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臻圖 杜永博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北京 102101
淺析新媒體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創新性融合
宋臻圖 杜永博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北京 102101
互聯網的時代,新媒體已經影響了我們方方面面的生活,對于大學生就業工作,與新媒體相融合也是利弊共存。本文淺析了新媒體如何更好的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相結合,提出新時代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改革與創新發展新思路、新做法和新體系。
新媒體;就業工作;創新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集中于微信、飛信、QQ、微博等新媒體。截至2015年1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6.2億持續穩定第一的位置,占比提升至90.1%。我國網民人均上網時長一周達26.2小時,平均每天上網3.75個小時,學生群體占比最大,達46.4%。
新媒體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遠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娛樂服務,并以此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一種傳播形式。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極大,和傳統媒體相比有以下特點:
(一)傳播主體廣泛性。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海量信息“一網掃盡”,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信息都可以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二)傳播速度迅捷化。傳統媒體具有滯后性,從信息發布到收到反饋,通常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運用新媒體發布信息減少中間環節,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
(三)傳播途徑多樣化?!岸鄬Χ唷钡膫鞑シ绞侥転榫蜆I雙方提供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就業單位可以更加及時的與高校學生進行互動和反饋。
(四)傳播主體交互性。新媒體不僅保留傳統媒體的優勢,還將文字、聲音、圖形及影像融為一體。聽、說、讀、寫、視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媒體與受眾的有效互動,交互式的信息溝通形式是大學生群體青睞新媒體的重要原因。
(五)傳播信息數字化。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儲存量越加廣泛,利用數字化的信息檢索和保存能夠有助于更好的分類,對有就業需求的大學生可以更加便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崗位信息。
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也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任何的事物都有兩面性,新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影響也存在利與弊。
(一)新媒體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第一,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交流方式不受時間、地理位置和人員的限制,信息傳播及時、高效。傳統的就業信息以報紙、招聘會的形式傳播,新媒體不受“畢業季”固定時段限制,只要學生有就業需求就可通過互聯網搜索各地企業招聘信息。第二,新媒體提供自主、靈活的就業方式,既提高了大學生就業效率,還節省企業的時間成本及面試需要的費用開銷。海量招聘信息由學生進行自主挑選,不局限專業、背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居住位置、發展方向綜合篩選。借助互聯網的公開特性,全面了解就業意向單位和崗位,再通過投遞簡歷、電話、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面試。第三,新媒體拓展了就業指導工作網絡空間,不再局限學校的辦公室。很多高校建立專門的網站、公眾號或手機APP等,多渠道收集、發布、解決學生對就業信息提出的問題。新媒體的交互性打破時空限制,教育工作者不再局限于課堂,可以無時間、無地點、無人員限制的開展職業指導和就業教育。第四,新媒體有利于整合就業政策和資源,促進校企、校校間有效合作。具體表現有:首先,新媒體的廣泛性實現了各高校之間的信息共享,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源。其次,新媒體的交互性與迅捷化為高校、企業與畢業生之間搭建了高效的溝通與互動平臺。再次,企業和高校利用新媒體發布相關信息,多樣化的傳播平臺有利于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更好的完成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二)新媒體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消極影響
第一,新媒體的海量信息中存在虛假消息,心智不成熟、處世經驗欠缺,辨別能力較差的大學生容易受騙上當,情況嚴重會導致其世界觀、人生觀受到沖擊。第二,通過新媒體應聘相對自由,個別學生為了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和更佳職位,會出現夸大自身能力以及其他弄虛作假現象。第三,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利用大多數還是停留在溝通交友和娛樂消遣。只有少數人群利用新媒體搜索職業信息、了解就業政策和企業進行溝通。第四,因為新媒體搜索信息的多元化和迅捷性,部分大學生過分依賴網絡,不重視傳統招聘會和學校提供的實習崗位。第五,部分學生把全部就業希望寄托新媒體構造的虛擬世界,導致回歸現實社會應聘技巧和經驗短缺,大幅度降低畢業季的競爭壓力和就業動力,頻繁出現消極就業的心理和行為。
