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泉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壯侗語民族傳統民俗節日音樂文化調查報告
溫 泉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境內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壯侗語民族人數最多,主要包括現在的壯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他們是廣西的原住民,是古駱越人的嫡系后裔。壯侗語民族有其獨有傳統民俗節日,如壯族“三月三”、侗族“二月二”大歌節、“三月三”花炮節、布依族“三月三”、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分龍節等傳統民俗節日。蘊藏于這些民俗節日中的音樂事項是形式豐富、題材多樣,數量繁多,風格濃郁,是駱越先民獨特的文化和智慧象征?;诖斯P者指導了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2012級任小慧等同學申報了2014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廣西壯侗語民族傳統民俗節日音樂文化調查與研究》。同學們利用音樂學、民俗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對廣西壯侗語族民俗節日音樂文化的生存現狀、音樂特點、文化價值、民俗生發狀態進行的記錄、解讀和剖析。一是以文字形式記錄廣西壯侗語族民俗節日音樂文化主要過程。二是以圖片形式展示廣西壯侗語族民俗節日音樂文化熱鬧場面。三是以譜列、音頻、視頻形式記錄音樂以及民俗節日精彩片段。項目共完成五個部分調查與研究。
第一部分為壯族民俗節日音樂文化調查。這是項目調研的重點,因為壯族是廣西的主體民族,也是壯侗民族的主要民族,壯族具有代表性的獨特傳統民俗節慶音樂文化成為調查研究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一、以廣西武鳴壯族“三月三”歌節作為個案進行了田野調查,對壯族三月三歌圩的歷史淵源、基本特征、文化價值的進行了闡釋和探究。通過實地調查和文獻比較,同學們注意到傳統的“三月三”遭遇現代的文化變遷。有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逐漸被“破壞”和改變了,應該小心或者禁止。有些同學認為這是創新,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應該鼓勵。不管怎么樣,這種地方政府對傳統民俗的“重構”,給同學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發。二、壯族紅水河流域螞s節調研,選取了東蘭縣巴英村與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的螞s節進行儀式過程考察、記錄與對比。三、對壯族紅水河流域的打銅鼓與摏榔舞調查。因為打銅鼓多是較多的節日中出現,所以同學們對紅水河流域的東蘭縣銅鼓演奏和長江鄉板龍村摏榔舞進行了選點考察。
第二部分為廣西侗族民俗節日調查。這也是項目調研的重點,因為侗族也是廣西人口較多重要的民族之一,而且民俗保存完好,傳統節日豐富多樣,對音樂自己民族音樂獨特理解,附著于節日之上的民間音樂猶如天籟、悅耳動聽,侗族獨特傳統民俗節慶音樂調查成為研究的重點之一。包括:一、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二月二”侗族大歌節的趕河怪儀式、侗族風情文藝展演、煙花綻放共祈福、圍篝火,跳“多耶”、“百家宴”等民俗事象的實錄;二、二月二”侗族大歌節的“抬官人”、千人大歌、搶花炮等民俗事象的實錄;四、對琵琶歌及三江侗族琵琶的種類、結構以及琵琶歌的特點進行的闡述。五、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福祿鄉“三月三”花炮節蘆笙踩堂歌舞表演的實錄。
第三部分羅城仫佬族依飯節調查。仫佬族共有1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廣西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依飯節是仫佬族最重要的民俗節日,舉辦此節向祖先還愿和慶賀當年的好收成、預祝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節日里仫佬族人民每逢辰且末之年的冬至前后舉行,持續3~5天。但是此節不是每年都舉辦,所以未能趕上,但是同學們找到了依飯節的傳承人謝忠厚先生。謝先生在談話時表達了他的憂慮。“傳承人只傳男不傳女,且年齡一般均達到四十歲以上。現在遺留下來的依飯節資料,包括神頭面具、譜本等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在文革時沒收了?!?/p>
第四部分為毛南族分龍節調查。分布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族約有7萬多人,主要聚居在上南、中南、下南三個鄉,是廣西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毛南族分龍節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在農歷五月的分龍日經行敬天祭神,請求玉皇大帝合理分龍,確保雨水正常,解除人間的旱澇之災。同學們對毛南族分龍節的歷史淵源以及毛南族分龍節儀式做了深入的了解。
第五部分為布依族“三月三”考察。布依族和壯族是同源民族,雖然未能列入廣西世居民族之中,但是由于廣西河池、百色有不少布依族族民眾,而且屬于壯侗語族的主要民族之一,因此同學們把布依族也放在考察之列加以調查。同學們選擇了百色市西林縣八大河鄉的布依族,這里布依族和壯族語言、服飾十分相近,改革開放以來,受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同化,基本上與壯族沒有區別,但是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民深知自己的民族根源。八大河鄉位于百色市西林縣最西北部,處于貴州、云南、廣西的一個交界點。在2014年農歷三月初三當天上午九點整,來自云南、貴州等地的布依族人民以及廣西其他民族的客人趕來這里,一起歡度三月三。酒足飯飽之后,迎來了布依族人民致以客人們真摯的祝?!獫娝H嗣裉羯锨逅瑢ψ约合矚g、敬重、愛戴的人潑或者互潑,為的是祝福對方幸福、健康、吉祥。
同學們在“廣西壯侗語族民俗節日音樂文化的調查與研究”為期一年的項目開展中,真正體會到了民族風土人情,聆聽民間音樂,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到壯侗語族族群的文化內涵。她們在實地調查、案頭工作過程中一系列的感知、體會、認知、記錄、思考、闡釋、解讀和探究都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美妙體驗。
溫泉(1982-),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