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娟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王玲娟*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不管是微觀世還是宇觀世界,又或無生命物質結構還是有生命物質形態,都是物質世界自身的不同形態。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這是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統一性的基本原理,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所在,而這一原理的論證必須從具體出發。
物質統一性;人化自然;人類社會;人類思維
所謂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就是對世界復雜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探究,其實就是對世界的本原問題的尋求。二元論者把物質與意識相互對立起來,認為它們是兩個獨立的世界本原。唯心主義雖然承認世界的統一性,但卻將其歸結為意識,這些都同唯物主義哲學的世界物質統一性根本對立。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重要內容。如同恩格斯就哲學的物質觀所做的唯物辯證法的闡釋一樣,物質這個范疇其實就是各種具體實物的總和。也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物質是各種具體實物的共性,物質范疇就是從各種具體實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普遍的哲學范疇。那么就世界物質統一性問題不僅是抽象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現實的具體的問題,所以必須通過物質的在各個領域中的具體表現來證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這里的自然界應該是一個人化了的自然,如果沒有人的勞動的參與以及意識的出現,其實也就無所謂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那么由于人的社會實踐的參與,自然界變成了以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發展的一個人化自然,這并不意味著人的參與使這個世界成為人意愿所創造的產物。恰恰由于人的參與,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和體會到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與科技水平的發展,人類對于這個人化自然的認知也不斷發生變化。比如在微觀物質的層次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由開始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稍后,是質子、中子、電子;到現在,我們能把物質擊成極細小的碎片,于是出現了夸克和輕子。這種關于世界統一于新的基本粒子觀,也已被自然科學發展所證實。隨著科學的發展,總會發現其內部仍然有著復雜結構,這就構成了“物質的深遠的無限性”。這就表明,在一定能量的范圍內,即在一定的物質層次中,世界統一于那些物質基礎元素。它只是物質抽象的在具體物質形態中的一種表現,它依舊是不依賴于我們意識的而客觀存在的。
同時我們也發現動物與植物之所以會統一,是因為它們都由細胞組成,其發展也是細胞分裂的結果。生命物質剛從無生命物質中產生時,它是統一的,還沒有分化。產生細胞以后,生命系統的分化就開始了,原來統一的生命物質就逐漸地演化為多種多樣的生命形態。所以,有生命物質和無生命物質,有共同的基本元素,而正是這些基本元素,構成了宇宙中的千姿百態的物質形態。
這樣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多樣的物質形態是在物質世界同源性基礎上的多元性的表現,物質形態的層次性是在物質世界同構性基礎上的層次性的體現,整個世界的同源性與同構性證明世界的統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質性,因而我們不會出現樸素唯物主義那樣,試圖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物質,企圖用一種物質來概括所有的存在,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而體現出只有堅持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的統一,才可以達到對世界本來面目的如實反映。
勞動是人和人類社會的內在機制與現實基礎,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它不僅是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獨立出來的基礎,又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相區別的標志,人類社會有其自身的基本結構,即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就是生產關系,也就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光是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生產關系不是一種存在人的活動之外的超歷史的存在物,而是根源于物質的生產過程的,它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任意構成的,它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人們是不能自由選擇,或者任意改變的,它是同人們的物質利益緊密聯系的,并且也體現物質需要是否滿足以及滿足的程度、方式。說到底就是人們之間的物質聯系。經濟結構是不可能脫離物質基礎而形成的社會政治結構就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產生的,它反映了階級利益,基于經濟結構的基礎,指在經濟結構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制度等。我們不難發現,它有實體因素,也包含意識因素。意識的實現是建立在實體因素上的,換言之,實體因素決定意識因素。有什么樣的政黨,政權機構才會出現相應的規章制度。國家政黨的確立是一個歷史范疇,從歷史的長過程來看,經濟結構是決定我們的政治結構的狀況的,必須按照現實的經濟結構來建立相應的政治結構。
社會文化結構作為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范疇,作為一個哲學范疇,社會意識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觀念以及精神現象,它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因而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并非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社會的哪個結構,它都不可能脫離客觀實在而存在,不管它的形成或者發展都依賴著社會現實,都是由社會實在決定的,為社會實在所制約的,所以在人類社會中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我們的世界是統一于物質的,具有客觀實在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發現,我們做每件事之前似乎都是先思考而后行的,所以這往往造成很多誤解,人們以為認識是先于實踐的,認識是決定實踐的,這也是為什么唯心主義堅持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原因。但究其本質,實踐決定認識。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認識的產生也必定是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而這一基礎最現實的就是人類能動地改變現實的實踐活動,是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反映。
實踐活動,改造了客觀的世界的同時又形成人的主觀世界,創造屬人世界。從而造成主客世界的分化及統一。總之,無論是主觀世界亦或是客觀世界,它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二者都是客觀實在的性的物質存在,并不是意識觀念的存在或集合體。
人類對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認識源于我們的具體世界的物質形態,所以我們只能認識物質世界的具體領域的統一性,世界物質統一性、正確性正是通過對每一領域認識的統一。世界是無限的,我們能看到的具體領域也是無窮的,所以人們不會完結對統一性的認識。也正如此,人類通過無限的領域統一性的無限認識,來不斷證明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
王玲娟(1992-),女,漢族,陜西人,新疆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與發展理論研究。
B
A
1006-0049-(2017)16-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