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亮
科學發現權知識產權屬性論點的文獻綜述
梅 亮*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439
關于科學發現權的權利屬性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本文對國內外涉及科學發現權學科性質的觀點給予整合并作出評述,探討科學發現權的權利屬性,這有利于更加科學地界定科學發現權,為今后的相關新法制定過程中準確定位科學發現權提供借鑒因素。
科學發現權;知識產權屬性;文獻綜述
贊同將科學發現權作為知識產權加以保護的主要理由有:(1)參加《WIPO公約》的眾多成員國并不反對將科學發現權作為知識產權加以保護,盡管有的國家的國內立法有待確認;(2)世界上并非所有國家都將科學發現排除在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圍之外,如前蘇聯1961年的《民事立法綱要》和1964年的《民法典》,均將科學發現權作為獨立的智力成果權加以保護;(3)我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將發現權與發明權同等對待,予以法律保護;(4)可以將知識產權分為創造性智力成果權和工商業標記權兩大類。再根據創造性智力成果權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技術類知識產權和傳播類知識產權。可將科學發現權歸入到技術類知識產權;(5)我國《民法通則》的知識產權一章明確規定了發現權,《自然科學獎勵條例》中也保護科學發現。而且從理論上說,科學發現是智力創作之母,雖不直接創造財富,但其財產價值無法估算。不應把知識產權的財產性質作為法律保護的唯一理由,將財產權不占主導地位的發現權列為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圍并無不妥。
以上前三種觀點都是單純從國際國內立法的形式層面肯定科學發現權的知識產權屬性,而未闡釋其中的法理內涵。第四種觀點對知識產權作了種類上的劃分,但只是籠統地將科學發現權歸入到知識產權項下,與前三種觀點具有同樣的缺陷。第五種觀點是從廣義上來理解知識產權,認為知識產權法不只是財產法,不僅保護財產利益,也保護其他非財產利益,因此可以將財產權不占主導地位的發現權納入知識產權法調整。此種觀點與學界眾多學者觀點沖突,因為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知識產權法就是一部財產法,其中的非財產利益都依附于財產利益。既然發現權不以財產權為主導,就不應納入知識產權法調整。
反對將科學發現權作為知識產權加以保護的的主要理由有:(1)從理論上講,關于科學發現的權利即發現權不是一種產權,發現人不能對其壟斷,而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壟斷權。對于在這些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們,應當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但其成果卻不能獨占、壟斷;(2)從對發現對象的使用上看,國家鼓勵任何人對發現等科技成果進行廣泛使用,以期取得更大的社會效果與經濟效益,而不是由發現人進行專有使用。而專有使用權是知識產權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若缺此特征,就不應屬于知識產權;(3)從立法上看,并不是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及國際公約都將發現權規定為知識產權。就國際公約而言,僅有《WIPO公約》對些予以規定,其他無論是最早的國際公約之一《巴黎公約》,還是最晚的TRIPS協議,都未將此規定為知識產權;就各國和地區的立法而言,《WIPO公約》的很多成員國均未規定此類權利;(4)《WIPO公約》之所以規定了科學發現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是因為受到美國專利法的影響,而實際上,美國專利法中的“科學發現”大致相當于我國專利法中的“方法發明”。我國《民法通則》制定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WIPO公約》相關規定的影響,實際上存在一定的誤讀。
以上觀點從知識產權的權利性質出發,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專用權、壟斷權,而科學發現的對象屬于人類公有領域的信息。由于國家鼓勵任何個人對科學發現充分利用,以期創造更多的科技成果,推動科技的進步,而且,科學發現往往是發明創造的前提和基礎,若賦予發現權人以專有權,勢必阻礙科技的發展。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除了中國之外,雖然已經加入了《WIPO公約》,但并未在國內立法上與公約規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保持一致。我國在《民法通則》之后頒布的一系列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未將科學發現納入保護范圍,為與《TRIPS協議》的規定一致,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也不應包括科學發現權。但是,以上觀點的不足之處在于只是一味地將發現權予以排除,否認其知識產權屬性,并未就發現權的進一步立法歸屬予以明確。
科學發現權并非是對智力成果的專有使用權,而是一種取得榮譽及獲取獎勵的權利。我國《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三節知識產權第97條規定:“公民對自己的發現享有發現權。發現人有權申請領取發現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專利法》第25條規定:“對下列各項,不授予專利權:(一)科學發現;(二)……”從以上兩個條文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在《民法通則》知識產權一節中規定了發現權,但從該條文的后半段可以得知發現人僅是有權申請領取發現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并不是享有某種專屬權、壟斷權。而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壟斷權(上文已述)。因此,發現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產權,且隨后制定的《專利法》第25條明確規定不授予科學發現以專利權也證實了一點。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立法者在當時并不確切了解知識產權,才造成我國至今成為極少數將發現權歸入知識產權并寫入法律因而在實踐中產生混亂的國家當前,世界上只有我國將發現權規定在知識產權法中,鮮有其他國家做如此規定。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且與國際上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越來越密切,而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持國內知識產權立法與國際上其他國家法律相協調,同時也與《TRIPS協議》規定一致,筆者建議在將來的民法典中將發現權從知識產權項下移出,歸入到人身權項下。同時規定鏈接條款,將物質獎勵,如獎金、榮譽證書的授予和發放等具體事項規定在科技法當中。
[1]宋偉.知識產權管理[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0.28.
[2]劉春茂.中國民法學.知識產權[M].郭禾.知識產權法教學參考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
梅亮(1984-),男,上海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F
A
1006-0049-(2017)16-0150-01