伴隨畢業人數的逐年遞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難度系數增大,政府社會及學生本身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要求越發趨于系統化與專業化。所以,傳統的就業指導工作模式已無法滿足其高標準的需求。為實現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創新,高校的就業工作部門不但要更新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轉變工作觀念,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運用新媒體,提高大學生就業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一)轉變工作觀念,創新工作方式
新媒體信息傳播及時,擇業相對自由,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較為自由的選擇空間。外部環境的改變必然需要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轉變工作觀念,創新工作方式。第一,需要就業工作者積極利用微信、QQ、微博、直播等的新媒體技術傳播就業咨詢;第二,則需探索新媒體語言,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部署工作;第三,通過新媒體平臺多與學生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及狀態,完善就業服務;第四,時刻關注伴隨新媒體而產生的新興行業的信息,一來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二來以身作則告知學生如何正確運用新媒體技術。
(二)拓寬工作范疇,注重服務和指導
傳統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在“畢業季”講解政策法規,提供就業信息。新媒體可拓寬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范疇,真正以服務和指導學生為目的。比如各高校在就業網站中,開設就業指導專欄,增加簡歷制作和面試技巧的指導,分享成功的就業創業案例,通過新媒體實時展現大學生就業動態。增設網上留言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校、企業、畢業生三方的互動性。匯總學校優秀校友信息,將優秀校友所在公司網站、微博、微信、QQ等聯絡方式提供給學生,引導畢業生與優秀校友交流、舉薦自己,增加就業機會。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上職業規劃測評系統,提高就業指導針對性和實效性。開設就業指導網絡課堂,通過慕課、微課等形式解決傳統教育局限性。
(三)創新就業平臺,實現一體化和智能化
緊跟時代步伐,高校應結合新媒體概念,打造以互聯網為主,手機、電腦、IPAD、報刊、通知欄為輔的一體化就業信息終端平臺,實現就業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全面共享,師生線上線下互動交流,就業問題的快速收集和針對性指導。智能化體現在數據的收集和分類,高??梢源罱ā按髮W生去向數據庫”和“人才就業意向數據庫”等。“大學生去向數據庫”可以提前統計學生考研、出國、就業、公務員、創業的人數并分類,根據不同需求推送相關政策和信息,實現就業知道工作的準確性。對于需要就業的學生可以通過“人才就業意向數據庫”按工作類型區分,收集、儲存學生就業意向,電腦進行自動匹配,將招聘信息直接通過郵件或短信的方式告知相關學生。這個智能化的平臺不僅運用了高科技的新媒體技術,還充分挖掘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新渠道,更加保證了信息的及時、高效、全面的傳播。
(四)完善就業體系,體現以人為本
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大多數都由院傳達系,再由各系分管就業工作人員來統一組織?;诟髟合祵I方向不同,分管就業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傳下達,不能深入開展相關的就業指導服務,無法實現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為了高效完成就業指導工作,需要學校全員參與、部門間通力合作。實現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以人為本”,不僅要與國家整體指導思想保持一致,而且具體工作實施要依據專業特性、學情特點,分專業和級別開展就業指導服務。
綜上所述,新媒體為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了重要載體和主要陣地,同時帶來了新的挑戰。日后大學生就業工作,需要冷靜分析新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傳播特點,學習國內外成功案例的經驗,逐步、有效的創新與改革高校就業工作。面對呼嘯而來的新媒體,唯有順勢而為,善用新媒體,才能力促大學生成人成才,譜寫大學生就業工作新篇章,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更多正能量。
[1]李佳佳.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推進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10-20.
[2]黃敬寶.“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就業與創業.中國青年社會科學社會調查,2015-6-1.
[3]沈敏.試論新媒體時代擴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途徑[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
[4]甄偉峰,韓曉燕.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影響分析.現代交際,2014.10.
[5]汪國云.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創新研究.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8.
[6]陳麗媛.大學生“網絡就業”初探.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7]程森.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原因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11(4):78-79.
[8]郭立楊.新媒體,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好伙伴.河南教育高教,2014.3.
G
A
1006-0049-(2017)06-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