、呼應、變奏等等。為此,進行鋼琴演奏教學過程,需要教師依照作品特點做相應的排序,以便讓學生在實際演奏過程中能夠遵循音樂發展的相關邏輯,確保演奏的合理性,使得作品表現更加豐富,情感深刻。鋼琴演奏中的套曲屬于較小的片段,同時其結構也比較簡單,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的展示及描述套曲的音樂特性,以便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作品的發展及相應變化。
最后,教師還需要是學生掌握音樂布局能力。鋼琴演奏教學中,音樂布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塑造音樂形象的方法。音樂布局能力培養上,教師可以從細微處著手,通過講解曲目中一些微小但是卻銜接整個曲目結構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曲目布局的嚴謹性。同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統一音樂曲目采取不同演奏方法所呈現出的效果,這樣主要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音樂材料以及音樂演奏方法自檢的聯系,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到鋼琴演奏形式的豐富性。依照音樂作品結構呈現形式,可以針對音樂段落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來合理選擇音色類別,這樣就能夠充分體現出音樂段落所具有的獨特的情感與特征,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控制能力,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激發學生學生再次創作的思維,提高音樂創作能力。
總之,鋼琴演奏屬于一門非常復雜的藝術形式,進行鋼琴演奏,把握作品結構感非常重要。因此在鋼琴演奏教學中,鋼琴教師除了要教導學生鋼琴演奏相關技巧外,還應培養學生的結構感,通過結構感的培養來提升學生的演奏效果,完整的表達出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這樣有助于鋼琴演奏的發展。此外,在結構感培養中,需要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便達到最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1]虞雪芬.淺談鋼琴演奏中樂感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1,23(07):45-46.
[2]史瑞.探析音樂聽覺感知在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音樂時空,2014,8(21):72-73.
[3]楊佩紅.鋼琴演奏審美規格的認知與提高[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32(02):138-141.
[4]劉英楠.鋼琴演奏二度創作的演奏理念及技巧運用——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奏鳴曲》演奏解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32(02):232-237.
[5]張淑芳.探析鋼琴演奏技巧與鋼琴音色的關系[J].梧州學院學報,2014,24(04):66-69.
[6]張鑫鑫,王建坤.鋼琴演奏技巧的訓練和音樂表現力的培養[J].宿州學院學報,2013,28(09):118-120.
[7]陳光.淺談鋼琴演奏中樂感的培養[J].藝術科技,2017,30(02):410.
[8]黃嘉清.試論提高鋼琴演奏技巧的方法[J].梧州學院學報,2016,26(05):110-114.
[9]劉珊珊.淺談鋼琴演奏與音樂理論的關系[J].藝術評鑒,2017,14(0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