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景景
新媒體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挑戰與對策*
邊景景**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當前我國主流意識發展不能及時適應新媒體的發展步伐,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不足;歷史虛無主義的出現,對我國意識形態帶來的沖擊;網絡謠言盛行,嚴重影響了我國意識形態綠色健康發展等問題,亟需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個角度切入,發展多元化全方位意識形態傳播模式,健全網絡法制法規,規范網絡環境,積極輸出國家“軟實力”,確立我國意識形態發展的主導地位,增強國家在新媒體領域對意識形態的安全防御能力。
新媒體;五大發展理念;意識形態;挑戰;對策
馬克思曾經強調:“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1]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安全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社會和諧離不開積極健康的正面輿論引導,新媒體積極健康的發展也對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未來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影響。
(一)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發展與時代發展不接軌的挑戰
當前快餐式的網絡傳播,人們通過網絡毫無費力就能得到想要的資源,自主研究思考的機會就少,思想意識也會陷入“疲軟”狀態,很多人失去創新動力。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網絡信息多源于國外對中國網絡的信息的輸送,實質是當代很多人在潛移默化的接受外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網絡中對于傳統中國文化創新能力低,主流媒體樂于對外國文化宣傳,忽視了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創新和弘揚,不能及時更新符合時代價值要求的東西,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建設。
(二)網絡空間中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
網絡中歷史虛無主義出現弱化了大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信心。阿爾溫·托夫勒認為,任何暴力和金錢都已經不能在這個時代占據主導地位,未來的世界只有通過對網絡的控制,利用文化的優勢發布自己的信息,信息的主導能夠到達金錢或者暴力無法達到的目的。[2]長期下去,如果不能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網民整體發展,控制網絡話語權,會影響我國社會意識形態安全建設。
(三)意識形態網絡發展空間不足的挑戰
網絡資源內容低俗化嚴重,我國意識形態綠色網絡空間發展不足。借用網絡平臺,利用低俗手段搏得眼球,網絡恐怖、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長期存在,與當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相違背,對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網絡是開放互動的平臺,低俗的文章、歌曲、影視等也大量出現,網絡標準降低了限制,審核標準低,開放程度過高,但國內網絡建設還夠成熟,兩者之間沖突鮮明。
(一)創新思維方式,捍衛意識形態主體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加強我國意識形態宣傳的創新性,我們要創新思維,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結合時下流行的網絡事件,進行報道傳播,傳播正能量。同時,我們要組建自己的網絡創新團隊,也吸納網絡人才,把中國優秀文化,通過網絡空間這個好的平臺,推廣傳播,“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理論宣傳就應深人一步。”做好意識形態引領工作,捍衛我國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
(二)協調各領域全方位建設,控制網絡話語權
黨和政府要多參與網絡學習建設,“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絕不意味著放棄輿論斗爭”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形態在網絡發展的主導地位,控制網絡話語權,網絡監督要及時,穩、準、狠的法律手段給廣大網民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創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網絡環境才會健康持續發展。
(三)規范網絡發展,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建設
網絡是開放的平臺,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必須要提高網絡門檻標準,保證網絡成熟發展,建設更加成熟的網絡,保證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全方位的引進外文優秀資料,開通網絡圖書館等供人們免費查閱學習,豐富我國意識形態全面發展。當前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思想,我們可以借助這樣的思想平臺,拓寬網絡合作領域,輸出我國“軟實力”,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獲得更多認可度,更好促進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建設。
本文主要結合五大發展理念,從三大方面分析新媒體出現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眾多挑戰,并結合當前五大發展理念對每個挑戰給出合理的應對措施。為維護我國意識形態主體地位,增強國家在新媒體領域對意識形態的安全防御能力,促進新媒體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2]習近平.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EB/OL].新華網,2014-10-15.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年度院級立項課題“新媒體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挑戰與對策”(xhmks1720)的成果。
D64;G
A
1006-0049-(2017)16-0044-01
**作者簡介:邊景景(1993-),女,漢族,河南許昌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