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紅玉
(無錫市胡埭中學,江蘇 無錫 214000)
“對美國基礎音樂教育……國內幾乎清一色的贊美之詞……在我的想象中,美國完全應該是順風順水、備受重視的。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此。”以上是博導郭聲健赴美訪學寫就的《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1]的開場告白。可見,他想帶給我們的是一個與此前國內報道不一樣的美國狀況。
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新課程改革,圍繞課程標準的制定、實施,美國1994年頒布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無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郭著卻說:“這個標準只是民間學術團體制訂的,沒有約束力”。而真正有約束力的是美國于2001年頒布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方案》,然該法案雖規定“藝術”是“一度被我們大肆渲染”的“核心課程”,其實,法案不但沒有確認“藝術”下包括的“音樂、繪畫、舞蹈、戲劇”等具體學科的核心地位,而且還使音樂等課程邊緣化。因為該法案只規定對閱讀、數學兩門課進行測試并給予撥款資助。“應試教育”導致音樂課程成首選被砍對象,許多音樂教師面臨失業窘境,即使幸存的音樂教師也不得不被要求其把音樂與考試科目聯系起來教學。于是,連研究都圍繞怎樣通過音樂促進考試科目的成績來展開,如 “柯達伊訓練能提高孩子朗讀的表現力。”此外,學生也不憨,他們以其他學科要提高的名義退出以往備受重視的課外音樂活動。
早在1990年聯邦政府頒布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中就已經把藝術列入了核心學科。郭著說:“這只是一個法律文件對一個學科地位的確認,并不能由此給藝術學科追加任何經費,不可能實質性改變什么。”根源與美國的教育體制有關。美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權在州,它“只能提出一個課程設置的指導性方案,是否執行還是學校說了算。”即使政府對藝術追加有約束力的專款,具體使用仍由校長說了算。“如果學校感到辦學經費緊張,它就會將有限的經費投入到那些更重要的核心學科上去。甚至有的學校就是因為經費緊張而取消音樂課。這樣至少就可以少支付一個音樂教師的工資”。總之,美國也重視成績并逼使音樂課給其他學科讓路。以至于全美音樂教育協會當下還在為爭取音樂教師的地位呼喊,把讓所有孩子都能接受音樂教育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美國音樂教師甚至還羨慕我們國家對音樂教育的重視。
與上述密切相連的另一個全局性問題是音樂教育哲學,我國一些新課標專家如朱詠北等認為美國雷默的審美哲學是新課標的理論基礎。國內提到雷默的研究論文那更是鋪天蓋地[2]。然郭著告訴我們,他所聆聽的知名教授Abeles給音樂教育研究生理論教學課堂,在學生選擇文獻進行分組討論時,雷默的書竟無人選擇。這與我們的反差也太大了。當然,學生選擇的是埃利奧特的實踐哲學,這個在當下也很瘋狂,贊揚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論文一直不絕于眼。事實上,正如郭著中某教師說他教的學生大多是黑人,不“多元”又怎么辦呢?又如郭著稱一些學生“到了高中才接受到音樂教育”。如此還要什么哲學?且整個音樂課程都邊緣化了,哲學不哲學還重要嗎?能跟數學、閱讀這些測試科目扯上邊比什么哲學都重要。郭著還對美國音樂教育價值觀進行了歷史梳理,認為認識不是根本原因,起作用的是“音樂教育者要‘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甚至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即對音樂教育價值的理解要“審時度勢”。對此,我也想“識時務”地說,我們還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觀下的美育觀為基礎。對普通音樂教師來說,能想方設法使自己的音樂課不被占用,且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服務于學生,這就是最大的哲學。
此外,郭著豐富的實用價值在于描述的許多完整課堂案例和育人環境,值得實踐教師細讀。這里僅介紹幾點“意外”:美國學校舉辦文藝演出活動不給經費,音樂教師必須自行解決,某教師自掏好幾百美元,家長看孩子演出必須花錢買票,這還是慣例;中小學音樂教師工作量繁重,平均每周至少25節課,晚上到家還要學習想拿學位,有博士學位的小學音樂教師不稀奇。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平均每人開設五門課,所謂的學術假就是寫論文搞研究;校園音樂會沒什么學生來聽,某碩士畢業音樂會,連表演、工作人員、觀眾加起來不超過15人;美國教育培訓市場中藝術占一半,90%是音樂且器樂居多,領銜的是鋼琴、提琴。美國孩子參加培訓的并不多,即使參加也更多的是群眾唱歌活動,注重音樂興趣培養;卡內基音樂廳觀眾老人居多,青年人很少,基本見不到孩子,且并非國人所說很有音樂修養,如音樂稍微有點停頓就來掌聲、打瞌睡、提前退場的,其他音樂廳還有發出笑聲的。像拉斯維加斯這個地方還有女演員上身全裸演唱。
郭著也有遺憾,如對在我國盛傳的“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只字未提,尤其書中對沒介紹本科音樂教育的解釋之一是“以為美國很少有學校在本科階段設置音樂教育專業的”,然劉沛的《美國音樂教育概況》稱“美國高校各種音樂專業學士學位授予中,音樂教育專業占近半數”,說明郭著對國內文獻重視不夠。
[1]郭聲健.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吳躍華.從三本書窺改革開放以來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理路——從“《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論稿》的‘第一’說”談起[J].中國音樂,201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