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軍
(江蘇省興化市文化館,江蘇 泰州 225700)
江浙地區舞蹈的美學意蘊初探
郭兆軍
(江蘇省興化市文化館,江蘇 泰州 225700)
江浙地區文化繁榮,擁有著具有其地區特色的文化土壤,在這片土壤上產生、發展的舞蹈形態也擁有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標識。江浙地區舞蹈總體來說,具有清秀雅致的美學風格,追求自然而細致、重清麗而拒濃艷的審美感受。并且深受其地方音樂風格的影響,具有較為一致的總體特質。
江浙地區;舞蹈;美學意蘊;清麗雅致
江浙地區在我國是文化較為繁榮,各種藝術形式都發展地較為成熟、具有良好藝術土壤的地帶。無論是文學、繪畫、戲曲、舞蹈,都具有十分明晰的地域性特征。江浙地區的舞蹈總體而言,具有清麗雅致的審美特點,這是由江浙地區較為成熟的文化藝術體系所影響的,生發于舞蹈藝術發展與地域文化的碰撞,具體表現在舞蹈上,又會產生獨特的審美感受,本文將著重探究江浙地區舞蹈的美學意蘊,包括探究產生這一美學意蘊的原因,其美學意蘊的主要特點分析,并對其審美特征進行闡述。
江浙地區在中華文明史上是不可忽略的,從最早的吳越文化開始,江浙地區便是繁榮富庶、文化昌盛的地段,這一地域更是孕育了我國最早的戲劇形式昆曲,可以說江浙地區舞蹈的美學淵源,便在于這年代久遠的文化底蘊之中,為江浙地區舞蹈的美學尋找源頭,也便要在這年代久遠的地域文化當中找。
江浙地區的文化,有著十足的水鄉特質,獨特的地理因素孕育了獨特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產生了不同的原始藝術作品,這些原始作品就如同詩經中的“風”,來自于人文性格,又具有一定的藝術加工,因此,清麗婉約的江浙人便產生了清麗雅致的文化特征,因此江浙地區的舞蹈,也便承襲和沾染上了這種美學特征,這便是我們所講的淵源。
當然,舞蹈不等同與其他藝術形式,舞蹈有其自身的藝術特點,其美學內容亦有其特點。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美學淵源都來自于時代的積淀,也有藝術家的創造成分。但藝術家亦是具有性格的,藝術家的性格也同尋常人一樣,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小曲、從文學作品中得到印證,這是一種文化的風格。因此,即使有人工雕琢的成分在內,也同樣離不開我們所講的淵源關系,江浙地區舞蹈美學的最為直接和根本的淵源,就是江浙地區的歷史悠久的文化體系。
江浙地區舞蹈最為鮮明的一個美學特征在于其清麗雅致,這在上文我們已經提及,這一特征主要脫胎于江浙地區特有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基因,并將其與舞蹈藝術相結合。所謂清麗是指江浙地區的舞蹈少有大鳴大放的熱烈風格,也不追求過于濃艷的意境,而是點到即止,似水柔情,如出水芙蓉,含蓄婉約,娓娓道來。所謂雅致,是指江浙地區的舞蹈處理在細節的處理上都較為細致,追求典雅的藝術特點。
在與其他地域舞蹈的對比中,我們更容易發現其這一美學特征,我國的少數民族舞蹈絢麗多姿,擁有著不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舞蹈作品,都具有各自鮮明的美學風格,這與江浙傳統舞蹈相比較,其風格的差異十分明顯。而同為漢族舞蹈作品,北方地區的“秧歌”與江浙地區的“江南傘舞”的審美風格卻大相徑庭,一種是奔放熱情,一種是內斂精美,在這種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中,我們更能體會到江浙地區舞蹈獨特的美學特征。
江浙地區的舞蹈總的美學特征是清麗雅致,在這一總的美學特征下,每一段不同的舞蹈作品會展現出相同、相近或者相似的美學特征,在總體審美上,江浙地區的藝術作品甚至是文藝作品都具有相當驚人的一致性,如果我們按照上文所說,將這種一致性歸結于文化上的同宗同脈,那么江浙地區文化的感染力和傳承力量,無疑是頗為驚人的。
那么這種清麗雅致的美學特征是如何展現的呢,探討這一問題,我們就要把目光聚焦到舞蹈本身上來,探究舞蹈從編排到表演再到配樂甚至道具等等元素上的美學展現。
我們以江南傘舞為例,從整體的舞蹈構建和編排上,便突出了江南水鄉、油紙傘這幾個本身便具有清麗風格的意向,因此整段舞蹈的主題也便帶有這種朦朧的,恰如其分的美感;從表演上看,舞者的姿態、動作、神態以及人與傘的配合,都是十分素淡、雅致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充滿著想象空間;從配樂上看,江浙地區舞蹈的配樂往往以帶有中國風式的中國古代配樂為主,通過弦、箏等的配合營造審美氛圍;此外,人物的服裝和彩繪也都帶有傳統的東方美,講求涵韻、豐富、精細、柔美。通過這多方面的演繹,江浙地區舞蹈的美學特征便被充分展現于舞臺之上。
江浙地區文化繁榮,擁有著具有其地區特色的文化土壤,在這片土壤上產生、發展的舞蹈形態也擁有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標識。江浙地區舞蹈總體來說,具有清秀雅致的美學風格,追求自然而細致、重清麗而拒濃艷的審美感受。并且深受其地方音樂風格的影響,具有較為一致的總體特質。本文通過對江浙地區舞蹈美學意蘊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更加充分地了解和探索江浙地區的舞蹈,并且為舞蹈美學的研究提供了較為典型和優秀的案例,也旨在為今后的江浙地區舞蹈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 高燮初.吳地文化通史[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2] 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敏,李則斌,鄒憶軍,趙鋼.越國大墓驚現鴻山——親歷鴻山貴族墓地發掘[J].華夏人文地理,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