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安娜 高力群
公共坐憩空間行為與心理研究
邢安娜*高力群*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民眾對于公共空間舒適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坐憩空間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是提升公共空間質量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公共坐憩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人們的行為習性和基本需求進行探討和研究,分析了人們在坐憩空間中的行為模式,期望能給現在公共坐憩空間的設計提供可行性建議。
公共坐具;行為心理特征;人性化
在現代化節奏如此快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工作壓力普遍較大的情況下,在工作間隙能有一個良好的坐憩場所會有助于緩解人們工作的疲勞;亦或人們在休閑娛樂期間,能夠找到一個舒適的坐憩場所,會讓人們的心情舒暢,成為了人們內心渴望的精神追求。然而在現今社會中,各種公共空間的坐憩空間都忽略了人是主體的這一概念,忽視了人在公共空間中的心理和行為這一精神需求的因素,導致現今很多公共空間的資源浪費。
(一)心理行為模式與坐憩空間的關系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行動、心理和環境三者之間有著緊密的互動關系[1]。坐憩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休息的場所和環境,但是這個空間的具體存在(功能,空間大小,人流數量等)可能又限制人的某些行為;反之,人們在坐憩空間中起主導作用,各類空間中人們的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及模式。本質上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活動的外在體現,公眾之間的心理與行為雖然會有差異,但由于場所具有明確的用途及功能,決定了人們的心理行為大體是一致的。
(二)坐憩空間中人的心理行為模式分析
心理活動是人在空間中對各種客觀存在事物的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會受各種因素(如文化、地區、教育等)的影響,呈現出復雜多樣性的心理活動,因此也會出現各種因人而異的行為模式。正如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埡歷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所言:“我們必須首先學會一種告訴我們環境與我們自身之間真正關系的方法”[2]。在研究坐憩空間中人的心理行為模式,要首先了解人的一些行為習性,因為這些習性無時無刻都在影響人的行為模式。
1.人的行為習性
人的行為習性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通過對周圍環境的不斷認知和根深蒂固的教育過程中形成的,這其中包括最基本的本能反應。
(1)抄近路即捷徑效應,就是人們在通過某一場所和空間時,總是會采取最近的路線,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
(2)識途性是指進入某一地方時,有可能感覺受到威脅時,人們會按照原路返回的習性。
(3)左側通行,即人們在人群眾多的地方,會選擇在左側通行,這可能與人類右側優勢而保護左側有關。
(4)左轉彎習性,人類有趨向于左轉彎的習性,當然這不是絕對,但具有普遍性。
(5)從眾習性,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3]。
(6)聚集效應,研究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關系時,發現當人群密度超過1.2人/M2時,步行速度會出現明顯下降。當空間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時,則會出現人群滯留的現象,時間過長時,就會發生人群聚集。
(7)距離保持習性,就是當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會使得其中一人感覺到不舒服的現象,也可以稱為人的領域性。
2.坐憩空間中人的心理行為模式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每個人又都不能脫離社會,這就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掌握公共坐憩空間中人的心理行為模式,對于空間的營造有指導意義。
(1)盡端趨向行為。在餐飲店,選擇座位時,人們愿意坐靠邊的座位而不選擇中間的桌子。這主要是人們不愿意選擇人流頻繁通過的座位,這就是人的盡端趨向行為。該行為是人們總是設法使自己處于一個不太容易引人注目,但又有良好視野、不影響他人的地方[4]。
(2)個人交往距離的行為。該行為主要體現為在公園的長板凳上,人們總是盡可能的坐在兩端,當兩端都有人時,很少有人會去坐在中間的位置。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的距離保持習性的原因,兩個人距離近時,會使得相互靠近的雙方感覺到不自在,當然每個人的交往距離因為其年齡、性別和文化層次有所不同。
(3)看與被看的行為。在坐憩空間中,看與被看的行為是普遍的。卞之琳說過“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和莫言的名句“自己在欣賞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成為了別人眼中的風景。”這都能夠說明社會的千姿百態和形形色色的人是比較容易引起人們興趣的東西。
(4)交往與互動行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交往的。在圖書館中,人們可以與他人進行文學和科學內容的交流;在公園內,人們通過下象棋來娛樂自己。所以在坐憩空間的設計中要根據該空間的功能來設計一些有利于人們之間相互交往的元素。
對于公共坐憩空間的認識、設計具有重要意義的就是坐憩空間中人的行為心理研究,在坐憩空間中,人們的行為總是不盡相同的,但依舊脫離不了人的這些基本需求以及行為習性,在戶外坐憩空間的設計中要著重考慮人們的這些行為模式,營造良好的、舒適的坐憩空間。對于坐憩空間營造方面,要從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的空間行為模式、生理心理特點、情感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的設計才是真實的,才是人性化的設計。
[1]熊鵬.環境行為心理學在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處,2009.06.
[2]高蓉.公共休憩空間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3:18,25.
[3]周曉娟.戶外坐憩設施設計研究[J].規劃師,2015(1):87.
[4]C.亞歷山大.建筑模式語言[M].王聽度,周序鴻,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邢安娜(1989-),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本科,畢業于東北林業大學,室內與家具設計專業,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工程產品設計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品設計,2010年“和成·新人杯”全國青年室內設計競賽獲得二等獎,申遠杯·首屆建筑裝飾室內設計大賽獲得二等獎,獲得第二屆“晨星獎”三等獎;導師:高力群,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TU
A
1006-0049-(2017)16-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